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源流型结构是犯罪产生结构中较重要的类型之一 ,其包括人本源、经济源、意识源和制度源四类。权力出租、虚假登记和生产制假是从源头上滋生犯罪的几种重要表现。从源头上治理腐败和犯罪 ,要求准确把握腐败和犯罪的源流规律 ,从人的因素和社会因素抓起 ,建立纵向和横向相结合的监督机制 ,以抑制权力出租。同时要高度重视犯罪问题的全球性 ,在新世纪发扬“标本兼治、打防并举、综合治理、跨国合作”的方针 ,逐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与世界潮流相适应的“刑事源流学派”  相似文献   

2.
现阶段,在党中央反腐布局中,制度建设被置于具有全局性和战略性的地位。同样,如何在遏制腐败犯罪的过程中认识制度建设的必要性和基本设计,也是预防、控制腐败犯罪的重要环节之一。文章阐述了反腐败犯罪中制度建设的现实意义及面临的困难,从构建原则与重点工作两个方面提出了当前反腐败制度建设的措施。  相似文献   

3.
腐败犯罪的特性使侦查机关在侦查工作中一直面临着诸多问题。网络监督是舆论监督的新平台,给腐败犯罪侦查提供了强大的信息量,极具价值,但同时也有一定的潜在风险。因此,在侦查工作中,网络监督的运用在方法上要科学合理,程序上要严格控制,努力兴利除弊,合理合法地为侦查工作服务。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我国腐败犯罪呈现出犯罪主体高位化、犯罪金额高量化、犯罪行为集团化、犯罪手段多样化的严峻趋势。面对这一现状,本文从加快立法步伐、治腐用重典、完善刑事实体法、建立特别程序法等方面,提出了惩治腐败犯罪的法律对策。  相似文献   

5.
关于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有效机制,习近平总书记在很多重要场合作出过一系列重要论述。构建这种机制,需要从源头上遏制腐败心理的产生,阻止腐败行为的实施。因此,需要以心理学为切入点,从精神分析理论、需要理论以及行为理论三个角度研究腐败心理的作用机制,对腐败犯罪动机形成和行为实施两个环节进行分析,利用心理评估遏制犯罪动机形成,加强教育化解犯罪动机,优化职业环境,防止腐败犯罪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本文借鉴西方防止利益冲突法的相关理论,指出当前我国较为普遍的利益冲突是造成腐败犯罪现象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进而分析了造成我国利益冲突现象严重的原因,提出以法律手段和制度途径防止利益冲突,是预防腐败犯罪,完善当前我国廉政立法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7.
赵亮 《人民论坛》2014,(1):117-119
我国一直努力根治腐败犯罪,国内对腐败犯罪的主要态度是零容忍,但杜绝一切腐败犯罪现象是不现实的.面对反腐败零容忍刑事政策的困境,我国反腐败刑事政策应该做出新调整,选择有限容忍政策.有限容忍政策不是姑息养奸,是对腐败犯罪现状的科学认识,应在刑事立法中进行相应调整.  相似文献   

8.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轨时期,有组织犯罪特别是具有黑社会性质的有组织犯罪已成为当前社会面临的主要问题。重庆"黎强"案就是其中一例,与腐败相结合之后,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加速了有组织犯罪和腐败对社会的危害。  相似文献   

9.
评价腐败以犯罪学为标准是科学的。腐败在犯罪学上被认为是犯罪。对社会的严重危害使腐败本身具有犯罪性质。与腐败有直接联系的犯罪可分为谋求钱物型和谋求权利型。腐败对于犯罪具有示范作用、驱动作用 ,动摇人们的法律信仰 ,并使国家预防和控制犯罪的能力弱化。  相似文献   

10.
警务工作一直具有实际意义和象征意义。从19世纪初英国近代警务的设计师罗伯特·皮尔等人到今天的国际警长协会,都始终关注构筑和维护警察作为执法者与服务者的荣誉与良好形象。本文将探讨在英美等西方国家,作为重要传播工具的大众媒体是如何竟相报道和反映警察、治安及犯罪情况的。  相似文献   

11.
明规则和潜规则之间的博弈是现代社会不争的事实。明规则的虚化导致了现实中潜规则的盛行,而潜规则盛行又为腐败犯罪提供了最适宜的土壤。潜规则是扭曲公众价值判断,败坏社会良好风气的元凶;是损害国家公共职务廉洁,滋生腐败犯罪的温床;是扰乱社会正常秩序,侵蚀明规则肌体的黑手。消除腐败犯罪,必须破除潜规则,彰显明规则。  相似文献   

