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马克思的视阈和语境中,"正义"既有作为事实性的法权意义的形式正义的涵义,又有作为价值性的规范意义的实质正义的涵义。在这样两个层次的差别与统一中,马克思对正义观的批判及其建构呈现为双重维度,即基于法权事实基础上的外在客观批判与基于规范诉求基础上的内在价值批判、形式正义与实质正义的契合统一。只有将马克思的正义观置于其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事实与价值辩证统一的方法论视域中,才能真正辨识马克思正义观双重向度之间的内在关系,从而纠正以往在马克思正义观研究中或偏重于事实或偏重于道德的"单向度"的认识论中心主义的方法论误区。  相似文献   

2.
自古以来,关于什么是正义,"一个人有一个人理解"[1],马克思和恩格斯并未曾直接阐述过什么是正义,但曾在著作中批判过资产阶级关于正义的理论。后来的马克思主义者们从马克思与恩格斯的经典著作中寻求马克思主义的正义观,但是存在两种误解。在马克思看来,只有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才能实现实质正义,可见,马克思的正义观是"以人为本"的正义观。  相似文献   

3.
《德意志意识形态》一文标志着马克思唯物史观的真正确立,而唯物史观的确立又对马克思正义观的最终形成起着关键性作用。具体来说,它促使马克思由批判"正义"到重构自身正义观的转变;由思辨正义到实践正义的转变;由思考"什么是正义"到思考"怎样才能正义"的转变。依循此路,马克思得以最终确立起历史正义观和初步完成对未来共产主义正义图景的探索与建构。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通过批判拉萨尔主义的分配正义观,阐明了自己基于历史主义原则的正义观,为人的自由个性的发挥和自我价值的实现指明方向、开辟道路。针对拉萨尔主义将分配正义作为社会主义革命目标的机会主义错误思想,马克思深刻批判了其以劳动所有权为理论基点、以平等的权利为原则从而实现社会公平分配目标的主张。马克思的正义观以生产方式决定分配方式为理论出发点,阐明了按劳分配和按需分配分别是正义在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和高级阶段的历史实现形式。在马克思对拉萨尔主义分配正义观的批判性分析中,可归纳出权利原则、贡献原则和需要原则三种分配原则,体现了正义原则在不同阶段的历史展开和扬弃发展的过程。从政治哲学的视角深入探讨马克思对拉萨尔主义分配正义观的批判及其理论超越,既是深刻理解和把握马克思正义观本真要义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有利于克服分析马克思主义重构马克思正义观的方法论缺陷与理论局限,消除对马克思正义观辩证意蕴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正义观的四个层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飞 《求索》2015,(1):29-34
近年来国内学术界围绕"马克思与正义"问题展开了激烈的学术争鸣,但并没有达成一致结论,且争论各方都以马克思本人的著作为依据,在迄今为止的"马克思研究"中实属罕见。根据历史主义和整体主义原则,马克思的正义观呈现为一个立体式的具有多重意蕴的结构:交换领域的形式正义、生产领域的实质非正义、按劳分配的正义、按需分配的正义。每一种正义都具有历史正当性,在使特定正义原则发挥作用的社会条件仍然存在时,即使该原则存在着诸多弊端,但仍然不失为调节社会分配的次优方案,我们就没有理由推翻它。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之所以对正义提出批判,一方面在于他要同蒲鲁东的永恒正义观划清界限,另一方面在于他充分认识到了资产阶级正义观的虚假性。虽然马克思对正义提出了批判,否定从正义的角度出发去理解历史、解释社会,但这并不意味着他没有正义理论,马克思的正义论是一种以生产方式为基石、以按劳分配和按需分配为原则的正义理论。  相似文献   

7.
乔戈 《长白学刊》2022,(6):49-57
“塔克-伍德命题”的严肃意义在于,揭示了从当代规范政治哲学范式理解马克思正义观念的缺陷。然而,反驳“塔克-伍德命题”的主要学者通常会采取一种“外在批判”策略以解释马克思的正义批判立场。其中,由胡萨米与布坎南等人提供的两种代表性方案,非但无法同时避免“道德批判谬误”与“道德范畴消除论”的双重困境,反而重新陷入了当代规范政治哲学的解释困境。伍德随后为此提出的修正观点,由于混淆了马克思理解剩余价值占有和意识形态观念的内在层次差异,导致其过于抽象地排除了马克思正义观念的批判性意涵。马克思在“元伦理”层面对正义的二阶反思,提供了一种从内在角度批判资本主义的正义观念,进而使唯物史观实现了传统规范性范畴的形式引导与历史阶段的内在合目的性反思的统一。  相似文献   

8.
对于他者的理解和解释是哲学史中的一个重大课题。在西方哲学史上,面对这一课题存在着两种基本的研究方法,即以意识问题为核心的认识论方法和以存在问题为核心的生存论方法。因为它们各自理论的偏颇,使这两种进路都不能够完成对于他者的理解和解释的任务。马克思所开启的唯物主义的实践观辩证地反思了认识论方法和生存论方法,它用实践的观点建构起他者的存在,同时为理解和解释他者提供了最基本的方法论原则。  相似文献   

