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违宪行为的法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欧爱民 《求索》2005,(4):98-100
对违宪行为的界定,学界有立法者模式说、公权力者模式说、法律主体模式说等不同观点,但上述观点均存在缺陷。通过对几个命题的论证,可以得出结论:违宪行为是指享有公权力的法律主体严重违反宪法或上位法的规范、原则、精神或普通公民滥用自己的基本权利对抗自由民主的宪政秩序,并需通过违宪审查程序追究其宪法责任的行为。  相似文献   

2.
吴兴国 《中国发展》2010,10(2):64-68
目前,中国理论界、实务界和国家相关政策法规在反租倒包上存在“支持说”与“反对说”两种观点。该文提出,反租倒包是制度创新的产物,是农民意思自治的成果,没有损害农民的流转主体地位和承包权益,亦未违背《农村土地承包法》等相关法律的规定。应尊重农民的创造权,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赋予反租倒包应有的法律地位。  相似文献   

3.
文章认为 ,学术界对于我国刑事诉讼证明标准的各种观点总的来说可以划分为两种对立的观点 ,法律真实说与客观真实说。但是 ,两种观点在批判对方的时候都对对方观点的理解存在误解 ,实际上无论是法律真实说还是客观真实说都包含着对程序正义的尊重 ,也包含着对实体真实的追求 ,选择哪一种作为我国刑事诉讼证明标准只是一种价值取向的问题。在我国采用法律真实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而且这样的证明标准理论所产生的具体标准即排除合理怀疑也更具备可操作性 ,所以 ,立法应当采用法律真实说作为其指导理论 ,并规定排它性证明标准。  相似文献   

4.
按揭的法律性质一直是学术界争论的焦点,主要存在不动产抵押说、权利质押说、让与担保说等观点,以上三种观点都难以准确概括按揭的法律性质。在担保物权现代化的过程中,按揭应当是一种独立的新型的非典型担保物权,对此,将来制定的《民法典》应当予以明确。  相似文献   

5.
法律规范的结构是法学研究中的基础性问题。目前法学教科书中流行的三要素说或二要素说,远未能达到使人满意的程度,对该问题重新加以认识是非常必要的。从法律主体的角度讲,法律规范包括立法者、用法者和司法者三个主体,相应地包括三种行为模式、三重行为规范。每一法律规范都是用法者规范,立法者规范和司法者规范的三重叠加复合体。  相似文献   

6.
在民事诉讼法律关系多层说下,民事诉讼法律关系主体是指在民事诉讼中享有诉讼权利和承担诉讼义务的人;民事诉讼法律关系内容是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主体所享有的诉讼权利和承担的诉讼义务;民事诉讼法律关系客体是案件事实和适用法律。  相似文献   

7.
法治博览     
《人民政坛》2013,(4):46-47
宪法实施到底实施什么范进学在《学习与探索》2003年第1期载文《宪法实施:到底实施什么》认为,"法律实施即意味着宪法实施"的观点是错误的;法律实施不等于宪法实施,法律实施也不是宪法规范实施之全部。宪法权利不是国家或政府赋予的,也不是宪法自身创设的,其义务主体是国家或政府。法律权利实现的义务主体一般是自然人或法人。法律实施与宪法实施采取不同的进路,仅仅通过法律实施无法涵盖宪法权利规范实施。"国家机构规范实施即是宪法实施"的观点也是错误的,它否定了宪法关于基本权利规范实施的必要性。基本权利规范的实施才是宪法实施的本质与目的。  相似文献   

8.
张丕建 《淮海论坛》2009,(2):23-24,31
民法起源于罗马私法.是简单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凡研究民法必然首先涉及到民事主体问题.可以说民事主体是民法研究的起点和核心。关于民事主体.在民法理论上还没有达成一致。应当说,无论哪一种历史类型的法律,也无论哪个时期的法律,都是由人创制的。人创制法律固然出于利益的需要,但是人之所以能够创制法律.原因之一在于人有意志,法律是人的意志的体现,民法自不例外。民法是人法,它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用来定分止争、确定名分归属的。人有意志,人因此才能支配自己的财产和人身,通过支配。实现自己的意志。因此,所谓的名分归属表面上是将一个名分归属于一个主体.实际上归根结底是要将名分归属于一个意志。民事主体之所以为民事主体,是因为法律承认其意志资格,法律不承认其意志资格.就是不承认其主体资格。  相似文献   

9.
<正> 王家福同志在给中央领导同志所作的法制讲座稿《关于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中,提出了“法律应当有极大的,至高无上的权威”的观点,认为这是法治国家的基本特征之一。这一观点的提出,不但极具现实意义,且对于建设一个文明、民主、富强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也具有十分深远的历史意义。一启蒙思想家潘恩以比较形象的比喻描述了法律的权威,他说,在专制政府中,国王便是法律,在法治国家里法律便应该  相似文献   

