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历史观所涉及的是国家意识形态建设的根本问题,正确认识和评价历史事关国家前途命运。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柱石,是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对中国近百年来的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在唯物史观审视下,历史虚无主义清晰地暴露出其反历史、反科学的唯心史观本质。广大国史工作者必须坚持和发展唯物史观,旗帜鲜明地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  相似文献   

2.
西方新制度经济学的人的本质论、国家职能论、意识形态论等提出了崭新的理论视角和研究模式,这对唯物史观的理论研究具有重要的启迪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王磊 《前沿》2010,(18):41-43
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三大法宝,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结合的独创;每一条理论,都是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瑰宝,都闪烁着唯物史观的光辉,至今仍指导着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具有时代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唯物史观视野中的社会建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郝孚逸 《理论月刊》2006,3(1):51-54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部分是唯物史观,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马克思主义的社会观认为:社会的本质在现实上是具有一切社会关系总和之本质的人,能在所从事的社会活动和得到社会共享方面各尽所能和各得其所的统一生活共同体。因此,我们按照唯物史观的思维模式,在当前和谐社会建设连同所有社会建设工作中,应该把握:第一,有效整合各种社会关系,自觉把握社会与人关系的认识定位;第二,掌握和运用辩证思维,处理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关系;第三,按照社会决定国家的历史观,不断创造国家与社会相统一的条件。  相似文献   

5.
在欧洲人道主义思想的逻辑演进中,一直都存有着世界观、历史观、价值观和伦理原则意义上的人道主义。马克思在唯物史观的创立过程中,在对人道主义传统资源进行利用与批判的同时,也表现出上述的一些学说背景和理论范式。在成熟的唯物史观中,我们就只能发现人道主义的实践与价值性特质,其所本有的世界观意义和历史观承诺已经被彻底解构。在今天,探求人道主义,拓展唯物史观所拥有的充分的人道主义资源,就是要真正地贯彻以人为本的实践和价值付诸。  相似文献   

6.
新时期党和政府越来越重视民生。关注民生的伦理学依据是"以人为本";政治学依据是保障和促进民生属于国家的社会职能。新时期民生问题凸显,其经济根源是改革开放使得我国的经济利益格局发生了根本变化;其政治根源是我国的政治层面的改革整体滞后;在很大程度上也与腐败以及由此形成的"权力资本"对社会利益不合理的瓜分有关。改善民生,归根结底取决于经济发展;解决民生问题政府是关键,要加快政府职能转变;要构建以政府为主体、社会积极参与的改善民生的公共体系;解决民生问题的方式重在培养社会自身"造血"功能;解决民生问题的根本途径在于深化改革。  相似文献   

7.
唯物史观以人类改造自然和发展自身的实践活动为理论基点,并从这一主体性活动出发来理解人、人类社会和社会历史的新唯物主义,强调了人们的根本任务不是解释世界,而是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来创造生活、改变世界.对实践的准确理解是把握唯物史观的根本所在,而把实践作为基础来理解唯物史观则能够更加地体现实践的基础性地位.  相似文献   

8.
陈庆  肖玉元 《传承》2009,(24):34-35
唯物史观以人类改造自然和发展自身的实践活动为理论基点,并从这一主体性活动出发来理解人、人类社会和社会历史的新唯物主义,强调了人们的根本任务不是解释世界,而是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来创造生活、改变世界。对实践的准确理解是把握唯物史观的根本所在,而把实践作为基础来理解唯物史观则能够更加地体现实践的基础性地位。  相似文献   

9.
从唯物史观的视角看,政治体现为对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作为一个动态范畴,政治的内涵随着历史和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变化,这种变化由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所推动,根源于经济,核心则是物质利益.  相似文献   

10.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世界观和用以改造社会的强大思想武器。在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要深刻认识唯物史观对于贯彻群众路线的重要意义,增强思想和行动自觉。  相似文献   

