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年来,中日关系从形成战略对话到建立战略互惠关系,呈现了战略层面的深层调整,揭示了战略关系的本源,反映了国际形势走向和大国力量对比的深刻变化.这是中日邦交正常化以来,继发表三个重要文件后,中日关系在曲折发展中取得的具有历史意义的战略定向.从这一战略高度,分析其中带有规律性的问题,把握中日关系发展脉搏,看清中日关系发展趋向,才能在大势大趋面前有所作为.  相似文献   

2.
2006年时任日本首相安倍晋三访华,中日关系实现了政治转寰,此后近三年来总体平顺。2008年胡锦涛主席访日,双方签署第四份政治文件,将中日关系推向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但中日之间存在固有矛盾,关系发展中还不断出现新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需假以时日,坚持不懈。特别是从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日本政治形势走向看,更不可掉以轻心,  相似文献   

3.
60年前,中国人民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这归根结底反映了中日两国发展道路的成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日本帝国主义的覆灭,使中日和平友好关系得到溯本清源的历史回归.冷战结束后国际形势发生深刻变化,中日关系面临重新定位和调整,反映两国在发展道路上的新变化.从中日关系的跨时代的视角上,审视两国关系的历史经纬及其规律性,能够"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地探讨中日关系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4.
日本政治右倾化对中日关系造成了负面影响,但不能简单将中日关系恶化都归咎于日本政治右倾化,因为右倾化并非简单等于军国主义化和挑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秩序,其中有些内容并没有违反现有国际规则和日本法律,或已经被日本国民所接受,因此,这一政治倾向将是一个长期现象。目前的中日关系之所以恶化,表面来看是由于钓鱼岛争端和历史认识等一些具体事件及日本政治的右倾化,但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两国关系中的一些结构性矛盾,即双方的"安全困境"、国家发展战略冲突、实力对比相对平衡及感情恶化。所以,不能将改善中日关系的前景寄托在日本政治不再右倾化上,而只能在承认日本政治现实和适度影响日本政治的同时,去寻找缓解中日关系结构性矛盾的具体办法。  相似文献   

5.
当前,中日关系虽呈现改善势头,但这一势头仍较脆弱。以曾我祐次为会长的"日中友好21之会"的有识之士,每年定期组织植树团访问中国,坚持不懈地致力于中日友好交流,为巩固中日关系改善发展势头做出了积极贡献。在2015年第八、九期内容中,我们分享了植树团成员亲身参与中日友好交流的佳话。本期,我们主要围绕历史认识问题及中日关系问题书面采访了"日中友好21之会"会长曾我祐次及植树团重要成员。  相似文献   

6.
杨军 《南风窗》2016,(4):73-77
中日恢复正常邦交40周年的时候,本刊做了一期封面策划《中日关系四十而惑》,历经40年,中日关系并没有变得更好,反而出现了很多新问题。又三年多过去了,中日关系似乎陷入了更深的困境。去年底,人民日报评论部的微信公众号《人民日报评论》推送了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主任委员傅莹的署名文章《为中日关系打开一片天空》,傅莹指出"中日关系走到今天这样的复杂境地,是历史和现实多种因素纠葛的结果"。"虽然中日这么近,打了这么多交道,似乎仍缺乏真正意义上的了解。"虽然现实并不乐观,但正如傅莹所言:"尽管风雨如晦、月残月缺,两国有识之士为中日关系打开一片天空的努力从未间断。"傅莹在署名文章中提到日本东京大学教授川岛真《中国近代外交的形成》一书"虽然观点可以讨论,但其中的资料不可谓不系统、深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1月22日表示,中日关系近来有所改善,这符合两国人民的共同利益。在安倍智囊团"二十一世纪构想恳谈会"16名会员中,川岛真被外界视为是较为中立的亚洲事务和中国问题专家。本期"对话"栏目刊发对川岛真的专访,就中日的历史和现实问题做了深入的交流。川岛真的观点当然不代表本刊的立场,我们把谈话的主要内容呈现给读者,是希望有益于促进中日之间"真正意义上的了解"。对于川岛真站在日本政府立场上的一些观点,相信广大读者会有自己的立场和判断。  相似文献   

