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郑云波 《长白学刊》2016,(6):96-101
都察院改革是清末新政的重要组成部分,围绕着都察院的存废、变革问题,清末各派进行了激烈的辩论与斗争。保守派为了维护封建旧制,坚决反对裁撤科道,主张保留都察院;而都察院改革问题也变成了如何组织议院之争。究其实质,论争是统治集团内部的利益之争,也是中国政治制度转型过程中的思想之争。  相似文献   

2.
张溪 《人民论坛》2010,(1):102-103
百年以前的清末,是中国社会转型和法制变革的重要时期,司法领域曾发生了部院之争和礼法之争,反映的是司法权力资源的重新配置。透过司法权力场域中人与人立场、观点的异同,可以清晰窥见部门利益的冲突和纠葛。  相似文献   

3.
我国的警察教育是在清末提倡改革,推行"新政"的大背景下开始的。清末的警察教育在教育模式、教育内容、师资队伍、教学管理等方面都有自身特点,其对清末警政的推广和我国警察教育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但清末的警察教育也存在发展不平衡、培养质量不高、教育研究未及展开等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自1999年司法改革正式启动以来,改革路径之争一直持续不断。尤其是在2009年司法改革进入“第三季”前后,学者关于司法职业化与大众化之争甚为激烈。我认为这场争论的焦点基本上是一个伪问题,因为司法职业化虽然是改革前十年的共识,却一直停留于空喊口号。  相似文献   

5.
清末新政中,清政府对中国社会各个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从清末改革者的本意和结果来看,这次改革是失败的。但就司法改革而言,主要是对刑法修订作出了积极的努力,这些积极努力和影响为后世司法革新留下了较好的参照,开启了中国司法改革早期现代化的闸门。  相似文献   

6.
向达 《长江论坛》2013,(3):72-77
沈家本是清末著名法学家,修律大臣,礼法之争法理派的代表。在清末修律的争论中,沈家本系统地阐释了自己具有资产阶级启蒙意义的法律思想。其核心是学习借鉴西方近现代资产阶级法学思想,以改造中国传统的以礼为纲的法律体系,主张法治、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人道主义、民刑分立、司法独立、改良监狱、建立陪审员和律师制度、对少年犯实行惩治教育、培养法律人才等,对中国法学的近代转型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胡新民 《当代广西》2014,(17):63-63
正巡按御史这个官职,最早是由隋朝设置的,在明清两代,形成了相对完整的制度化设置。巡按御史是御史的一种,明清两代中央政府均设有监察机关即都察院(类似今天的中纪委或监察部),都察院下面设御史(也称监察御史)。巡按御史的官级虽然只是正七品(相当于现在的一个正职县长),但其权力还是非常大的。据《明史》记载:"而巡按则代天子巡狩,所按籓服大臣、府州县官诸  相似文献   

8.
清末筹备立宪以官制改革为先,清末吏治不同于之前的也在于官制的变革.这种变革不仅是机构名称、职权的变化如增设新部、加强内阁权力,更主要的是官吏考选方式由科举选拔向新学堂培养的转变.  相似文献   

9.
吴蜀荆州之争是三国鼎立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对这一事件,后世论说不一,莫衷一是。本文亦欲就荆州之争的是非曲直、原因,以及荆州之争对吴蜀本身乃至整个鼎立局面的深远影响等方面谈几点看法,以求教于学界同仁。 一 荆州之争的是非曲直 辨明荆州之争的是非曲直,是我们正确分析、评判这一历史事件的必要前提。这个问题得不到解决,那么也就无法探究与之相关的其它问题。  相似文献   