11.
比较、分析马恩唯物史观与其后唯物史观关系,揭示其发展规律和特点,对于推动理论与实践不断创新具有重大意义。后唯物史观与后现代思潮有本质区别,不是其衍生物,至多仅仅是方法上的启示和借鉴。后唯物史观概念虽然才提出来,但对它所指称的对象研究是与其相伴而来的,只是到今天都还没有将其作为一个相对独立领域加以研究。现在是进行这个层次研究的时候了,要研究唯物史观哲学属性、唯物史观和后唯物史观关系、后唯物史观脉络等。  相似文献   

12.
贾孟喜 《岭南学刊》2005,1(6):55-58
马克思把个人看成是现实的、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活动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发展过程 中的个人。他从个体视角考察人类历史的基本思想包括:人类历史的前提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人们的 社会历史始终也只是他们的个体发展的历史;人类总体的进步、社会历史的发展,最终都落脚在每一个体 的发展上;未来社会是每个个人都得到全面自由发展的联合体。  相似文献   

13.
薛存科 《人民论坛》2010,(9):272-273
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革命的最大成果,是马克思主义核心所在。通过对唯物史观三个发展阶段的分析,指出经典唯物史观与传统唯物史观在当代所面临的挑战,最后提出在知识经济时代应该如何完成唯物史观由经典形态向现代形态的转换。  相似文献   

14.
传统观点把人道主义与唯物史观完全对立起来,这是对马克思哲学思想的扭曲。唯物史观内含深刻的人道主义意蕴,表现在人道主义是唯物史观的价值诉求和精神实质,唯物史观的创立实现了科学理性和人道主义的结合,赋予人道主义以科学的理论形态。唯物史观框架内的人道主义是科学的人道主义。  相似文献   

15.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在现阶段新的实践中,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维护人民根本利益,增进民生福祉。应该肯定,经过长期不懈努力,我们在民生领域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民生保障能力持续增强。但同时也应看到,实际工作中还存在一些弱项和不足,与人民群众的期待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  相似文献   

16.
以人为本,是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党对于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全面继承,并且被赋予了崭新的时代特点和丰富的时代内涵。它体现了总体与个体的统一、整体与部分的统一、主体与客体的统一。以人为本,最终目标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必然涉及到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社会全面发展,为人的发展提供各个方面的条件;只有实现社会的全面发展,才能消除分工所带来的人的片面性。社会的公平正义是实现以人为本的基本条件,也是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发展与公平是互为前提的,片面强调发展而忽视公平,最终会使发展付出沉重的代价。公平与发展两者应当是统一的,统一在社会主义的目标之下。  相似文献   

17.
理解“以人为本”,不能将“以人为本”等同于个人本位主义、人类中心主义、工具理性主义。“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在当代开辟出来的崭新视阈,群众史观、实践观点、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现,是“以人为本”的历史唯物主义基础。实现“以人为本”必须坚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把生产力发展与人的能力发展统一起来.把制度建设与保障人权结合起来,并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18.
刘申忠 《传承》2007,(5):52-53
科学发展观是党在新时期面对新情况提出的新理念,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而坚持“以人为本”则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本文分析了“以人为本”的理论依据和定位,指出要重视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性作用,这是推动现代化建设的根本动力。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必须坚持以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以人为本”思想也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  相似文献   

19.
近日,中央强调,各级领导干部要定期接访,并组织机关干部下访。按照中央的要求,许多地方的领导干部广泛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不仅解决土地征用、房屋拆迁等涉及民生的大问题,而且也处理诸如下水道堵塞、夫妻关系不和,小孩偷偷到网吧上网等琐碎问题,效果很好。  相似文献   

20.
按照肇始于上世纪60年代代表一种历史哲学新方向的著名叙事的历史学的口号"回到历史想象本身去",问题就不再是历史的客观性与否,而是如何通达(阐释)历史.唯物史观不能接受这种观点,因为此观点可能是某种不良的哲学(形而上学)而已.然而,接受这种观点又需要敏锐,甚至可能需要同唯物史观一道来反思以往的历史观以及对唯物史现科学性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