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邓小平说:“中国社会主义农业的改革和发展,从长远的观点看,要有两个飞跃。第一个飞跃是废除人民公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是一个很大的前进,要长期保持不变。第二个飞跃,是适应科学种田和生产社会化的需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发展集体经济。这又是一个很大的前进,当然这是很长的过程。”邓小平说的“两个飞跃”实质上是我国农村改革和农业发展的基本方向问题。也就是说,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经过一定的历史时期后,自然而然地要向科学种田和生产社会化方向发展,即进入“第二个飞跃”的历史时期,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  相似文献   

2.
邓小平同志在设计我国农村改革和农业现代化道路时曾指出:“中国社会主义农业的改革和发展,从长远的观点看,要有两个飞跃。第一个飞跃,是废除人民公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这是一个很大的前进,要长期坚持不变。第二个飞跃,是适应科学种田和生产社会化的需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发展集体经济。这是又一个很大的前进,当然这是很长的过程。”(《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55页)正确理解和深刻领会邓小平同志的“两个飞跃”理论,对于指导我国农业的改革与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一、美于坚持宗庭联产承包*任…  相似文献   

3.
实现农业农村经济第二个飞跃的战略选择鲁农彦邓小平同志1990年曾指出:"中国社会主义农业的改革和发展,从长远的观点看,要有两个飞跃。第一个飞跃,是废除人民公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这是一个很大的前进,要长期坚持不变。第二个飞跃,是适应科学种...  相似文献   

4.
邓小平同志1990年在谈论农业问题时指出:“中国社会主义农业的改革和发展,从长远的观点看,要有两个飞跃。第一个飞跃,是废除人民公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这是一个很大的前进,要长期坚持不变。第二个飞跃,是适应科学种田和生产社会化的需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发展集体经济。这是又一个很大的前进,当然这是很长的过程。”(《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55页)苏南地区农村改革与发展的实践证明,邓小平同志概括的两个飞跃,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一、三个发展阶段 苏南地区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84—1987年,群众自发探索阶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核心的农村改革取得了一系列的巨大成就。农民的积极性得到了空前的发挥,粮食丰收,农民收入增加。农民逐步从  相似文献   

5.
邓小平﹃两个飞跃﹄理论与江西农业的实践陈先煌邓小平同志深刻指出:“中国社会主义农业的改革和发展,以长远的观点看,要有两个飞跃。第一个飞跃,是废除人民公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这是一个很大的前进,要长期坚持不变。第二个飞跃,是适应科学种田和生...  相似文献   

6.
深化农村改革,不失时机地推行适度规模经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0年3月,邓小平同志曾指出:中国社会主义农业的改革和发展,从长远的观点看,要有两个飞跃。第一个飞跃,是废除人民公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这是一个很大的前进,要长期坚持不变。第二个飞跃,是适应科学种田和生产社会化的需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发展集体经济。这是又一个很大的前进,当然这是很长的过程。邓小平同志这一重要的论断清楚地指明了我国社会主义农业改革和发展的方向。我国农村改革  相似文献   

7.
邓小平针对我国农业的状况提出,中国社会主义农业的改革和发展,从长远的观点看,要有两个飞跃。第一个飞跃,是废除人民公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这是一个很大的前进,要长期坚持不变。第二个飞跃,是适应科学  相似文献   

8.
邓小平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始终站在时代前列,高瞻远瞩,总揽全局,他既尊重广大群众的意愿,又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指明方向和道路。1990年3月,他在同几位中央负责同志谈话时曾深刻指出:“中国社会主义农业的改革和发展,从长远的观点看,要有两个飞跃。第一个飞跃,是废除人民公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这是一个很大的前进,要长期坚持不变。第二个飞跃,是适应科学种田和生产社会化的需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发展集体经济。这是又一个很大的前进,当然这是很长的过程。”①邓小平关于农业改革发展要有两个飞跃的…  相似文献   

9.
王义昭 《探索》2003,(3):104-105
一、实行农业工业化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建设现代农业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其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邓小平同志指出:“中国社会主义农业的改革与发展,从长远观点看,要有两个飞跃。第一个飞跃是废除人民公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要长期坚持。第二个飞跃,是适应科学种田和生产社会化的需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发展集体经济。这是一个很大的前进,当然这是很长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80%,农业不实现现代化,全社会的现代化就将十分遥远。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现代化的一个艰巨任务,就是农业的现代化。关于农业现代化的长远发展战略,从毛泽东到邓小平,走过了一条近半个世纪的充满艰辛的探索道路。到1990年邓小平“两个飞跃”思想的提出,又将这一探索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邓小平指出:“中国社会主义农业的改革和发展,从长远的观点看,要有两个飞跃。第一个飞跃,是废除人民公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是一个很大的前进,要长期坚持不变。第二个飞跃,是适应科学种田和生产社会…  相似文献   

11.
我国农村怎样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跨入21世纪,怎样把握今后15年乃至更长时期我国农业改革和发展的全局?1990年3月,邓小平指出:"中国社会主义农业的改革与发展从长远的观点看,要有两个飞跃。第一个飞跃,是废除人民公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这是一个很大的前进,要长期坚持不变。第二个飞跃,是适应科学种田和生产社会化的需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发展集体经济,这是又一个很大的前进,当然这是很长的过程。"邓小平同志关于农业"两个飞跃"的思想,为我国农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明了方向,是指导我国农业改革和发展的伟大纲领,对推动农村改革与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一、新形势下农业问题的远距离观察被誉为"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第一次飞跃"的农  相似文献   

