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魏礼群 《前线》2021,(3):31-39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社会治理取得重大成效,其主要标志是:全国人民过上宽裕殷实生活,开拓了现代社会治理新境界,社会治理现代化基础性制度不断改革创新,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明显增强,社会保持长期和谐稳定等。必须增强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的自觉性、全面性、协同性、创新性、系统性、效能性,坚持加强党对社会治理的全面领导,着力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拓展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发展新格局,大力提升基层治理现代化水平,全面提升社会治理智能化、现代化水平,全面增强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整体效能。  相似文献   

2.
辽宁在新时代全面振兴中,必然面临着全面深化改革的阵痛、历史遗留问题的长痛、新时期社会矛盾的绞痛。社会稳定是新时代辽宁全面振兴的基本前提,也是全面振兴的题中之义。社会稳定的基石在基层,创新基层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基础建设,是事关新时代辽宁振兴的全局性大事。辽宁基层社会治理必须坚持"六位一体"的治理理念,即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数据治理和文化治理,通过"六位一体"实现"四个结合",即自治、法治与德治相结合、刚性治理与柔性治理相结合、网上治理与网下治理相结合、事前治理与事后治理相结合。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的重要内容,创新社会治理体制作为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从改进社会治理方式、激发社会组织活力、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健全公共安全体系等方面解放思想、全面推进。  相似文献   

4.
<正>"四个全面"体现了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新思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飞跃,是发展社会主义事业的新遵循,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坚实保障。它要求我们以多维视角、从更高站位推进社会治理创新。与社会管理相比,社会治理更强调多元参与、双向互动、协商合作、公开透明、依法治理和体制机制创新。创新社会治理体制要以"四个全面"为统领,适应社会治理新常态要求,增强社会治理创新的紧迫感和责任感。适应社会治理新常态,大力推进社会治理体制创新第一,加强社会治理主体建设。经济体制改革  相似文献   

5.
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能力结构与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萧鸣政  郭晟豪 《前线》2014,(4):21-25
<正>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推动全面深化改革、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实现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国家治理现代化包括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诸多方面,其中治理体系设计是基础、治理能力建设是关键。  相似文献   

6.
正贵州在建强农村基层党组织上持续发力,县乡村联动让更多资源下沉,全方位推进平安乡村建设,让乡村更美、村民更富、社会更和谐。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确保农村社会和谐稳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对加强农村基层治理进行全面部署,就是要加快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更好维护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相似文献   

7.
基层社会治理是社会治理的重点和难点,基层社会治理的法治化水平,直接关系到社会治理的好坏,关系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建设水平。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基础在基层,工作重点也在基层。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既是衡量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也是检验国家法治建设水平的重要标尺。要从法制建设、运行机制、法治文化、社区依法自治、以法治方式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等方面着力推进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建设。  相似文献   

8.
勾学玲 《世纪桥》2014,(1):95-96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创新社会治理体制,这是我们党又一次改造、改革和改变传统治理方式的深刻认识。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是全面深化社会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有利于落实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有利于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有利于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发展活力,有利于维护国家安全、保持社会稳定。因此,只有创新和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体制,才能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  相似文献   

9.
《世纪桥》2014,(1)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创新社会治理体制,这是我们党又一次改造、改革和改变传统治理方式的深刻认识。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是全面深化社会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有利于落实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有利于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有利于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发展活力,有利于维护国家安全、保持社会稳定。因此,只有创新和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体制,才能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  相似文献   

10.
在改革开放前,中国共产党对政府、社会、市场进行全面领导,政府直接管理社会。随着改革开放的持续深入和全面深化改革的推进,国内社会结构和治理结构正在进行着重大转型,传统的、封闭的社会逐渐被现代的、开放的多元社会取代。当前社会治理中,社会经济问题层出不穷,阶层、群体矛盾不断激化,单纯的强调政府社会管理已力不从心,需要系统思维与治理理念转变。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治理社会是治理中国的核心和归宿,政社关系只是党社关系在社会治理中的一个反映。其实,诸多社会领域问题考验的是执政党及其政府协调各方利益、化解社会矛盾、激发社会活力和凝聚社会情感的能力。这其中的关键是重构执政党与社会的关系,使得中国共产党更好地融入社会。  相似文献   

