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近年来的文化讨论,是中国近年学术、理论、思想、观念大发展的一次重要契机。回顾和总结一下文化讨论的若干倾向和观点,对于纵观近年来思想和理论的变迁趋势,对于中国文化的建设和发展大有裨益。 政治学术化:近年来文化讨论兴起的根本原因 我国近年来文化讨论的兴起有赖于三大现实前提:政治变革、经济改革、以及社会的开放.  相似文献   

2.
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中国思想文化舞台上展开了第一次关于爱情的讨论。这场讨论以引入爱情的话题、肯定爱情的价值为开端,探讨了爱情与婚姻的关系,围绕着张竞生的“爱情四定则”达到高潮。这场讨论对中国人的思想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深入推进,致力于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统筹城乡发展的新型农村社区在山东各地蓬勃发展。在这场伟大的变革中,如何认识文化在社区建设中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如何推进社区文化建设,如何创造出符合时代特征的新文化,如何培养造就新时代的文化农民,如何让新型农村社区这种崭新的形态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厚重一笔,是新型农村建设中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4.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的若干争议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学术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若干问题进行了多次讨论。现将研究中对一些问题的不同观点简介如下: 一、关于“文化”的定义 关于“文化”的定义,历来众说纷纭,中外名家的解释多达上百种。但归纳起来,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类: 1.“广义”、“狭义”说。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文化有广、狭二义。广义的文化是  相似文献   

5.
全国党校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学术讨论会最近在湖南举行。与会同志就文化讨论的意义、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内涵、中国文化发展的前景以及党校教学科研如何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服务等问题进行了讨论,现将主要观点综述如下。 1.关于文化讨论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精神生活乃至全部的社会生活,都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在这场变革中,中国哲学也经历了自身的解放,突出表现为:一方面强化哲学研究中的问题意识和创新精神,从教条主义的研究方式中解放出来,另一方面突破了哲学的科学解释模式,从哲学的知识论立场中解放出来。文化哲学的出现和兴起正是这一解放的产物,它超越了传统哲学那种对人和世界所做的形而上的思辨,转而回归到人的生活世界,强调人文精神的重建,实现对人的文化实践的终极关怀,主张形而上的理性反思与实证的文化批判相结合,从而实现一种新的…  相似文献   

7.
文化育警是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公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主要目的。文化育警不仅仅要让人民警察享受技艺、礼仪等实体文化,恪守、信服法律法规等中层制度文化,更重要的是在心灵开放层面上自由自觉地接受高层精神文化,形成高素质的人民警察。依据文化分层与文化塑形理论,结合当前文化育警存在的问题,讨论精神文化在文化育警中的重要作用,对公安文化建设与发展具有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中国传统的婚俗文化反映了中华民族深层的文化心理。对这一问题的讨论将有助于我们从中吸取精华 ,批判糟粕 ,对于今天的精神文明建设 ,不无借鉴。  相似文献   

9.
行政体制改革应同时把握体制性要素改革与文化性要素改革两大主要环节,文化性要素改革也即行政文化创新问题。就目前有关这一课题的讨论来看,需要注意的问题主要有:对“创新”含义的界定,认识行政文化创新必须体现时代特征,符合行政现代化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行政文化创新应当继承民族传统,培育具有中国特色的行政文化体系;行政文化创新需要开阔胸襟,广泛吸收人类在这一领域创造的优秀成果;行政文化创新应当坚持与时俱进原则,在行政实践中不断革新发展;行政文化创新要坚持科学态度,提倡求真、讨论和争鸣的精神。  相似文献   

10.
中国的文化大众化问题,发端于五四时期的"平民文学"运动.虽然这种平民文学并没有真正成为大众文学,但它开启了中国文艺大众化讨论的先河.30年代中国进步文化界所进行的文化大众化讨论,在以陈西滢、梁实秋等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文化人和以鲁迅、瞿秋白等为代表的无产阶级文化人之间,围绕着文学是否有阶级性、文学是否和无产阶级的斗争实践相关、是否和无产阶级大众相关等问题激烈地展开.  相似文献   

11.
信息化战争时代,如何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兵学文化,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基于中国传统兵学文化理论体系、历史地位和现实价值,应该从三个方面着手:一要把握中国传统兵学文化的理论体系,既关注占核心地位的军事思想,又关注战争史学、军事技术、军事制度等;二要廓清中国传统兵学文化的思想精髓,坚守"道胜",力争"全胜",发挥"智胜",重视"将胜",强调"器胜";三要提炼中国传统兵学文化的精神特质,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兵学文化的实践精神、哲学精神和创新精神,让中国传统兵学文化在现代战争中焕发生机活力。  相似文献   

