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异类婚恋故事是《聊斋》中的一大故事类型,其空间叙事在中国古典文学中具有典型性:空间明显呈现类型化特点,反映华夏农耕民族的思维和经验特点以及民俗信仰。空间与人物身份属性紧密联系,通过陪衬或结构性对立来帮助塑造人物形象;且空间的发展往往是叙事时间的停顿,空间的停顿则是叙事时间的发展。空间在《聊斋》中有强烈的道德隐喻和象征性,并以考验特质展现出来,即空间具有诱惑性、惩罚性和奖励性,《聊斋》空间的隐喻性及其原因分析表明,中国文学的空间叙事研究与西方空间叙事学既有相通之处,更有独特性,代表了中国文学中道德隐喻至上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刘颖  付天海 《求索》2013,(2):157-159
性别叙事学作为一种文本阐释的实践方法.将性别研究和经典叙事学纳入了同一视域,使得两种本无联系的文学批评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为文学批评提供了一个新的理论视角和分析模式。性别叙事学不仅注重对女性作品的性别化解读,它还把研究对象扩展到男性作家及作品.揭示了叙述结构和文学技巧所蕴含的性别关系本质。本文从叙事模式、不可靠叙述、叙述视角、叙事空间和叙事时间等诸方面阐述了文学的叙事形式与性别意识的相互作用及其表现形式.尝试使用叙事学的分析工具对文学文本进行性别意义的阐释,希冀为文学的性别叙事话语研究提供一个切实有效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3.
空间形式:现代小说的叙事结构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龙迪勇 《思想战线》2005,31(6):102-109
长期以来,叙事学理论对时间问题关注较多,对空间问题着力甚少。在关于现代小说叙事结构“空间形式”的探讨中,其“空间”非指日常生活经验中具体的物件或场所,而是一种抽象空间、知觉空间、“虚幻空间”。只有在完全弄清楚了小说的时间线索,并对整部小说的结构有了整体的把握之后,这种“空间”才能在读者的意识中呈现出来。构成现代小说空间形式的要件是时间,或者说时间系列。小说的空间形式必须建立在时间逻辑的基础上,才能建立起叙事的秩序;只有“时间性”与“空间性”的创造性结合,才是创作伟大小说的条件,也是未来小说发展的趋势所在。  相似文献   

4.
在抒情诗中,由情感抒发产生的叙事交流主要不是以线性叙事的方式,而是以空间叙事的方式进行。抒情诗的空间叙事,表现为空间意象叙事,这种意象叙事以多种方式呈现出来。历史空间呈现是其中的一种重要的方式。不同于历史叙事,抒情诗的历史空间呈现作为一种文学叙事,是感性的、形象的、从个人经验出发的、充满个性的叙事。它使诗歌从个人走向更为广大的空间,将个人的情感与带有历史意味的时代的、社会的、大众的情感融合起来,并将个人的情感上升为一种更具普遍性与一般性、能为更多的人所理解的情感,从而,唤起世世代代更多人的共鸣。  相似文献   

5.
有关叙事时间的研究一直是叙述学研究的重点论题之一。热奈特在《论叙述文的话语》中以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为例,详细论述了叙述时间的速度与节奏的问题,并提出了场景、休止、概略和省略四种速度模式,力求将叙述时间研究量化与科学化。随着有关叙事问题的研究的不断深化,这种科学性变得不再可靠。时间本身就是人类意识的表达,速度与节奏更不例外,何况是叙事文学的速度与节奏。莫泊桑《项链》中的叙事速度与节奏就能很好地说明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6.
新闻叙事的视角与聚焦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新闻叙事的叙事人视角在制作文本时都是媒体的即“我”的视角,而新闻叙事文本内的视角和聚焦与文学叙事比较则是不同的,各有其特殊内涵。在新闻叙事中,叙事视角表现的是“谁看”,聚焦则强调“什么被看”;对二者进行选择与调整的意义也不尽相同:前者尽可能体现的是新闻的客观与公正,力图展示出一个“真实的世界”,后者则将叙事眼光投射到新闻事实的“有意味”处,从而叙述出一个“意义的世界”,二者相辅相成,并以此引导接受也就是引导舆论。  相似文献   

