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崛起”震撼了全世界,“中国模式”也成为了国际学界、理论界热议的话题。张维为教授通过自己走访一百多个国家的所见所闻,以国际关系学者的深厚学术背景,以其独特观察和理性分析,丰富了“中国模式”的深刻涵义,更提出了中国作为一个“文明型国家”崛起的命题。本书提出,中国的崛起不是一个普通国家的崛起,而是一个五千年连绵不断的伟大文明的复兴,是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崛起。  相似文献   

2.
书海导航     
中国震撼——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崛起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时间:2011年01月定价:30.00"中国崛起"震撼了全世界,"中国模式"也成为了国际学界、理论界热议的话题。张维为教授通过走访一百多个国家的所见所闻,以国际关系学者的深厚学术背景,以其独特观察和理性分析,丰富了"中国模式"的深刻涵义,更提出了中国作为一个"文明型国家"崛起 的命题。  相似文献   

3.
张维为 《理论导报》2014,(10):11-11
正理解中国,特别是解释"中国模式"得以成功的制度原因,可把重点放在解读中国的国家性质以及中国的一整套制度安排上,即"一国四方"。这些制度安排保证了中国的迅速崛起,也是"中国模式"超越西方模式的重要制度保证。"一国"——"文明型国家"中国作为"文明型国家",有八个特征,即"四超""四特"。"四超"即超大型的人口规模、  相似文献   

4.
正出版:上海人民出版社摘录:"文明型国家"指的是一个延绵不断长达数千年的古老文明与一个超大型现代国家几乎完全重合的国家,即中国。如果历史上的古埃及文明、古两河流域文明、古印度文明都能够延续至今,并实现现代国家的转型,那么它们今天也可能是"文明型国家",但这种机会已经不复存在。  相似文献   

5.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时间:2011年01月定价:30.00"中国崛起"震撼了全世界,"中国模式"也成为了国际学界、理论界热议的话题。张维为教授通过走访一百多个国家的所见所闻,以国际关系学者的深厚学术背景,以其独特观察和理性分析,丰富了"中国模式"的深刻涵义,更提出了中国作为一个"文明型国家"崛起  相似文献   

6.
有人认为,西方模式代表了人类最高理想,中国要做的无非是全面转轨到西方模式,在经济、政治和社会各方面都与西方接轨。在他们看来,中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较大成绩,但政治体制改革却停滞不前。日内瓦外交与国际关系学院张维为教授在《文明型国家视角下的中国政治改革》一文中则提出:没有政治体制改革怎会有中国今日之崛起?他认为,中国作为一个五千年文明与现代国家重叠的文明型国家,她的崛起有自己的特点;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应该自信地走自己的路。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大国形象的重要论述深刻回答了“中国要塑造一个什么样的国家形象”的时代之问,在理论上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形象观,在实践上开创了我国塑造文明大国形象、东方大国形象、负责任大国形象、社会主义大国形象的新纪元。从逻辑进路看,文明大国形象是新时代中国国家形象的鲜明底色与文化底蕴;东方大国形象是新时代中国国家形象全方位与多角度的直观展现;负责任大国形象是新时代中国国家形象的核心要素与时代要求;社会主义大国形象是新时代中国国家形象的根本规定与独特优势。  相似文献   

8.
张维为先生撰写的《中国震撼——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崛起》是一本给读者带来震撼、带来思考。进而收获新知的一本好书。他把中国崛起认为是一种政治话语的崛起,是一种政治标准体系的崛起,对我们树立中国政治制度的信心很有益处:信心之一来自于中国是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崛起,信心之二来自于中国崛起的政治制度支撑,信心之三来自于与印度的比较,信心之四来自于与东欧的比较,信心之五来自于与东亚的比较。  相似文献   

9.
马俊毅  杨一凡 《探索》2024,(1):27-40+165
在我国政治学语境下,韧性理论围绕治理现代化意义上长治久安、和谐共生的政治系统愿景而建构,治理韧性的本质属性与目标则可以理解为政治治理体系效能较强,以及国家与社会各领域的自主性发展与运行形成较强的生命力、抗逆力、复原力与可持续发展性。中国以文明型国家的国家传统,形成以国家、社会、民族相互塑造而延续千年不辍的韧性,韧性的理念深度蕴含在中华文明品质与国家建设中。中华文明的五大特性对中华文明所蕴含的文明韧性作出了最好的阐释,而“两个结合”为我国的政治现代化如何汲取文明韧性,以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引领中国式现代化的持续发展指明了基本原则与实践方向。中华文明韧性与中国国家韧性的叠加,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韧性。以文明韧性为基底、以国家韧性为依托、以共同体韧性为目标,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进一步探索更丰富和更具韧性的治理路径,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展开的国家治理,不断汲取中华文明的韧性因素,持续建设韧性国家,从而能够塑造对抗现代性风险的韧性政治,其经验可为人类现代化建设提供中国智慧。  相似文献   

