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毛泽东,一个东方大国——中国无产阶级政党的主席。 伯纳德·劳·蒙哥马利,一个西方大国——英国军队的元帅。 在那“左”倾思想盛行的年代里,在那国际间东西方的距离可以说是遥远得不能再遥远的情况下,他们会走到一起来吗? 回答是肯定的,他们真的走到一起来了。他们进行了跨越欧罗巴洲和亚  相似文献   

2.
王玮  一旻 《党建文汇》2005,(6):25-25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和新华社资深科技记者姜岩合著的《东方科学文化的复兴》一书中指出,以“整体论”为指导的东方科学思想将成为第二次科学革命的灵魂,东方科学和文明将能够弥补西方科学与文明的不足。但一些科学家认为是缺乏足够根据。  相似文献   

3.
听广播,曾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人们了解国家大事的主要方式,记得当时,播音员常常说起“为实现四个现代化而奋斗”。对于那时的人们来说,“四个现代化”是幸福生活的蓝图,是刻苦学习的动力,是辛勤工作的目标;人们所做的很多事情,都是为了实现“四个现代化”。“为了实现四个现代化,愿洒热血和汗水。”这句《祝酒歌》中的歌词曾让多少人豪情满怀! “为祖国、为‘四化’流过多少汗?回首往事心中可有愧。”《年轻的朋友来相会》又有多少人耳熟能详! 实现“四个现代化”,这一曾影响了中国几代人的口号,今天已成为一个历史名词。从1979年邓小平说“我们开了大口,本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因此“把标准放低一点”,提出“中国式的现代化”——“小康水平”概念,到“小康社会”目标的提出,再到今日“和谐社会”的升温,随着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与不同时期战略目标的调整,体现出的是中国共产党从革命党到执政党角色的成功转变,表现出的是中国共产党与时俱进的政治智慧和战略胸怀,折射出的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不断深化与执政经验的日渐成熟。四个现代化——小康社会——和谐社会,一道道亮丽风景,一幅幅徐徐展开的宏伟画卷,东方巨轮正在中国共产党这个伟大舵手的引领下,驶向人类理想社会的深水地带。  相似文献   

4.
路爱梅 《唯实》2009,(8):79-82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然伴随着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一个孕育着各种矛盾的复杂课题,它的实质是在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各种文化冲突中重构社会主义现代化文化体系,是一个文化的融合与整合过程,是如何继承传统文化和借鉴吸收西方文化进行文化创新的自觉过程。  相似文献   

5.
《中国经济时报》2000年10月27日报道费孝通教授提出的一个观点:全球化潮流发端于西方世界,非西方世界在接受西方文化的同时,应当通过发扬自身的文化个性,来对全球化潮流予以回应,“文化自觉”是当今时代的要求。他指出,“文化自觉”是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对其发展历程和未来有充分的认识。现在经常提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应包括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中国文化的复兴。为了这个前景,我们有必要加强人文主义,提倡新人文思想。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亚细亚生产方式理论从社会经济形态演进的角度为世界现代化事业的发展指明了道路。亚细亚生产方式深刻地影响了东方社会的历史命运与发展道路问题,可以称得上是东西方现代化道路迥异的历史起点。作为东方古国的中国要想真正实现现代化,必须要走出“亚细亚”,通过彻底的社会革命为现代化建设的开展而奠基,克服旧生产方式停滞孤立的特性;又要坚持“两个相结合”,充分尊重中国的历史特点和现实国情,立足中国实际,回归“亚细亚”,走出区别于其他现代化模式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相似文献   

7.
<正>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刻总结了中国式现代化在长期实践探索中走出的成功道路、形成的鲜明特色、积累的宝贵经验,明确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任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梦想。中国式现代化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走过的现代化道路,体现为对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的强烈追求,承载着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庄严责任。  相似文献   

8.
从林则徐、魏源等爱国先驱承认中国落后于西方,同时坚信中国能够赶上和超过西方开始,到“三步走”战略第二步目标的实现,中华民族赶超西方已有150余年历史。党的十六大对“三步走”战略的“第三步”如何实现进行了精心规划和部署。回顾我国赶超西方的历程,展望本世纪中叶中华民族将实现的伟大复兴,对于鼓舞正在艰苦奋斗着的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早日实现全民族所企盼的第三步战略目标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9.
比较中西方现代化的差异,呈现中国式现代化对西方现代化的超越,能够彰显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属性,让世界更好地读懂中国。中国式现代化始终坚持“人民至上”价值逻辑,实现了对西方现代化“资本至上”逻辑的超越。中国式现代化根植于“美美与共”的中华文明,坚持和平发展道路,超越了西方国家现代化过程中“强国必霸”的历史定律。中国式现代化以“五大文明”协同推进,重塑人类文明的新形态,超越了西方现代化物本主义的局限性。中国式现代化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伦理格局,超越了西方现代化“征服自然”范式的狭隘性。  相似文献   