7.
郭沫若在历史剧的创作领域被赞誉为中国的歌德,其历史剧的叙事具有文学与史学叙事相互结合的特色。这种叙事特色是对中国传统叙事理论的回归并对当前的历史剧创作具有现实典范价值。  相似文献   

8.
彭文忠 《求索》2010,(6):202-203,64
启蒙叙事下的"自在民间"、祛魅时代的"巫楚世界"和现代文明之外的"世外桃源"等湖湘文化空间独有的文学现代性体验和思考,是对中国文学现代性内涵的丰富和扩拓。  相似文献   

9.
汪正平  张旭春 《求索》2010,(10):227-229
《福》是对经典小说《鲁滨逊漂流记》的后殖民仿写。借助女性叙述者苏珊的讲述,库切把小说的时空从当下的南非远置到鲁滨逊时代的荒岛,赋予小说深刻的政治内涵和文学寓意。运用叙事学理论探讨作家如何采用多重变化的第一人称叙事和独特的女性叙事视角来质疑作者的权威性,打破文本与历史一一对应的关系,从而解构父权和殖民文化霸权,瓦解抑制女性话语的意识形态机制,暗示女性群体用潜在的抵制话语来建立属于自己的权威和话语系统。  相似文献   

10.
作为英雄文化在当代的继承者,当代军旅文学在对英雄主义的自觉追求中,不断丰富和发展了"英雄叙事"。它在不同时期的英雄塑造和书写,一方面突出英雄不变的内在品质和情怀,另一方面努力探讨和拓展英雄的内涵,为文学的艺术长廊增添了一大批光彩夺目、令人敬仰与追随的英雄形象。它对高扬中华民族的英雄意识,培养民族的英雄气质、英雄信仰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张品 《前沿》2011,(15):140-143
空间一直是城市社会学研究的合理领域。从城市社会学学科的高度,梳理空间研究的历史,在此基础上解析空间研究的范式,总结空间研究的理论内涵,使我们认识到城市社会学研究的空间是社会建构出来的,本质上是一种社会空间,其物质性、社会性和发展性将社会、空间和时间三者辩证地结合在一起,为当下社会研究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解释工具。  相似文献   

12.
在对"转型语境"、"司法过程"和"二维叙事"三个基本问题进行追问的基础上,本文对当下中国司法过程中"实然方法论"与"制度方法论"、"道德叙事"与"法律叙事"等"二维叙事"现象进行了描述和反思。我们发现,此种"二维叙事"现象深深植根于现行的意识形态、制度设计、职业安全和人类固有的心理倾向等事物之中,但是为了实现法律正义,我们必须实现当下方法论叙事的法律转型。  相似文献   

13.
李胜清 《公安研究》2011,(12):87-87
李胜清在《人文杂志》2011年第2期撰文认为,真正的个人化叙事是一种与公共历史叙事保持着辨证关系的开放性叙事方式。它的个人化表征实际上关联着深刻的公共问题意识。具体来说,它的公共身份性质体现在三个层面,即个人主体的公共身份;个体叙事形式的公共原因;文学本身的公共领域性质。这三者共同规定了个人化叙事的公共性意义框架。  相似文献   

