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1999年高校实行"大扩招",使得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变得十分突出,高等教育过度问题成为专家学者研究的热门话题。以高教大众化为背景,以衡量教育过度的三条标准为基点,对高等教育是否出现过度进行系统论证,作出我国高等教育已出现"过度"的基本判断,并厘清在几种条件下出现的教育过度。  相似文献   

2.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中,人才供需出现严重失衡,教育过度开始凸显。在对教育过度进行系统论证后,得出高等教育过度出现的原因、特征都与制度障碍、制度供给不足密切相关,提出了在制度层面解决高等教育过度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3.
当前,如何认识和建立高等教育市场,是高等教育改革和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我国现阶段高等教育系统的功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高等教育效益不高,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滞后,直接原因就是高等教育市场尚没有完全形成,教育部门的办学主体观念仍然一定程度上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至使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不适应受教育者的消费需求,要改变目前高等教育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状况,首要的是要树立市场观念,认识建立教育市场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把教育和市场联系起来,和经济效益联系起来。政府要切实转变职能,要引导、鼓励教育市场的建立和发展。改变原先的办学模式,变“单一”为“多元”,必须充分发挥各级政府、社会各方面和人民群众的办学积极性,采取以政府财政拨款为主,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但是,多元投资,多元受益。为形成  相似文献   

4.
美日两国是两个有着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这一点决定了两国女性参与高等教育的历史、动力、目的均有不同,并形成了两种不同的女性参与高等教育的典型模式,即以家庭为主导的日本女子高等教育模式和以个人发展为主导的美国女子教育模式。从两种模式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来看,日本妇女在社会、经济、政治生活中的参与度要明显比美国妇女低。  相似文献   

5.
本科教育是高等教育的基础,高水平本科教育是高等教育强国的重要标识。建立高水平本科教育体系,不断提高本科教育质量,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是中国从高等教育大国走向高等教育强国的必然要求和必经之路。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需要确立系统思维,既要做加法,也要做减法,应树立多元共生的质量观并激发大学及教师提高本科教育质量的内生动力,应坚持以人为本的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6.
发展高等教育产业必须正确处理好几个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解决高等教育面临的基本矛盾 ,促进高等教育的快速健康发展 ,必须坚持改革。当前主要是要转换高等教育的运行机制 ,转变高等院校的发展模式 ,大力发展高等教育产业 ,建立起国家宏观管理和高等院校面向市场办学相结合、充满生机和活力的高等教育体制。在转变高等教育运行机制和发展高等教育产业过程中 ,各级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必须正确处理好以下四个关系 :一、引进市场机制与遵循高等教育规律的关系高等教育是一种“选择性”教育 ,客观上实际存在着一个教育消费和需求市场 ,因此我们必须把高等教育作为一项具有先导性、全局性、基础性…  相似文献   

7.
学界对于"高等教育如何促进社会流动",形成了"冲突论"和"功能论"两种主张。在中国,高等教育促进社会流动的功能不断弱化似乎正成为事实。实际上,不能过度解读和指责"高等教育对社会流动发挥作用弱化"的问题,要想发挥高等教育促进社会流动的功能,必须进行系统的改革。  相似文献   

8.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已于2010年7月29日正式颁布,《教育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教育投入是支撑国家长远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投资,是教育事业的物质基础,是公共财政的重要职能。要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的体制,大幅度增加教育投入。重视对教育投资问题的研究,为增加高等教育投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出谋划策,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是深入学习贯彻《教育规划纲要》精神的最好方式之一。高等教育投资不仅是一个教育经济学的问题,更是一个教育管理学的问题。本文运用教育管理学中的系统管理理论,对我国高等教育投资问题进行深入、系统研究,指出我国高等教育投资领域存在的问题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影响的。而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改革现行的高等教育投资体制,建立一个结构完善、功能齐全、充满生机活力的高等教育投资新体制。  相似文献   

9.
要实现高等教育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树立实现科学发展的新理念,创新教学管理体制,有效协调教育发展中的各种关系,打造实现高校科学发展的教育平台,构建终身教育体制,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相似文献   