10.
证券市场虚假陈述民事责任的性质有侵权责任说和违约责任说两种观点.本文从法经济学的角度进行分析,认为其性质为侵权责任.通过中美法律文本的比较分析,阐明了我国法律规定在证券市场虚假陈述民事责任因果关系认定上的创新与合理之处,同时指出在损失赔偿的计算方法上我国法律规定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1.
《人民政坛》2010,(6):36-37
陈历幸在《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0年第2期上载文《对政策与法律差异性的反思与重构》认为,政策与法律两者虽然存在密切联系,但各有特点,要避免混同。不过,要辨别政策与法律的差异性,有关两者在制定主体和程序、文件形式、调整和适用范围以及稳定性等方面差异性的观点,  相似文献   

12.
冯静 《前沿》2008,(9):114-116
本文从该理论的渊源入手,分析哈特对奥斯丁法律命令说的批判。从而,哈特提出了著名的法律规则学说,即主要规则和次要规则两相结合共同构成完整体系。并且,次要规则包括承认规则、改变规则和审判规则。同时指出内在观点和外在观点的内容。文章最后对该学说进行简单评价。  相似文献   

13.
关于纳税主体的法律探讨丁文英纳税主体是税收法律关系的要素之一,但对纳税主体如何界定和分类,是一个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本文拟就此问题进行一些探讨。一、对纳税主体的认识和立法实践什么是纳税主体?在我国税法学界尚有不同的认识,主要有两种观点:一是认为纳税...  相似文献   

14.
蒋晴 《新东方》2006,(12):48-50
合伙的法律地位问题为学者们提出各种观点开辟了一个绝佳场地,涉及的范围从合伙组织的产生发展过程到合伙与自然人、法人等的紧密联系问题。应该指出的是,有些观点使用的措辞是合伙组织“是不是”民事主体,这显然不够准确。——“是或者不是”属于事实判断问题,很大程度上由立法决定。本文拟从民法学的层面讨论合伙组织承担民事主体资格的能力问题,也就是“能不能”作为民事主体的问题。一、关于这一层面的几种观点及评价1.合伙组织能够作为民事主体。其论据是:第一,合伙在商品交换中能够以字号的名义实施民事行为,即能够作为一个独立交换者…  相似文献   

15.
郑牧民  习明 《求索》2012,(11):190-191
《刑法修正案(八)》第46条在作了重大修改的同时,仍未明确污染环境罪的罪过形式,双重罪过说和过失说便由此而生。但这两种观点均不妥当,双重罪过说既缺乏法律文理根据,也缺乏实质根据,过失说则有悖于责任主义原理。质言之,本罪应属故意犯罪。  相似文献   

16.
治安案件的查处是公安机关一项很重要的任务,目前对治安案件概念的论述较多,却没有统一的看法,并且各有不足之处,本文对几种有代表性的观点进行了分析。作者根据有关法律文件及办案实践对治安案件重新定义,并对概念的构成、法律后果、法律依据及办案的主体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7.
笔者最近发现"集体有权、个人无权"的观点屡屡见诸报端。如何正确理解这一观点是一个很有意义的话题。笔者理解,这句话的意思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监督法规定监督权的主体是各级人大常委会,常委会有监督权,常委会组成人员、主任会议、专门委员会不是监督权的主体;另一方面,人大常委会集体行使职权,非经法定程序和法定会议,任何单个或者几个常委会组成人员或者其他机构作出的决议决定不具有法律约束力。  相似文献   

18.
《公安研究》2010,(9):91-92
陈历幸在《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0年第2期撰文认为,关于政策与法律在制定主体和程序、文件形式、调整和适用范围以及稳定性等方面存在差异性的观点均存在若干难以克服的缺陷。政策与法律都是由数量众多的语句所组成的,只有特定的规范性语句才能成为法律规范,政策中语句的语句类型则没有限制,从语句逻辑类型的角度,  相似文献   

19.
胡健 《人大建设》2006,(2):43-45
《公司法》是市场经济法律体系中一部非常重要的法律,也是在规范市场主体方面起支架作用的法律。2005年10月27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18次会议通过的《公司法(修订案)》,认真总结了我国公司发展的实践经验,大胆吸收了国外一些行之有效的做法,突出了法律规定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可以说,本次修改是完善我国公司法律制度乃至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的重要一步。  相似文献   

20.
罗显成 《湖湘论坛》2003,16(3):79-80
一、具体行政行为法定依据之缘由具体行政行为的法律依据 (注 :《行政处罚法》第 3条使用这一术语 )是指具体行政行为在法律渊源上的根据 ,是与其事实根据相对称的概念。它是指行政主体据以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规范性文件 ,既包括行政主体作具体行政行为的法律文件依据 ,也包括不具有立法权的行政主体依照法定职权和法律所作的其它规范文件依据。笔者认为 ,具体行政行为的适用依据确定为法定依据更为妥当。具体行政行为是否必须具备法定依据 ?有一种观点认为 ,只有行政主体对相对人作不利行政行为时需要法定依据 ,而作受益行政行为时不需要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