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民事侵权与过失犯罪的区分问题很少引起人们的关注,但司法审判实践中,确实出现了很多让司法机关困扰的案件。因此,有必要分析研究民事侵权与过失犯罪的界限问题,明晰民事侵权和过失犯罪的判断标准,以促进法律纠纷的解决与社会的安定与和谐。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所拥有的财产数量、种类愈来愈多。因财产侵权行为所引发的纠纷也大批量出现.表现为审判实务中这类案件数量的大幅攀升。财产侵权案件往往牵涉当事人的切身利益,甚至是整个当事人“家底”.因此矛盾往往异常尖锐。正确处理财产侵权案件。对和谐司法建设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3.
我国西部民族地区环境侵权案件受理数偏少的原因之一为法律适用存在的问题与困难。根据《侵权责任法》的规定,环境侵权的归责原则为严格责任原则;环境侵权责任构成要件包括违法行为、损害后果及因果关系;借鉴法益区分保护理论解释违法行为,可构建出违反保护性法规的环境侵权类型;环境侵权因果关系的证明适用举证责任倒置规范,原告无需对此承担举证责任。此外,我国西部民族地区环境损害赔偿保险制度仍亟待完善。  相似文献   

4.
张媛 《前沿》2005,(5):132-134
精神损害赔偿, 长期以来是法学界颇有争议的问题, 对它的理论研究过去多局限于单纯的民法领域。环境侵权可能带来受害人财产、身体的损害已经毋庸质疑, 但因环境侵权的特殊性, 根据侵权责任理论、精神损害理论、外国司法实践, 受害人遭受精神损害适用民法的精神损害赔偿是可能的。在这个过程中, 精神损害赔偿所具有的社会功能的实现, 使其在环境侵权适用中也是必要的、具有适用性的。  相似文献   

5.
当前网络环境中的侵权案件频发,由于没有统一的具体化规定,导致司法实践中网络侵权案件直接适用部分连带责任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原则性的规定无法实现体系化的治理目的,对网络侵权责任的认定问题也难以得到有效的解决,这不仅损害网络用户的合法权益且不利于解决矛盾,也影响司法权威。文章提出了一些司法适用建议,包括确定网络侵权案件中连带责任的归责依据、构成要件、承担方式以及免责事由,可为进一步探索网络侵权案件中部分连带责任的司法适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对侵害知识产权的行为能否造成精神损害,能否要求精神损害赔偿问题,我国民法通则和相关知识产权法律并没有作出明确具体的规定。而在审理知识产权侵权案件中,如何认定精神损害赔偿责任,如何计算精神损害赔偿数额都是司法实践中常常遇到的问题。因而精神损害赔偿问题一直为知识产权理论界和司法实践部门广为关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的通过和施行无疑对民事侵权,包括知识产权侵权精神损害赔偿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对侵害知识产权的行为能否造成精神损害,能否要求精神损害赔偿问题。世…  相似文献   

7.
正5月27日,吉林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七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吉林省大气污染防治条例》,这为进一步加强环境资源审判工作,充分发挥审判职能,为吉林省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更加有力的司法保障。一、统一认识,提高大气污染防治司法保障能力。全省各级人民法院在《吉林省大气污染防治条例》颁行后,要积极组织审判业务法官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和《吉林省大气污染防治条例》,找准司法保障大气污染防治的结合点和切入点。各级人民法院要将环境资源保护案件归口一个审判庭或者一  相似文献   

8.
杜万平  ;张梓太 《求索》2008,(6):127-129
侵权立法已经提上议事日程,如何制定和完善其中的环境责任条款,事关环境纠纷的解决和受害人权益的保护。在已经出台的五个侵权法草案中,均有关于环境侵权的规定。这些草案大都吸收了学术研究的最新成果和司法审判中的有益经验,积极回应了司法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但这些规定不仅称谓不同,内容和体例上也存在差异。相比而言,人大法工委草案关于环境侵权的规定,无论是在条文的繁简,还是具体内容的表述上,都更加得当。不过,侵权法只能解决一部分环境案件,环境侵权的有效解决最终依赖于建立包括环境责任保险和公共补偿在内的综合救助机制。  相似文献   

9.
惩罚性赔偿在环境侵权中的适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境侵权是一种特殊的侵权形式,对这种形式的侵权各国适用的救济方式各异,其中惩罚性赔偿是美国环境侵权司法中比较有特色的一项制度。本文正是基于环境侵权的特殊性,重点研究美国的惩罚性赔偿制度,介绍此制度在美国环境侵权中的适用现状,分析其适用条件,并结合案例探究确定惩罚性赔偿金额时需要考虑的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本制度在目前遇到的一些问题及其解决之道。希望能对我国的环境侵权纠纷处理提供些许参考素材。  相似文献   

