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建设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的重点在基层,基础也在基层。社区是整个社会的细胞,是社会的最基层单位,其法治化建设关乎我国依法治国战略的实施。当前,城市社区法治化建设还存在立法工作相对滞后、法治化宣传教育不到位、治理主体关系不顺、法治人才队伍建设落后等问题,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社区法治化进程。为此,推动城市社区法治化建设,应建立健全城市社区治理的法律法规体系,大力加强普法宣传力度,进一步理顺党组织、政府与社区自治组织的关系,强化专业法治队伍建设,以法治建设为城市社区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2.
“新农村”背景下的农村法治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建发 《世纪桥》2007,(1):34-35
“新农村”背景下的我国农村法治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是依法治国、依法治村的需要;二是促进农村繁荣稳定的需要;三是建设“新农村”的长远需要。然而目前,我国农村法治教育存在以下障碍:一是农村法制宣传教育力度不够;二是乡村干部在普法执法中身教不严;三是群众学法用法带有明显的“实用性”;四是农村法制教育活动开展难、落实难。为此,强化我国农村法治教育的对策:首先,全面普法,突出重点进行法治教育;其次,联系实际,注重实效进行法治教育;最后,形式多样,生动活动进行法治教育。  相似文献   

3.
作为国家法治建设重要组成部分的普法宣传教育要取得良好成效,必然将核心价值观融入到普法机制创新中去。这是弘扬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革新传统"法制宣传教育"的必然结果和推动当前中国法治建设的内在需要。必须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指导下,深化普法宣传教育的制度创新与工作创新。具体而言,就是要加强领导机制、保障机制、实施机制、推动机制、责任机制的制度创新和加强工作理念、工作方式、载体阵地的工作创新。  相似文献   

4.
法制教育与宣传是一项关系到社会长治久安,利国利民的大事。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共同参与,关系社会稳定的民生工程。普法依法治理工作需要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提高法治宣传教育工作者的素质和能力,为深入推进法治宣传教育工作提供人才支撑,与时俱进,不断探索、创新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的模式。  相似文献   

5.
2012年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提出了一系列普法论断,如宪法宣传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事项,全民普法是依法治国的长期基础性工作,教育引导领导干部把法治的第一粒扣子扣好,法治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坚持法制教育与道德建设相统一,坚持法治教育与道德建设相统一,媒体普法坚持依法监督与注重社会效果相统一。这标志着习近平的法治宣传教育思想完善。  相似文献   

6.
我区法治宣传教育在内蒙古法治建设中发挥了基础性作用。但法治宣传教育中还存在对普法教育的权威性、重要性认识不够,普法覆盖面不足,普法内容供求不对称等问题。要从加强组织领导、扩大普法覆盖面、创新普法方式等方面入手,不断加强和改进我区法治宣传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7.
法制宣传教育是提高全民法律素质、推进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当前,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进入到第六个"五年规划",分析全民普法保障措施的现状,并提出有效的对策,是十分必要的。"六五"普法的顺利开展,必将为推进法治进程、构建和谐社会,促进政治、经济、社会各项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8.
正最近,农四师六十一团妇联出台了关于《贯彻农四师妇联系统法制宣传教育第六个五年规划(2011~2015)实施意见》,旨在通过扎实有效地推进法制宣传教育和法治实践活动,进一步提高全团广大妇女的法律意识、法律素质和依法维权能力;进一步增强妇联干部的法治理念,提高依法参与社会管理和维护妇女儿童权益的意识,力争到2015年,全团妇联干部普法参训率达到100%;基层妇代会、妇委会、女工委主任普法培训率达到100%;全团妇女群众法制  相似文献   

9.
徐语晗 《世纪桥》2023,(1):56-58
法治观是促进和谐的重要因素。法治与教育也历来是培育良好社会人格的重要途径,两者相辅相成,互为作用力。法治教育意在指引每个人更好地接纳自我,尊重他人,敬畏生命。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到“七五”普法规划,依法治国定位十分明确。就目前情况而言,当前我国大学生具有一定的法律意识,但法治教育仍然存在缺乏整体规划、方式方法有待创新等问题。因此,必须加快脚步,将法治素养作为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构建起一套覆盖各教育阶段、层次递进的法治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10.
外来务工人员法律认知水平与法治社会的要求有较大差距:法律认同片面、偏激;法律维权处于被动地位;法律信仰不足。而我国当前普法针对性不强、普法方法形式单调枯燥,活力不足,对外来务工人员触动不大等是当前普法存在的主要问题。对外来务工人员普法应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大教育培训力度,增加普法投入;改进普法方法、形式,创新载体建设,以期全方位、多层次地提高普法宣传实效。  相似文献   