7.
中日关系近年持续僵冷,已跌人中日邦交正常化以来的最低谷,且尤以双边政治关系为甚。在多种因素的交互作用下,中日关系今后一段时间的走向仍难以明朗。影响中日关系的因素很多,其中既有历史的纠葛,也有现实的利益,有已经显现出来的磨擦,也有隐性存在的问题,而在中日政治关系出现严重困难的情况下,中日间无论显性或隐性存在的问题和矛盾都一一凸显了出来,当中包括极具敏感性、关键性的台湾问题。台湾问题在中日关系中占有什么样的地位,它为何成为中日关系中最具敏感性、关键性的因素,近来台湾问题何以在中日关系中越来越凸显。未来又将会如何演化?本文将试就这些问题进行分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8.
冷战后中日关系转变的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庆应大学政治系教授国分良成撰写的《冷战后中日关系转变的特点》一文收录在《日本对华关系:面对一个正在崛起的国家》(Japan s Relations with China:Facing a RisingPower,edited by Lam Peng Er,London:Rout-ledge,2006)一书中。文章从历史演变的角度,在研究中日关系自1  相似文献   

9.
聚焦2008年的中日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是中日关系改善和发展的机遇之年,同时也面临巨大的挑战.形势发展需要中日两国政府紧密合作,共同应对,决不能使中日关系大局和改善的势头受到损害.  相似文献   

10.
2005年,中日关系仍以"政冷经热"为基调,但又呈现"政冷加剧"、"经热转凉"的态势.2006年的中日关系前景依然充满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11.
中日关系是两国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其重要性甚至超出双边范畴,继2006年10月安倍首相的“破冰之旅”、2007年4月温家宝总理的“融冰之旅”、2007年12月福田首相的“迎春之旅”后,胡锦涛主席不久将访问日本。为加深对当前中日关系和日本国内形势的了解,本刊特请三位专家分别从2008年中日关系、日本国内政治改革、日本外交战略调整等三个角度撰文,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2.
冯昭奎、林昶合著《中日关系报告》一书,2007年4月由时事出版社出版. 在中日政治关系走出僵局、需要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两国关系改善势头的关键时期,《中日关系报告》的出版,可谓正逢其时.  相似文献   

13.
将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中日战争串联起来作个比较, 相信发掘出来的某些引人深思的东西, 对于中日关系未来的走向将起到有益的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14.
发展中日关系需要何种新思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最近,媒体出现关于发展中日关系“新思维”的议论,其核心围绕着是否将历史问题置于次要地位或搁置起来。其背景在于《中日联合宣言》提出“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的方针后,接替小渊惠三首相职务的森喜朗竟公开宣扬“皇国史观”,现首相小泉纯一郎不仅连续三拜靖国神社,还顽固表示即使另建普通战亡  相似文献   

15.
关于中日战略互惠关系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7年是中日实现邦交正常化35周年,在两国政府的共同努力下经过三分之一世纪曲折发展的中日关系进入"融冰"阶段,展示出恪守三个政治文件,寻求健康、稳定的国家关系的良好势头.其中"基于共同战略利益基础上的战略互惠关系"为其注入了新的活力,也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话题.  相似文献   

16.
毛泽东不仅是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和举世闻名的政治家,而且是近现代中日关系的积极推动者。在几十年的革命生涯中,毛泽东关心日本、研究日本,促进中日友好的发展,与日本人民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在近现代中日关系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研究毛泽东与日本,对于我们了解毛泽东的政治思想、了解中日关系在近现代的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去年是中日建交25周年,今年又是《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签订20周年。在这个继往开来的时候,在即将进入21世纪的历史关头,中日两国的政界、商界和学界都在探讨两国关系的历史、现状和未来,本文拟着重剖析冷战后中日关系的变化和发展情况,讨论双边关系所牵涉的重要事项和因素,并在此基础上对今后中日关系的走向和应正视的问题提出一点看法。  相似文献   

18.
2018年10月,日本首相安倍晋三访问中国。此访是时隔七年日本领导人再次访华,是一次"务实之旅"。中日双方就第三方市场合作达成52项协议。中日关系有望进入新阶段,但是两国之间原有的结构性矛盾并未根本解决,机遇与挑战将交替出现。新形势下,要保持中日关系的稳定发展,还需中日两国各界不懈努力。  相似文献   

19.
<正>中日关系研究是日本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特别是对于作为"智库"的研究机构更是如此。中日关系在中国外交大棋盘上是一个非常关键的"棋眼"。研究中日关系,不仅可望对中日关系未来发展、而且对中国整体外交战略都具有一定参考价值。本文主要围绕中日关系提出几大重点研究领域,并就相关研究工作提出建议。研究"习近平的对日外交思想"国防大学政治委员刘亚洲在《当代世界》杂志第10期撰文指出,"对  相似文献   

20.
意见与媒体     
网战龙虎榜 (1)战略眼光超越历史恩怨,打造东亚联盟作者:mirv点击9090水量109网站:舰船知识论坛地址:http://jczsbbs.sina.com.cn/ 作者用理性的眼光提出一种中日关系的战略假设,然而这样的理性假设却得不到理性的回应(哪怕是理性的反驳),除极少数人外,大多回复都是狂热的,发泄式的。贴主被众人的唾沫淹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