12.
正1990年3月,退休后的邓小平在谈到农业问题时指出:"中国社会主义农业的改革和发展,从长远的观点看,要有两个飞跃。第一个飞跃,是废除人民公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这是一个很大的前进,要长期坚持不变。第二个飞跃,是适应科学种田和生产社会化的需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发展集体经济。这是又一个很大的前进,当然这是很长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包产到户的伟大胜利不等于“三农”问题已经解决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历了两次重要的改革。一是由1978年开始,从安徽农村自发地兴起的包产到户的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二是近两年开始的农村税费改革。中国的粮食问题可以说基本上解决了。但是,在我国农民的生活水平还普遍不高,农业生产受自然灾害的影响很大,包产到户的潜力已经发挥得差不多了。邓小平同志早在11年前就讲:“中国社会主义农业的改革和发展,从长远的观点看,要有两个飞跃。第一个飞跃,是废除人民公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这是一个很大的…  相似文献   

14.
马铭  张加明 《学习月刊》2010,(12):24-25
社会主义农业的改革和发展,从长远的观点看,要有两个飞跃。第一个飞跃,是废除人民公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这是一个很大的前进,要长期坚持不变,第二次飞跃,是适应科学种田和生产社会化的需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发展集体经济,这是又一个很大的前进,当然是很长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江泽民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改革开放20年,上海农业一步步迈上新的台阶。这是上海广大干部群众不断解放思想,一次次观念创新,把改革开放事业引向深入的20年。经营方式创新──促成“两个飞跃”邓小平在九十年代初曾深刻指出:“中国社会主义农业的改革和发展,从长远的观点看,要有两个飞跃。第一个飞跃,是废除人民公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这是一个很大的前进,要长期坚持不变。第二个飞跃,是适应科学种田和生产社会化的需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发展集体经济。这是又一个…  相似文献   

16.
邓小平关于农业“两个飞跃”思想的形成,经历了一个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20世纪60年代初,指出农业生产关系应有利于发展农业生产,应当因地制宜、符合群众意愿,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改革开放初期,大力支持并提倡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指出农业要一靠政策、二靠科学;90年代初,明确提出农业“两个飞跃”思想:“第一个飞跃是废除人民公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第二个飞跃就是发展集体经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全面、完整、准确地理解“两个飞跃”思想,对我们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解决“三农”问题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7.
邓小平关于农业“两个飞跃”的理论,科学揭示了农村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指明了农业改革与发展的方向。积极推动实现“两个飞跃”,一定要把握住历史进程,真正从实际出发.而不能以主观热情代香客观现实,既不能无所作为,也不能操之过急。1.家庭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和双层经营体制,是农村第一步改革中农民的伟大创造,是第一个飞跃的结晶。中央已把它作为一项长期不变的基本制度确定下来。近几年来,推进土地规模经营成了一个热门话题,提出了各种土地流转和集中的方案与做法。有的同志主张大范围地推行“两田制”,很少讲家…  相似文献   

18.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发展的状况直接决定国民经济的总体发展态势以及整个社会的稳定。中国农民以自己的智慧创造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由此起步推动了中国的整个改革事业。 80年代以来,中国农业和农村改革又面临一次新的挑战,即如何推进农村改革的深化 ?如何使中国农业真正融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跨上一个新的台阶实现农业现代化 ?我国农民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后,在农村又自发组织成立了“农村专业技术协会”,这是中国深化农村改革的一条必由之路,也是中国农村经济和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所在。同全国一样,我省“农村专业技术…  相似文献   

19.
在我国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多次强调“农业是根本”这一重大方针,告诫决策部门的同志,“农业是根本,不要忘掉”。(《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23页)邓小平同志在强调这一点时,同时又说,“农业文章很多,我们还没有破题”。(同上)当时我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正在大规模的推进之中,可以说,农业经济体制的改革刚刚破题。农村改革这一历史性的破题,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使我国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这近20年的改革和发展中,“农业文章”越做越大,越做越新,总是在不断有新的“破题”。一度时期,有人怀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已经“潜力用尽”,小型家庭式生产和经营,必然与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发生矛盾。改革中的不断探索表明,这种疑虑是没有根据的。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概括了当代农业发展和我国农村改革的经验,指明这一论断:家庭承包经营不仅适应以手工劳动为主的传统农业,也能适应采用先进科学技术和生产手段的现代农业,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和旺盛的生命力。这一论断的明确,为做好推进农村改革,开创农业和农村工作新局面这篇大文章打开了一个新的境界。  相似文献   

20.
一、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农民的衣食有了保证30年前,安徽凤阳小岗村十八位农民冒着坐牢的风险在“大包干”的契约上摁下了十八个鲜红的指印,从此中国拉开了农村改革的序幕。这场改革的先行者是农民,实验场是农村,其目标就是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让广大农民群众能填饱肚子。1979年到1984年我国的改革重点是农村改革,也是我国农村改革的第一阶段。1982年1月1日,中共中央发出第一个关于“三农”问题的“一号文件”,对迅速推开的农村改革进行了总结,文件明确指出包产到户、包干到户或大包干都是社会主义生产责任制,同时还说明它:不同于合作化以前的小私有的个体经济,而是社会主义农业经济的组成部分。1983年1月,第二个中央“一号文件”《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正式颁布,从理论上说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党的领导下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是马克思主义农业合作化理论在我国实践中的新发展。1984年1月1日,第三个“一号文件”《关于一九八四年农村工作的通知》正式发出,强调要继续稳定和完善联产承包责任制,规定土地承包期一般应在15年以上,生产周期长的和开发性的项目,承包期应当更长一些。1985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活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