14.
文本·时间·阐释——新历史主义叙事阐释理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侯春慧 《求索》2008,(11):170-172
新历史主义历史叙事理论,以怀特《后现代历史叙事学》为掌门大橐,是新历史主义历史叙事理论的集大成。本文通过对新历史主义尤其是海登·怀特后现代历史叙事理论的研究,对历史叙事中历史阐释的可能性、阐释层面和阐释模式进行解析,试图为史学和文学批评尤其是历史文学方面以叙事为主导的文学样式(如历史小说,咏史诗,叙事散文等)的历史解释寻找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赵炎秋 《湖湘论坛》2011,24(1):105-110
近代叙事思想在中国叙事思想发展史上有着重要意义。近代叙事思想与近代叙事文学是同步生长的。近代中国社会现状与西方思想的传入导致叙事思想的兴起,叙事思想促进了近代叙事文学的发展,近代叙事文学的发展又为近代叙事思想的发展提供了实践经验与发展动力。近代叙事思想具有强烈的政治色彩、强调文学的功利性、强烈的实践性与群众性、受到西方文化与文学的重大影响和创新性与多样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16.
刘珩 《思想战线》2021,47(3):19
目前人类学界本体论与文化论观点冲突不断, 以概念的阐释来表征和通约文化差异的知识论已经遭遇多重危机, 人类学的本体论转向势所难免。 在这样一个可以称作 “当下” 的时刻, 民族志研究应该进一步生成新的问题空间, 借助本体论的视角, 进一步拓展其在课题设计、跨领域合作、 概念组合等层面的多种可能性, 以便在将来仍然保持其应有的作用和地位。 “民族志在场” 这一概念, 将更多的问题意识在一个组合中予以呈现, 将当下有关人的种种主题作为民族志探索的起点, 并赋予各种新兴的思考和行动方式的集合以本体论的意义。 如何在新的问题化空间内, 组合概念化工具, 拓展本体论的视角, 进而重新刻画人的实践状态, 将是当下和未来一段时期民族志研究的重要维度。  相似文献   

17.
郭赫男 《求索》2010,(7):209-210
新闻是一种典型的叙事文本,时间是叙事文本最基本的存在形态。在新闻报道中,叙事时间基本上呈现出三种状态,即叙事时间小于故事时间、叙事时间等于故事时间和叙事时间大于故事时间,它们对应的是作者(记者)不同的处理时间的手法和技巧。叙事时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叙事策略,对叙事时间的不同处理会形成不同的叙事节奏和叙事风格。  相似文献   

18.
对抒情诗空间叙事的研究,迟迟未进入研究者的视野。实际上,空间叙事是抒情诗的一种重要抒情叙事方式,在古今中外的抒情诗中都有明显表现。在抒情诗的空间叙事中,空间呈现以多种方式表现出来,其中最突出的是地理空间、心理空间和图像空间。这三种空间呈现各有其独特的表现方式,同时相互之间并不隔绝,这些呈现都与抒情主体密不可分,在抒情人的叙说与情感表达中发挥着突出的作用,产生独特的叙事动力,并使抒情诗显现出丰富多彩的面貌。  相似文献   

19.
龙迪勇 《思想战线》2012,38(5):1-10
抽象总是在某种框架之下进行的,框架不同,所抽象出的对象的面貌也就不一样,时间、空间、因果等范畴就是这样的框架。在以往的经典叙事学研究中,"时间"、"因果"范畴占据着支配性地位,且往往把因果关系简化成一对一的线性关系,由此形成根深蒂固的因果—线性叙事模式。事实上,一对一的线性序列不过是因果关系的理想状态或特殊范例,其更为一般的状态是"多对一"与"一对多",可将建立在此种因果关系基础上的非线性叙事模式命名为"分形叙事"。"分形叙事"包括两种基本类型:"多对一",强调的是多因一果,是一种面向"过去"的分形;"一对多"强调的则是一因多果,是一种面向"未来"的分形。  相似文献   

20.
当代"三农"题材文学的农业叙事始终和土地叙事、劳动叙事密不可分,关乎土地和劳动的叙事姿态、叙事功能、叙事话语和叙事内蕴,在一定程度上表征着农业叙事的发展面向。考察当代"三农"题材文学中农业叙事的嬗变轨迹,映现出改革开放特别是近年来土地危机和农业危机的现实,也凸显了创作主体对农业危机的内在焦虑以及谋求改变此种危机的努力。无论从现实性还是艺术逻辑的角度考量,只有寻找到合理解决农业问题的道路,才能真正解决土地危机和农业危机,也才能为农民开辟一个真正美好幸福的未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