10.
公安教育要“通才”与“专才”教育并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才教育是指培养发展较全面、知识面较广、活动领域较宽的横向型人才的教育;专才教育是指为适应就业及某种职业需要而培养具有专门知识和技能、技巧的纵向型人才的教育。公安高等教育起步较晚,在其发展过程中还带有明显的重专业、轻基础,重实践、轻理论的倾向。这种培养模式上的偏差,要实现“向教育要素质,向素质要警力和战斗力”的目标,就要求我们必须重新审视公安高等专科学校的发展定位及人才培养模式,公安高等教育应该做到“通才”与“专才”教育并重发展。  相似文献   

11.
高等教育中的素质教育与基础教育中的素质教育具有不同的要求和侧重。探讨高等教育中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导向性与主体性的关系,全面性与创新性的关系等影响高等教育发展及学生培养的重要问题,这些问题的探讨对于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化,素质教育在高校的开展及大学生的培养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切实推动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为新时期高等教育科学发展指明了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能否实现内涵式发展是决定高等教育能否实现内涵式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在深刻领会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基本精神的基础上,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本质要求与实践路径作出探索,以期对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13.
我国高等教育实现了由精英化到大众化和普及化的转变,但整体教育质量却受到诸多质疑。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管理主要依赖政策,这主要是因为现有法律无法满足高等教育质量发展需求。这导致我国政府对高等教育往往规制过度且管理手段单一。为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应在尊重学术自由和高校自治基础上确立法治化治理路径,明确高校的质量主体责任,综合运用权力手段与非权力手段建立多元评估制度。  相似文献   

14.
贵州的高等教育经过近几十年的发展已初具规模,但面临着提高质量、优化结构、平衡布局等多方面的挑战.回顾贵州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理清制约贵州高等教育发展的瓶颈及主要因素,总结贵州高等教育发展的实践经验,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中贵州高等教育发展要处理好五个关系:教育小康与同步小康的关系;一省发展与多省互动的关系;结构调整与转型发展的关系;内涵建设与特色教育的关系;制度设计与治理体系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高等职业教育既是高等教育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职业教育系统中的一个环节,在社会发展中有着特殊而重要的地位。教育部部长周济在2006年教育部春节团拜会讲话中指出:“教育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迫切需要,以中等职业教育为重点,加快发展职业教育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切实推动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为新时期高等教育科学发展指明了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能否实现内涵式发展是决定高等教育能否实现内涵式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在深刻领会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基本精神的基础上,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本质要求与实践路径作出探索,以期对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17.
从国家兴办公安教育50多年的探索和实践中,我们对公安高等教育地位作用有了更深的认识。究竟公安高等教育今后的发展模式是怎样的,学者们提出了不同看法。但是不论哪种发展模式,它都要回答四个基本问题:什么是公安高等教育的发展,公安高等教育为什么要发展,公安高等教育怎样发展和如何评价发展。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经历了探索酝酿、萌芽生长、繁荣发展三个阶段.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是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必然选择.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历史启示我们: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要融入改革开放,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建设;要循序渐进,坚持与高等教育协调发展;要与时俱进,把握时代发展脉搏;要以人为本,培养拔尖创新型人才.  相似文献   

19.
公安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职业教育是我国公安高等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由于新疆公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步伐还不是很快,导致公安高等教育与公安工作脱节,公安高等教育发展跟不上公安工作发展的需要。因此,新疆公安院校应充分利用中亚警务合作培训中心的资源优势,设置特色学科,加强民族宗教理论研究,转变教育模式,强化内部教学改革,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提高公安教育科学技术水平,以促进新疆公安教育事业的较快发展。  相似文献   

20.
近日,国家高级教育行政学院公布2001年科研课题立项结果。经学院学术委员会审定共通过3项重点课题和8项一般课题。3项重点课题是:《江泽民教育思想研究》、《邓小平理论专题研究》、《地级城市发展高等教育研究》。8项一般课题是:《教育政策实证分析》、《高等教育人事分配制度改革中的问题与对策》、《中国基础教育评价体系改革的现状分析与对策》、《国外基础教育发展状况比较研究及启示》、《新时期学校政治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