11.
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考验党和政府执政能力的重要一环。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要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推进社会治理精细化,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既是对我国加强社会治理提出的新要求,也为创新社会治理指明了发展方向。在新形势下,推进社会治理精细化是全面提升兵团社会治理水平的发展趋势和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2.
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领域,社会治理效能直接影响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进程。保持国泰民安的社会环境,必须持续提升社会治理效能。“十四五”时期,要从治理体系融合度、治理效能认可度、治理资源协同度和治理生态共建度四个维度出发,探索社会治理治理效能显著提升新路径:深化党对社会治理的全面领导,健全多元主体治理参与机制;强化人民至上的治理理念,实现社会治理的价值追求;坚持开拓创新的治理模式,提升社会治理水平;完善社会信用体系,优化社会治理的良好生态。  相似文献   

13.
越南、老挝、古巴等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在社会治理过程中形成了诸如增强执政党责任感以获取合法性认同、构建全面系统的法治框架、引入公共服务与激励机制、优化公共管理机制、构建有限政府与责任社会等特点。在我国全面推进社会治理,实现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大背景下,三国执政党社会治理实践对中国共产党更好地推进社会治理具有良好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社会治理的主体性,指的是为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实现主体价值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政党、政府、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等主体在社会治理实践中所焕发的能动性、自主性、自为性和创造性。具体来说,党是社会治理的领导主体;政府是社会治理的执行主体;社会组织是社会治理的群体参与主体;公民个体是社会治理的基本参与主体。社会治理主体性受制于主体间相互关系的平衡与发展,或者说,社会治理主体间的相互关系决定了主体性发挥的效能与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最大限度释放社会治理主体效能,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治理理念,形成共建共享治理格局;厘清党、政、社权责边界,构建和谐治理主体关系;促进社会治理法治化制度化,形成主体作用发挥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5.
史锦平 《唯实》2015,(3):64-67
全面推进街道和社区体制改革,为社区治理"结构性"调整提供了机遇。建立新型的社区组织体系和治理结构,构建政府主导与社会组织共同提供社区公共服务的格局,是推进街道和社区改革的重要方向。为全面了解掌握南京社会组织协同社区治理的现状,探索建立完善社会组织协同社区治理的政策机制,我们就社会组织发展及协同作用发挥情况进行了调研。一、社会组织发展及协同社区治理的基本情况近几年,社区作为社会整合载体和公共利益运  相似文献   

16.
全面深化改革阶段我国国家治理的目标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达到国家治理目标,需要以下国家治理手段:从国家治理客体来讲,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手段包括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从国家治理主体来讲,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手段主要是全面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建设高素质的干部队伍。此外,从国家治理方略来讲,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手段还包括坚决贯彻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基本方略。  相似文献   

17.
社会治理是社会管理理念和方式的重要升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有助于激发社会主体内生活力、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新时代,我国社会治理现代化面临以下困境:多元社会治理主体结构优势未充分发挥;各社会治理主体的治理能力有待提高;社会组织发展不顺畅;基层社会治理存在动力不足风险;社会治理机制运作滞后、效果欠佳。鉴于此,我们必须在现代化的社会治理理念引领下,建立和完善社会治理机制、构建社会治理法治体系、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社会化、加大力度运用社会治理专业化方式。惟有不断提高社会治理的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才能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推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相似文献   

18.
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中,协商民主与社会治理是"一体两面"的关系。在协商民主视角下分析我国社会治理存在的问题,探讨作为新型生活方式的协商民主对于社会治理的实在价值,实现社会治理的有序性、包容性和公共性。  相似文献   

19.
《共产党宣言》包含丰富的社会治理思想。它指出未来新社会治理的主体是联合起来的世界无产阶级,治理的最高目标和终极价值是每个人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治理的主要形式是无产阶级专政,治理的历史文化基础是资产阶级的国家治理,继承借鉴、扬弃和超越传统的国家治理。治理的内容包括经济、政治法律、文化教育等等。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九大指出,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对社会治理也提出了新要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治理,是推进社会治理走向善治的必然要求,也是丰富和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的重要途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社会治理确立正确的价值导向,凝聚强大的精神力量,提供机制创新的动力,构成了其融入社会治理的基本前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融入维度实现社会治理目的价值和工具价值的有机统一。新形势下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充分坚持发挥道德支撑作用,体现制度设计的价值引领,才能推动社会治理现代化,不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