12.
《联合国反腐败公约》在腐败犯罪立法上体现出犯罪圈宽泛、刑事责任规定妥当及立法技术科学与成熟等特点。相比之下,我国刑法分则中对腐败犯罪的规定在立法模式上有明显的“不严而厉”的倾向,没有起到很好的预防与遏制犯罪的效果——立法思想和立法结果都存在非理性的成分,为了加强国际合作,克服现行刑法中存在的不足,切实履行《公约》规定的国际义务,我国腐败犯罪具体个罪的犯罪构成及法定刑都有必要完善。  相似文献   

13.
我国虽然签署了《联合国反腐败公约》,但如何在立法、司法、执法等方面与该公约相衔接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联合国反腐败公约》中关于私营部门内腐败犯罪的规定,从私营部门内贿赂犯罪到侵财犯罪,将其与我国刑法现行规定进行了比较分析,以利于我国立法上的完善与借鉴。  相似文献   

14.
由于金融行业少数公职人员的政治素质较低,加上金融机构内部管理混乱,导致金融行业以贷谋私、权钱交易等腐败犯罪频频发生。为了有效地防治金融行业公职人员的腐败犯罪,必须加强对公职人员的党纪、政纪和法制教育,完善金融法制,健全和落实各种监督制约机制,加大查处力度,实行标本兼治、综合处理。  相似文献   

15.
联合侦查是《联合国反腐败公约》规定的国际合作打击腐败犯罪的重要措施,在联合侦查过程中应遵守国家主权、双重犯罪、协调行动与信息共享等原则。我国法律目前没有规定联合侦查的内容,但在实践中,我国与其他国家开展了各种形式的联合侦查,应积极探索和创新联合侦查方式,建立符合新形势的惩治腐败犯罪合作机制。  相似文献   

16.
不良社会风气与犯罪两者之间存着非常直接的内在联系。当前,领导干部的腐败现象,暴发户投机致富、为富不仁的行径,以及一些地方恶势力横行无忌,都对社会风气产生恶劣影响。社会风气不好会导致人们对社会现实产生怀疑,贫富不均会驱使人们铤而走险。社会风气恶劣还会使犯罪者产生犯罪合理化认识,使社会成员对违法犯罪行为的容忍度上升,从而使犯罪者更加无所顾忌。因此,严厉打击刑事犯罪,加大治理腐败力度,完善社会经济法律制度,昌明社会道德,形成良好社会风气,已成为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7.
犯罪的成本—收益权衡一直是犯罪经济学解释个体犯罪的主要原因,传统的犯罪经济学侧重于强调犯罪的惩罚成本在潜在犯罪人犯罪决策中的主体地位,对犯罪的时间机会成本却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可通过建立有效的社区失业救济机制、促进失业人员就业、鼓励失业人员创业等途径提高犯罪时间机会成本,以降低失业人员犯罪案件数量。  相似文献   

18.
武暾 《人大建设》2014,(5):44-46
党的十八大提出"老虎苍蝇一起打"等治理腐败的口号,表明了反腐败的决心。本文对"零容忍"在腐败犯罪治理中的作用进行分析,并将其与刑法衔接。  相似文献   

19.
腐败生成、腐败传染与腐败遏制:一种博弈解释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腐败问题一直是政治学、行政学研究的热点话题 ,本文力求用博弈论作为一种解释途径。文章认为 ,腐败实际上并不是孤立的、静止的单个权力拥有者的行为 ,而往往是公共权力的授予者 (以监督者为代表 )与权力执行者 (以官员为代表 )之间 ,以及权力执行者 (官员 )之间的一次或多次博弈的结果。要遏制腐败 ,一方面要强化对监督者的监督以免使监督者“打盹” ,另一方面从外部环境上加大对各博弈方的奖惩力度 ,改变官员策略选择的收益值 ,形成新的“纳什均衡”解 ,这样就从腐败生成与腐败传染两个源头上遏制了腐败的产生  相似文献   

20.
中国已经进入到社会的转型时期,空前的社会变革,给我国发展进步带来了巨大活力,也同样带来了这样那样的矛盾和问题。特别是腐败现象四处蔓延,腐败性经济犯罪大量出现,探究其原因是多种的,本文主要应用法律的经济分析方法,以西方经济学的成本理论为切入点,来对腐败性质经济犯罪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