10.
当代西方现代化理论的演进西方“现代化”理论已经有200多年的历史,是西方社会现代化运动的理论依据。本世纪下半叶,非西方国家追求现代化的历史实践冲击了西方正统的“现代化”理论及其方法论。进入90年代,该理论更是受到各方学者的广泛质疑与批判。世界历史上的...  相似文献   

11.
西方人都肯定个人主义吗?——读《西方人看个人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毋容置疑,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里,“个人主义”一词是被否定的对象,因为社会主义奉行的是“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是对立的。那么,在西方社会,西方人都肯定个人主义吗?究竟什么是个人主义呢?有哪些主张和反对个人主义的学  相似文献   

12.
发展要有新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雄心壮志。实现这个目标,对中国乃至世界的历史,都将产生深远影响。人类社会由农耕时代进入工业化时代,由于劳动生产率的大幅度提高,必然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西方发达国家用了二三百年时间完成了这个进程。日本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保持了20年的快速增长,创造了“东亚奇迹”。韩国的快速增长持续了30年,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一跃而为新兴工业化国家。我国的工业化起步于上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进入高速增长期。如果能把前二十几…  相似文献   

13.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它所蕴含的认知逻辑、分析方法和价值取向为深入理解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提供了重要遵循。基于“人民性”视角对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进行学理阐释,其内涵意蕴包括“以人民为中心”的基本立场、实现“人的现代化”的核心要义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特征。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生成逻辑,生动诠释了唯物主义历史观、中国传统民本思想和中国共产党百年现代化探索经验的现实启益。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回归人本逻辑的价值旨趣,破解了“西方中心论”的话语霸权,创造了社会主义新文明,从而摆脱了资本逻辑宰制,深刻改变了世界现代化发展格局,实现了中华文明的现代复兴。  相似文献   

14.
王硕 《党的建设》2011,(2):60-61
60年前,新中国的诞生冲破了西方资本主义阵营的东方战线,不堪“失去中国”的美国,带领西方阵营,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三管齐下,企图将新中国扼杀在摇篮里。  相似文献   

15.
早在上个世纪末,马克思就具有历史预见性地写道:“工业较发达的国家向工业较不发达的国家所显示的,只是后者未来的景象。”但是东方国家的现代化异程,并非是西方现代化的简单重复,而具有东方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性,不可能也不应当是“西化”。在这些国家的现代化,还要处理与“异质的现代化”的关系问题。这样的结果,就使得在面对外域异质  相似文献   

16.
通过透析目前学界关心和争论的西方与中国“市民社会”的某些研究问题,梳理和澄清三个方面的认识:第一,“市民社会”仅仅是西方化的概念和产物吗?第二,“市民社会”的概念在当代中国需要重构吗?第三,当代中国应该走一条怎样的市民社会道路?进而论述构建中国特色的市民社会道路要正确理解和处理三对关系:一是“中国特色”和“西方道路”的关系;二是“市民社会”和国家的关系;三是“市民社会”与“和谐社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孩子,你们生活在幸福的年代,真是太享福了!” “太太(太奶奶),您小时候也上幼儿园吗?您当时学写字了吗?” “孩子,我那时肚子都吃不饱,哪有学上呀?” …… 儿子和祖母的对话使我陷入了沉思,刹那间将我拉回儿时的记忆.  相似文献   

18.
许斌 《学习论坛》2001,(8):38-40
西方现代化理论产生于 2 0世纪 5 0年代后期至6 0年代初 ,是一种探讨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 ,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如何实现现代化的理论 ,其代表人物为罗斯托和帕森斯。从严格意义上讲 ,现代化理论并不是一个系统的理论体系 ,而是一种基于某些基本立场的理论观点 ,即 :通过对欧洲 17世纪以后的工业化历史经验的概括、抽象 ,解释当代非西方社会的现代化问题。它以进化论为原则 ,强调非西方国家落后的主要原因在于其社会内部 ,突出“传统”与“现代”的两极对立。概而言之 ,西方现代化理论的基本框架就是社会进化论。正如我国现代化理论专家罗荣…  相似文献   

19.
·清廉排名大幅跃升,为何清廉指数得分比去年只高0.1分?·腐败案件居高不下,是否说“明越反越腐”?·腐败案件的高发率与政治制度有必然关系吗?·中国反腐败可以照搬西方模式吗?  相似文献   

20.
张才国 《探索》2006,(6):185-188
早在20世纪50年代,西方学术界以丹尼尔.贝尔、李普塞特等为代表就断言意识形态已经“终结”;20世纪80年代以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为标志的冷战结束,又在东西方学术界掀起了新一轮“意识形态终结”的狂潮。人们不禁要追问:意识形态真的终结了吗?一方面,他们宣告意识形态已经衰微,历史已经终结;另一方面,他们又拼命地为自己所推崇的意识形态进行辩护,把历史的终结点引向了资本主义,引向了西方式的自由民主制度。这本身就是一种悖论,其所谓的“终结”就是没有终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