9.
努力让人民群众感受社会公平正义,共享更多改革成果,是我们党不断努力奋斗的核心要义。马克思正义思想具有多重意蕴、丰富内涵与辩证张力,具有很高的实践价值。我们应在此基础上,正确解读马克思正义观,并以此指导社会发展,为解决中国社会公平正义问题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实践"与"历史"何者为马克思的"新世界观"?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对"实践"与"历史"的马克思式理解。只有将"实践"理解为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也即否定性的统一,"历史"理解为历史唯物主义的解释原则,也即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才能真正彰显马克思的"新世界观"之"新"和在哲学史上实现转向的伟大意义。更为重要的是,在"实践"与"历史"互释中,不仅深化了自身的理解,而且升华了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和"文明的活的灵魂"的马克思"新世界观"。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批判是一种正义的批判吗?这一问题蕴含着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批判是否依据于一个抽象的分配正义原则,这一由国外而至国内的争论受着两个因素的干扰,其一是正义概念原文所具有的双重涵义,其二是我们认识本身所具有的双重维度。借助于对马克思早期哲学、政治经济学研究思路问题意识的分析,可以发现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批判思路中显然存在着一种分配正义原则,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分析,论证了这一原则是如何在形式上自由、平等的经济交往关系中被颠覆的,并且从生产力发展的动力机制上去论证这一生产关系在一定历史阶段中存在的合理性。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的道义性批判与对资本主义社会在一定历史阶段存在的合理性判断,二者之间并不存在矛盾。  相似文献   

12.
《资本论》既是诊断资本主义社会病理的百科全书,也是马克思运用历史科学对资本主义制度伪正义属性的系统性分析。从资本与资本主义制度"歃血为盟"至自由、平等、正义成为"他者",马克思以历史唯物主义考察了资本运行的悖论,即"物与物平等"的背后是"人与人不平等"。无论当今新自由主义如何以"正义药方"粉饰资本主义制度,资本主义与生俱来的"自私基因"——剥削与压迫从未改变。以《资本论》"照妖镜"观资本主义制度各派的"药方",既是对马克思政治哲学历史属性的还原,更是探寻"第二个一百年"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在新征程中的新启示。  相似文献   

13.
陆云 《长白学刊》2011,(4):43-46
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强调马克思关于"实践的本质的发现"——"实践的、人类感性活动";而把历史唯物主义视作马克思世界观的孙正聿老师认为"历史"就是"人的活动",即以"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作为"现实的前提"。从上述各自强调的立足点上可以看出,二者强调的核心内容应是马克思的唯物史观(社会有机结构论),只有立足于唯物史观,才能理解二者对于马克思哲学性质的表述,也才能更好地理解唯物史观作为马克思实现政治理想(人的自由的实现)的思想武器的真实历史内涵。  相似文献   

14.
西方马克思主义鼻祖卢卡奇与当代"辩证马克思主义"流派代表人物奥尔曼都强调马克思辩证法的重要性,但落脚点不尽相同。卢卡奇认为"总体性"是马克思辩证法的首要特征,奥尔曼认为马克思辩证法是一种"内在关系"哲学。文章在考察各自观点的基础上分析两者在理解辩证法内涵上的异同,并提出辩证法"系统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15.
在对资本主义现实的深刻反思基础上,基于对现实的人及其生存困境的关注,罗尔斯和马克思都建设性的给出了自己有关正义的理论构想。但是在对正义实现的具体诉求上,二人走向了不同的道路。罗尔斯从"无知之幕"的设定引发出自己的正义理论,试图通过后天再分配来保证平等;而马克思则是从现实的生产关系出发来关注正义问题,认为要实现正义,就必须打碎资本主义生产制度,实现人的解放。马克思就是要"解构"资产阶级各种关于正义的普世永恒的学说,重新建立一种新的正义范式,即生产正义。  相似文献   

16.
康德将时间界定为感性直观的两种纯形式之一,将之引入认识论,成为其基础。但从康德时间观中又可以开掘出本体论(存在论)的维度,康德进行了尝试,但陷入了困境,却直接启发了后来者。康德的时间观在时间问题的理解上是一个继往开来的关节点,它既梳理了之前的时间观,成为集大成者,其内蕴的新的理解路径又直接影响了马克思、伯格森和海德格尔等大家。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一度被指责以"类"取代"个人",只讲总体,忽视个体。持这种观点的或不熟悉马克思的文本,人云亦云,或不理解马克思视阈中的"个人",不清楚个人与群体之间的辩证关系。本文将立足辩证法,从三组基本关系出发深入分析马克思的个人观,即个人与劳动的关系、个人与他人的关系,以及个人与国家的关系,由此强调个人的物质现实基础、社会性及其与他人、国家之间的关系,旨在说明马克思视阈中的个人是历史生成的,由一系列现实的社会关系决定的个人,而非一般思辨哲学中可抽象的、单一的个人。  相似文献   

18.
梁春节 《传承》2014,(7):78-79
马克思主义在批判继承以往的理性主义的基础上,同时克服了其片面性和局限性,是对理性主义和非理性主义的积极扬弃,以真正的"现实的人"为出发点,真正基于人类社会历史实践形成了科学的理性观,即实践理性观。实践的观点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的观点,而且马克思的新型理性观本质上就是实践理性观。  相似文献   

19.
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界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一直对马克思究竟有没有正义理论存在争议。面对这场争论,本文立足于马克思的经典文本,论证了马克思不仅有正义理论,而且他改变了自西方启蒙运动以来正义理论以"自由"为主要内容的理论范式。马克思提出将"平等"作为正义理论的核心内容之一,并揭示出"自由"与"平等"的内在价值联结在于没有平等的自由只能是形式的自由。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对现代性的批判,其实质是对资本逻辑的批判。马克思"资本作为主体"思想体现在:资本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命脉,资本是社会关系,同时资本也是社会权力。"资本作为主体"具有历史性、辩证性和实践性的特征。深入研究马克思"资本作为主体"思想,对于我们理解现代性的内涵、现代社会的本质以及历史唯物主义的本真精神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