11.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善于把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转化为社会治理效能,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海阳市以联系群众大走访、千名干部“双报到”下沉一线服务参与基层治理为契机,全面优化升级社区网格,配齐配强网格工作队伍,创新服务机制,强化服务实效,切实掌握基础信息,了解社情民意,解决群众实际困难,有效提高了群众满意度和社区治理水平。  相似文献   

12.
法治思维是执政者治理现代社会的基本思维。提升乡镇干部的法治思维能力是实现法治国家的必然要求,符合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维护基层社会稳定的根本保障。当前,乡镇干部的法治理念薄弱、法治思维能力不强,严重影响了基层社会的法治建设。新形势下,要想使乡镇干部的法治思维能力得到较大的提升,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要夯实基础,加强法律知识学习及法治教育培训;二要抓住根本,重视法治实践,强化基层锻炼;三要把握关键,促进法治文化建设,改善法治环境;四要强化保障,完善监督制约机制,加强法治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13.
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化从政治引领、法治观念、法治为民意识、利益整合、制度建设等方面对基层党组织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化的要求相比,基层党组织在法治观念、依法办事能力、法治人才队伍、工作机制等方面还存在着一些不适应的地方。按照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化的要求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必须强化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地位,增强基层党员干部法治观念,提高基层党员干部依法办事能力,充分发挥利益表达作用,创新法治宣传教育,落实责任制度。  相似文献   

14.
正一、加强基层法治文化建设意义重大(一)加强基层法治文化建设,是落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方略的必然要求"六五"普法规划指出,要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通过法制宣传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在全社会形成崇尚法律、遵守法律、维护法律权威的氛围。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着重强调,必须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  相似文献   

15.
《北京支部生活》2010,(6):67-69
<正>"五五"普法期间正赶上百年一遇的奥运年,又适逢新中国成立60周年庆典,北京市充分借助各项工作大发展的机遇,创新普法宣传形式——媒体阵地辐射面不断增强,流动载体成为普法新阵地,户外广告展示普法魅力,法治文化阵地蓬勃发展,各地区各部门的普法形式精彩纷呈,使全市普法工作模式日趋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大普法"格局基本形成。  相似文献   

16.
张国华 《实践》2007,(2):13-13
2006年全面启动"五五"普法依法治理规划是推进我区民主法治建设的重要举措。我们落实自治区第八次党代会精神,就要使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着眼于社会进步要求和群众现实需要,为构建和谐内蒙古营造良好的法治氛围。  相似文献   

17.
伴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思想和思维方式都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基层党的建设工作对基层社会的治理起着非常重要的引领作用,推动着国家法治体系建设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提升,推动着社会的发展进步。本文以基层党建如何引领基层社会治理创新为切入点,立足于对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的分析,探索基层党建创新引领社会治理的新思路和新举措,总结相关经验,从而有效推动基层党建工作在基层社会治理的引领,进一步推动国家的法治建设。  相似文献   

18.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现实社会每个人既是"社会国"的社会人,也是"法治国"的政治人,我们在做一个好人的同时,也应该做一个好公民。法治社会的构建给我国公民身份提出新的要求,而法治教育正是为培育公民素养服务的。通过做一个"好人与好公民"为切入点,从个人理想身份的二重性浅析法治教育与德治教育的应然状态,对两者失衡的实然状态进行批判,论证公民身份语境下普法的必然性,试图探讨法治教育在公民素质培养中如何从形式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19.
《北京支部生活》2010,(6):66-66
<正>人文北京,法治先行。"五五"普法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进入转型期,社会矛盾处于凸现期,突发事件步入高发期。北京市充分发挥法治在突发事件处置中的主动性作用,确立了"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关注民生、维护稳定"的普法工作理念,加强法制宣传与法律服务的结合,做到了哪里有需要,法制宣传就覆盖到哪里,法律服务就跟进到哪  相似文献   

20.
时至今日,我国普法教育已历经三十多年。特别是针对农民的普法取得了可喜成绩,但是我们也应清醒的认识到新疆农民普法教育,特别是南疆农民法治教育,由于地方领导干部不重视、农民自身文化素养低、宗教氛围浓厚等原因造成农民法治意识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为了更好的开展农民法治教育,本文从制定农民法治教育规划,深化农村法治教育活动、加强普法投入、树立司法公信力,弱化宗教对农民影响,营造良好法治环境、加强监督检查力度等四个方面提出了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