12.
中国梦涵盖了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丰富文化内涵,要稳妥地实现这一梦想,须先重视当前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一些突出问题:文化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的不相匹配问题;社会上的道德失范、诚信缺失问题;文化产品、精品的匮乏问题;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问题。构筑实现中国梦的强大文化支撑的基础工程值得思考:引导国民对共同的理想信仰的坚守,倡导全社会崇德向善的风尚;弘扬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推出更多引领文化正能量的精品力作;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扩大中国的国际文化影响力,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等。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国内学术界就我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基础、内容、结构与特点,近代中西政治文化的关系等问题展开了讨论,现将讨论中的若干学术观点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4.
沿袭两千年的臣民文化对中国影响深远,也是中国民主建设的过程中必须正确处理的问题。中国臣民文化可以概括为:思想顺从、意识被动、心理依附等。西方社会由于独特的环境,造就了与中国臣民文化不同的文化行为模式。  相似文献   

15.
"文化自觉"标志一种文化观:文化的个性是文化的本质属性;文化的精髓并非反映社会经济政治的思想观念,而是承载文化个性的知识及其传统。"文化自觉"标志一种文化认知方式:以自知的方式认知自己文化。自知自己文化首先要知道自己是谁,要面对并解答"认识你自己"这个古老而又永恒的哲学问题。自己就是我,人称自己为我,人是自我完善的动物,因而困惑于"我"、有精神需要。先哲创造满足自己精神需要的精神食粮,也因此确立了自己完善的目标,实现了人的自我创生,创建了族群的精神家园即培育人类成长的文化。文化的经典即记载文化创造者自我界定的知识的文本。中国文化的创造者以"君子"界定自己。中国哲学的经典即中国文化的经典。中国文化是世界诸文化中唯一的非宗教性文化,中国人通过学习中国哲学经典来满足认知自己的精神需要,要自觉自己的文化,就必须重建秉承中国哲学传统的哲学,让中国人重新拥有属于自己的哲学。  相似文献   

16.
斯诺1959年在剑桥大学的演讲《两种文化及再谈两种文化》曾经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场关于两种文化———人文文化与科学文化之间关系的大讨论,在斯诺看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文科学知识分子和科技知识分子及他们所代表的不同文化间的隔阂和冲突已经危及到了人类未来的发展,因此有必要采取一定的措施调和这两种文化间的矛盾和冲突,促进两种文化间的平等对话,从而使社会朝着一个更加有序更加符合人性的方向发展。时隔半个世纪,尽管这场讨论的热潮早已余温散尽,但两种文化间的关系显然没有出现象斯诺所设想的那种最佳结合的状态,人文文化和…  相似文献   

17.
1988年8月,山东师范大学、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国际文化出版公司和“蓦然回首”丛书编委会在山东联合召开了“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的改革”研讨会。与会同志就如何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如何推测中国传统文化在世界现代化思潮冲击下的前景,以及如何评估中国传统文化对当前改革的影响等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所展开的公安文化讨论,不仅在理论上丰富了公安文化,而且还使人们看到,公安队伍除了要重视思想建设和物质建设外,还应重视文化建设。但近年来的公安文化讨论,似乎给人以来去匆匆的感觉:开始轰轰烈烈,后来冷冷清清,很少涉及重要的理论问题,也未在一些基本领域达成共识或获得一定的突破。如果与国内其它领域的文化讨论相比,这点尤为突出。 为何公安文化的讨论不能持续、深入呢?有以下几点值得思考。 (一)、以新闻媒体为主展开的理论研究,客观上制约了该理论的争鸣和持续深入。公安文化的讨论在全国产生较大反响是由《人民公安报》在96年初以“征文”的形式发起的,由于报纸容量有限,栏目又不可能延续更长的时间,加之导向因素,因而谈不上  相似文献   

19.
文化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文化矛盾主要有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等;走后发型现代化道路的国家都存在文化风险问题,中国也不例外。文化不安全有两个表现:一是迷失前进方向;二是主导价值观丢失,社会失范。在文化不安全方面,我们有惨痛的教训。"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有文化"既是"四有"新人的要求,也是中国特有的文化安全策略。  相似文献   

20.
由中国北京理工大学与德国柏林工业大学共同发起召开的“科技发展与文化国际学术会议”,于1992年3月24日至27日在北京举行。来自中国、德国、日本的40余位学者出席了会议。我应邀参加了这次国际学术会议。 会议主要讨论科技发展与文化环境的关系问题,并侧重研究了一定社会文化的性质与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