10.
众所周知,当下中国的问题大多源于社会的快速转型。快速的社会变迁使现有体制面对复杂的社会与社会问题时捉襟见肘。大家都同意应当改革,争议出在改的方法上。有的主张回到过去,有的主张加强深化现有体制,有的主张全面变革。这些方法之争背后是理念之争。这是当下的意见场最应解决的问题。从学术角度来说,重申韦伯的价值中立从方法论上看仍然是必要的,甚至是研究的前提。概因理念先行,易失去冷静的态度,影响对问题的客观分析,病因诊断错,药方也就没有意义。  相似文献   

11.
清末机构改革中的进步与悖论:以商部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奎 《求索》2008,(10):212-216
清末新政时期,清政府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中央机构改革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中央机构改革的过程中,既反映了政府管理体制向近代转型的进步方面,同时,由于历史和体制的因素,清末中央机构改革最终发生了变异,深刻的反映了机构改革与体制因素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正>改革开放30余年来,我国教育界有几项论争是几乎贯通始终的,且至今尚无见到有趋于平息的迹象,诸如应试教育之争、高考改革之争、教育产业之争、教育经费之争、教育公平之争等等。倘若其中还有亦堪位列前茅的,则必定是大学排行榜之争了。有媒体朋友问:大学排行榜自发布以来,缘何饱受诟病,且连绵不断?本文打算从科学和文化的角度,来谈谈有关大学排行榜的认识与误区。  相似文献   

13.
《研究与交流》2006,(2):39-39
国企改革是我国经济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国企改革的核心问题来看,目前国企改革的方向错了。事实上今天的改革已不只是“郎顾之争”,其方向性问题需在国家、企业、市场的大坐标内重新确认。企业发展是在国家、企业、市场的三维坐标系中,  相似文献   

14.
清末新政是清政府为维护君主统治,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进行的渐进式改革,改革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但改革结果适得其反,客观上为辛亥革命的发生创造了条件,比如君主立宪削弱了清廷的政治控制力,经济新政使得民怨沸汤,文化新政使得革命思想深入人心。可以说,清末新政间接推动了辛亥革命的进程。  相似文献   

15.
在预备立宪的大背景下,创设新式法院的改革在清末得以实现,由此,清王朝也进行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司法区划分实践。清末的司法区划分不但有先进的理念指导,而且制定了地方性和全国性的法律,其实践成果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研究清末的司法区划分实践,对于解决我国目前的司法地方化痼疾,完善司法区划分制度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清末时期,中国与西方的接触日渐增多。受西学影响,清末教育领域发生了巨大变革。其中意义最为深远的是法学教育的改革。清末的法学教育思想和课程设置在当时是先进的,有些先进的思想对今天我国法学教育体系的构建仍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吴海燕 《人民论坛》2010,(6):268-269
清末时期,中国与西方的接触日渐增多。受西学影响,清末教育领域发生了巨大变革。其中意义最为深远的是法学教育的改革。清末的法学教育思想和课程设置在当时是先进的,有些先进的思想对今天我国法学教育体系的构建仍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2017年特朗普就任美国总统,由此揭开了与众议院议长佩洛西之间愈演愈烈的政治博弈。他们之间的战争体现了美国国内政治日益极化下的意气之争、府会之争、两党之争所表征的政治僵局,深刻地揭示了美国政治极化之势。美国政治极化危机加剧的原因,不仅在于民主程序无法对阶层分裂的政治诉求作出体制性改革回应,也在于建制派主流意识形态神话破灭后的道德权威祛魅和衰微之苦。  相似文献   

19.
<正>公安派出所诞生后,为巩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基础、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维护国家长治久安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随着国家各项事业改革的深入,公安改革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公安派出所也进行了各种尝试性改革。在公安派出所功能定位上,理论上有"单纯说"和"全能说"之争,实际并未影响派出所  相似文献   

20.
一、引言:源起与分类“统独之争”是台湾与大陆长期隔离、中国统一问题悬而未决等特殊背景下的产物。由于“统独之争”的存在,台湾社会出现了“统派”与“独派”两种对立力量。“统独之争”在台湾经历二个明显不同的阶段,也使“统独”力量的发展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