10.
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我们为什么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什么在这条道路上能走得稳、走得好?关键是中国道路立足于中国的独特国情。独特国情不仅指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还包含着我们独特的文明、独特的历史、独特的奋斗,这些都注定了我们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中国道路。在道路问题上,我们要虚心学习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  相似文献   

11.
文明类型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许锦云 《探索》2011,(1):9-12
文明类型理论得出一个重要的结论:中国的社会主义与西方的资本主义大体上处于同一个历史阶段。文明类型理论从中华文明的特征、发展历史和发展阶段来确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性质,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现代政党制政治主导型文明,其基本特点是:一心为公、为民的执政党的领导,国家主导型的市场经济,"政治/伦理/科学"型的文化。文明类型理论可以解释一些过去没有解释清楚的历史问题,可以帮助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恰当地定位,还可实事求是地论证政治主导型文明的发展前景、优越性,指出其容易产生的偏向和问题,指出全面提升中华文明的目标和途径。  相似文献   

12.
邓研华 《唯实》2011,(7):25-29
中国崛起的历史文明基础在于其作为文明国家的经历。中国崛起的形式是一个实现了五千年文明与现代国家重叠的“文明型国家”的崛起。然而,近现代以来传统文化遭受到了严重的破坏。中国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虽然实现了文化的醒悟和经济的崛起,但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仍然是任重而道远。我们需要用传统文化来重建我们价值观的根基。传统文化是伟大的中...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恩格斯的文明理论具有批判与建构的双重意蕴。基于对文明时代“奴役制文明”的批判,马克思科学预见了取代资本主义、代表人类文明进步的“真正的普遍的文明”,该文明理念的基本语境和总体框架在新的时空变换中得到了重塑。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坚持“两个结合”,为人类世界作出贡献的崭新文明,是对马克思“真正的普遍的文明”理念之基本精神的承续和实践要求的阐释,开创了一个共建共赢共享的世界型文明国家,为人类走向“真正的普遍的文明”提供了现实路径参考。深刻理解“真正的普遍的文明”理念在历史唯物主义语境下的内涵和外延,有助于整体把握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深层意蕴和世界意义。  相似文献   

14.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始终不渝的追求。从马克思"世界历史"的角度看,它展现为中国这样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历史逻辑与世界走向全球化的时代逻辑相反相成并根本改变中国面貌、极大影响世界格局的伟大进程。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现实维度看,它走过了把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现实国情有机结合并不断创新的光辉历程。从发展前景看,它开辟了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辉煌胜利引领全球化未来的灿烂前程。  相似文献   

15.
李绍斌 《唯实》2013,(2):80-83
在中国历史上,元代是一个十分特殊的时期。元代虽然仅存在短短的九十几年,竟也创造出独特的灿烂文明,特别是产生出了堪与唐诗、宋词相媲美的元曲,创烧出了独步天下的青花瓷器。在元代中后期以元杂剧、人物故事为题材的青花瓷可以说是元曲、中国画与彩绘瓷的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16.
荆州出入境检验检疫局自1999年至今,在文明创建活动中本着“抓学习、建制度、正行风、促发展”这一工作思路,扎实开展文明创建活动,把文明创建活动与先进性教育结合起来,与检验检疫业务改革结合起来,与行风建设结台起来,与促进社会发展、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结合起来,一年突出一个  相似文献   

17.
建构一个国家制度的过程,既是自主组织和规范的过程,也是学习与借鉴先进制度的过程。其中,自主组织与规范是根本,只有这样,建构的制度才有根基和生命力。基于中国人自己的深思熟虑和自主选择,中国在告别传统制度文明后,成功塑造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文明,创造了中国发展的奇迹。中国制度是自主建构起来的。从中国现代国家制度的结构要素来看,中国现代国家制度与中国传统社会国家制度没有直接的渊源关系,其要素主要来自西方所开启的现代制度文明体系。但从中国现代国家制度形成的历史过程看。  相似文献   

18.
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我们为什么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什么在这条道路上能走得稳、走得好?关键是中国道路立足于中国的独特国情。独特国情不仅指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还包含着我们独特的文明、独特的历史、独特的奋斗,这些都注定了我们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中国道路。在道路问题上,我们要虚心学习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但决不能照抄照搬别国的发展模式,不能指望跟在他人后面亦步亦趋实现强大和振兴。  相似文献   

19.
张维为 《共产党人》2011,(20):45-50
一个国家的政治话语非常重要,而政治话语的核心是理念。中国迅速崛起虽然引人注目,但中国崛起背后的理念似乎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不少人甚至认为中国虽然在经济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中国并没有产生大的理念,更有人认为中国还处在过渡阶段,最终还是要全盘接受西方理念,融入西方文明。而我认为,中国这种"文明型大国"的崛起过程就是  相似文献   

20.
中国在新世纪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为国家战略、纳入国家建设的整体布局,是基于对国外工业文明和国内工业化进程的深刻反思和科学认识。生态文明建设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任务,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使人与自然更加和谐共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