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代中国马克恩主义大众化是一个“化大众”与“大众化”相统一的双向互动过程。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既不是将马克思主义低水平化,也不是庸俗化,更不是要经院化。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基、归宿和落脚点。因此,如果没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中国化和时代化也就失去了其意义。而要实现其大众化,就要努力创新引导方式、转变社会关注点、创新话语方式、创新传播方式和宣传模式,以增强理论宣传的针对性、实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使之真正为广大人民群众所理解、所接受。  相似文献   

2.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效路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当前重大的战略任务,马克思主义只有通过有效的大众化的途径,才能被人民群众所理解、接受、掌握和实践。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可以通过文本路径、组织路径、宣传路化径前、群进众。路径、机制路径和实践路径来实现。这6种路径相互渗透、相互作用,形成合力共同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前进。  相似文献   

3.
金民卿 《前线》2012,(6):21-23
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有一个问题无法回避,即马克思主义与社会大众不是直接贯通的。一方面,作为理论形态存在的马克思主义,虽然有大众化的内在需求和理论张力,但并不表明它直接走进了大众,深入了大众心灵,所谓“应然不等于实然”;另一方面,作为实践主体的社会大众,虽然需要理论指导和引领,但他们既不可能从自身的实践中自发产生马克思主义理论,也不可能自动成为马克思主义者。因此,当前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关键是要准确把握它的逻辑进程,分析它的实现途径,真正把马克思主义与社会大众顺利贯通起来。  相似文献   

4.
要有效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就必须不断使马克思主义凸显其立场上的可亲、观点上的可信、形式上的可爱、实践上的可用;只有这样,才能使马克思主义对大众充满亲和力、吸引力和感召力,并真正为大众所理解、认同、坚持和应用。实现可亲、可爱、可信、可用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人文环节。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要实现大众化,除了要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相结合之外,还面临着与中国大众的传统文化思想在观念上的碰撞与沟通,这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所必经的阶段。中国共产党所致力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实质上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大众的传统文化思想互相激荡、双向顺应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质上是一个具有鲜明主体性的价值问题。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从大众主体向度表明马克思主义以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活动对大众主体有用的价值雏度。马克思主义经历了“化”大众和大众“化”两个阶段,借助大众的主体实践能力实现解释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精神力量,马克思主义的理性精神价值得以由潜在变成现实。从价值论分析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本质内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和我国社会主义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在完成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图景的大众化和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方式的大众化,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价值规范大众价值,从而完成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这一艰巨的历史任务。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在本质上是服务人民大众、造福人民大众的科学理论。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属性,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的内在属性和本质诉求。这就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人民主体向度。,而人民主体向度又是多方面多层次多维度的:一是解决中国问题的有效性;二是关注大众日常生活世界的世俗性;三是贴近大众精神世界的契合性;四是适应大众思维方式的通俗性。在新的起点上,坚持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永恒主旋律,促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现方式的有效转变,实现向人民大众的生活方式的渗透,加大改善民生和关注民心的力度,是当前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9.
王虹 《新视野》2012,(3):28-30
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中,以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深切认识和自觉担当,在语言形式上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行了开拓性探索:感悟大众生活,使马克思主义简明扼要;贴近大众情感,使马克思主义通俗易懂;契合大众认知,使马克思主义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创设大众语境,使马克思主义富有感召力。从而赋予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大众文化的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0.
张翔 《求是》2012,(1):47-48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指出: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一个整体,其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关键,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目的。我们在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过程中,要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深入学习,注重联系实际,真正表达大众的利益诉求,适应大众的思维特点,实现全方位覆盖,最终化为大众的实践。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首先要表达大众  相似文献   

11.
拓展和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迫切要求。自中国共产党成立来,为了使马克思主义能够被广大人民群众所理解、所接受和所应用,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中积极拓展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渠道,对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极大地丰富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  相似文献   

12.
"大众"对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有主客体双重意义,当今中国"大众"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要搞好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工作,必须做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分众化";认清意识形态的现状以及发展趋势,搞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时代定位;逐步实现从命令型、权威型向感召型、濡化型的转换;要从"大众"的视角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现从单向型、灌输型向循环型、参与型的转变;要把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逐步渗透到大众的生活方式中去,并保持其主旋律不变。  相似文献   

13.
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要求,马克思主义只有通过有效的大众化的途径,才能被人民群众所理解、接受、掌握和实践。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可通过宣传教育路径、政策路径、文化路径、实践路径和中国共产党的政治社会化来实现。  相似文献   

14.
艾思奇的《大众哲学》在我国率先开启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先河,全书以通俗化的形式、大众化的语言吸引了群众读者,堪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成功范例。研读《大众哲学》,对于我们推进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要真正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以人民大众的实际出发,以人民大众的利益为着力点,要充分运用大众化的语言阐述马克思主义理论,要努力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的素养。  相似文献   

15.
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党的十七大以来对马克思主义提出的新主题.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离不开必要的载体系统,其中活动载体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此,全面发现、明确活动载体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有效构建、创新活动载体,才能更好地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使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内容由深奥到通俗、由抽象到具体、由枯燥到生动、由乏味到趣味、由被少数人认识和理解到被大众认同、顺应和内化,更好地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强调,要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三化之间,中国化是核心,时代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时代特征,大众化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走向实践的必然要求和结果。笔者分别从大众语言、大众需要、大众实践三个层次,以理论宣传、理论践行、理论发展作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三个阶段,对如何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行了分析和思考。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任务。所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由理论的抽象转化为理论的具体生动,由被少数:人理解和掌握转变为通俗易懂,并为广大群众所理解和掌握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18.
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我们已取得了一定的理论成就,但是用一种什么样的方式来评判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程度,是值得每个马克思主义工作者深入探讨和思考的现实问题。从理论和实践来看,应从马克思主义被人民群众所理解和掌握、自觉运用、丰富和完善的程度三方面来评判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程度。  相似文献   

19.
大众对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仅具有客体的意义,而且具有主体性。当今中国的大众已发生巨大变化,表现为阶层的分化与组合、大众与国家由依附走向相对自主、大众思想文化水平提高、大众生活方式变化。必须搞好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定位,从分众的视野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现从单向型、灌输型向循环型、参与型转变,从命令型、权威型变为感召型、濡化型,向大众化生活方式渗透。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恒久不变的主旋律。  相似文献   

20.
总结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进程,可以发现其中蕴含着的一些基本规律,可以归纳为四个必须:必须充分整合社会各个方面的资源和力量;必须加强多样化的载体建设;必须引导大众的自觉自愿;必须重视实际效果及评估。这些规律在当前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事业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必然成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可靠而有效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