10.
唐世齐 《求索》2011,(11):149-151
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离婚案件中伴随有夫妻侵权情况的出现,侵权与离婚相互交融,为该类案件的审判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及早正视这一新问题、新情况并进行原因分析和对策探寻,既是实事求是科学态度的要求,也是促进和谐与法治建设的需要。由于夫妻侵权案件自身复杂性、伦理性以及现行法律法规存在的立法不足等客观情况,对于此类案件的处理应立足于现行法律规定,参考学界观点,发挥审判人员自由裁量权,科学的归纳和总结出审理夫妻侵权案件切实可行的审判方法。  相似文献   

11.
我国目前对环境侵权责任适用的无过错责任原则,不能对实际的环境侵权民事责任的认定起全面的指导作用,不适应我国国情;应采用过错推定的原则,在强调把因果关系作为环境侵权案件的构成要素既定事实的同时,更应该关注环境侵权的行为与危害之间因果关系认定的技术问题。  相似文献   

12.
在商业秘密侵权案件中,相关法律问题所引起的争议颇多,其中侵权损害赔偿问题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它主要涉及归责原则、赔偿方法、赔偿数额等内容。TRIPS协议对知识产权侵权损害赔偿问题作出了统一规定,WTO各成员的相关立法和司法实践必须考虑其规则要求。我国在构建商业秘密侵权损害赔偿制度过程中,应当考虑商业秘密自身的特殊性,在立法上应将无过错责任原则引入侵权归责体系,并对损害赔偿数额作出统一规定,对相关基本概念进行明确界定,以便于实际操作和具体适用;同时,在司法上应灵活运用损害赔偿方法,以充分体现合理补偿的原则。  相似文献   

13.
廖建求  郑涛 《理论月刊》2010,(7):127-129
环境侵权纠纷解决机制有诉讼机制和非诉讼机制之分。从法与经济学的角度看,现有的环境纠纷诉讼解决机制存在着成本过高、案件积压迟延带来实质非正义、举证主体不明确等缺陷,并不能满足实际生活解决环境纠纷的需要。相反,非诉讼机制在解决环境纠纷方面却有着独特的优势,如程序便捷、灵活、成本低廉、不损害双方关系等等,更能够高效便捷的解决越来越多的环境纠纷案件,缓解有限的司法资源所面临的巨大压力,是对诉讼机制一种极为重要的补充和弥补。  相似文献   

14.
行政侵权与一般民事侵权是两种不同的侵权,行政侵权责任是在公法领域中发生的私法责任。法院在审判实践中处理行政侵权案件时,应当优先适用国家赔偿法的有关规定;国家赔偿法无规定时则适用一般法,也就是适用侵权责任法的规定。民事法律规范在行政赔偿问题上的继续适用有内在的合理性;侵权责任法草案对行政侵权责任做出原则性的规定,符合我国的立法传统。因此,将来的侵权责任法规定行政侵权责任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5.
陈丹 《长白学刊》2012,(4):81-84
在我国现行立法中环境侵权责任被界定为一种污染责任.由于环境经权行为本身所具有的特殊性,当前还缺乏一套专门和细致的规则,导致环境侵权责任认定司法实践中面临颇多困惑,日益考验着司法人员的法律素养.厘清环境侵权责任规则适用层面的制度缺欠,并在此前提下逐步完善该领域的司法规范尤其是技术性规则并使之更为细致、更具操作性就显得尤为...  相似文献   

16.
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职务侵权包括行政侵权、司法侵权和其他侵权,又可分为积极侵权和消极侵权。其侵权责任的构成必须同时具备侵害行为、损害事实、因果关系等要件。其赔偿责任的特点是:对于人身侵害,赔偿标准是国家上年度职工平均工资;对于财产损害,规定具体的赔偿范围,无具体规定的按直接损害赔偿;对于其他损害,可参照《民法通则》的规定执行。  相似文献   

17.
刘元元案和许霆案都是针对银行自动取款机实施的犯罪,法院审判结果却有天壤之别,反映出我国地方法院对待同类案件的审判存在严重的司法失衡。解决司法失衡问题需要完善立法,提高非法律规制手段的地位,提高司法人员的执法素质,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进行。  相似文献   

18.
侵权责任法出台前,高空抛物致人损害案件的司法审判面临两难:判决由建筑物使用人分担责任,或由物业管理公司承担部分责任缺乏明确法律依据,而裁定驳回原告起诉又将使法院面临巨大社会压力。2009年12月26日,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通过的侵权责任法,明确此类案件由可能加害的建筑物使用人分担责任。这一规定,作者认为虽对司法审判实践有所裨益,但在理论上值得质疑。  相似文献   

19.
李雪莹 《传承》2011,(26):82-83
经营者侵权损害案件近年来层出不穷,为我国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提出新的要求,研究经营者侵权损害赔偿相关问题,探索相应的解决方法,对于保障经营者的法律权益和我国法制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0.
随着环境污染的日益严重以及环境侵权诉讼案件的日益增多,环境侵权因果关系的证明已成为环境损害赔偿诉讼的焦点。对此问题的证明,不仅是环境侵权行为人承担法律责任的前提条件,也是环境污染受害人能获得法律救济的前提条件。在此,本文分析了传统因果关系证明方法的缺陷,并根据国外的一些先进理论,提出了完善我国环境侵权因果关系证明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