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城市土地使用制度的改革正在实践中。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的中心问题是要明确国家与用地单位之间的租赁关系,即土地使用者必须支付地租或地价才能获得一定期限的土地使用权,而地租(地价的实质是地租)只能是国民收入中盈利的再分配,是国家、地方和企业之间经济利益关系的重新调整,它继而影响国家和地方财政收支结构,国家与企业之间的税利  相似文献   

2.
张宽政 《湖湘论坛》2008,21(4):58-60
改革我国农村现行土地制度要遵循《资本论》,正确认识“合理的农业”提出的要求和我国农村现行土地制度的性质,将土地全部收归国有的同时将地租收归国有,发挥土地所有权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试论马克思的绝对地租理论--重读《资本论》第三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鲁汉 《前沿》2001,26(4):2-9
绝对地租产生的条件是土地所有权的垄断,其来源是农产品超过生产价格的超额利润.这种超额利润形成的务件是由于农业资本有机构成低于社会平均构成.二战以后,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先后实现了农业现代化,土地关系也出现了新变化.由此,有人断言,马克思的绝对地租理论已经过时.本文对资本主义土地关系出现的几种新情况作了深入地分析,认为不论在哪种情况下,只要土地所有权存在,绝对地租就不会消失.当农业资本有机构成等于或超过社会平均构成时,绝对地租来源于社会总利润额.社会主义社会绝对地租仍然存在.承认并在实践中运用马克思的绝对地租理论,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有着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社会主义地租的现实意义马真举社会主义地租无论是级差地租或是绝对地租都是客观的经济范畴,而且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社会主义地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通过经营者向土地所有者交纳地租,把土地公有制从经济上固定下来。在经济体制改革以来,我国土地所有权与...  相似文献   

5.
一、我国城市绝对地租存在的根本原因 马克思曾在《资本论》中论述了资本主义的土地所有权是绝对地租存在的原因。在社会主义的城市土地中,土地的私有制已经消灭,是否还存在绝对地租呢?这里的关键是要弄清楚绝对地租究竟是和土地私有权联系在一起,还是和土地的所有权联系在一起。笔者认为,绝对地租是与土地的所有权联系在一起的,只要存在土地所有权,不论是什么形式的土地所有权,就必然存在绝对地租。首先,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虽然着重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的土地所有权,但他并没有把资本主义的土地所有权视为土地所有权的唯一形式,也没有把资本  相似文献   

6.
1990年9月10日关于浦东新区开发、开放的一系列中央和上海地方法规文件的颁布,标志浦东的开发、开放进入了实质性启动阶段。我认为,在浦东新区开发的土地批租价格问题上,马克思主义的地租理论具有指导意义;国内外土地出租、转让的经验和现状对浦东土地批租具有借鉴意义;浦东开发、开放的实际情况是我们制定批租价格的客观依据。一、马克思主义地租理论对当前土地出租的指导意义在资本主义社会,任何土地的使用,不论是农业还是工业、商业都要支付地租。资本主义社会的土地价格是地租的资本化。土地不是劳动产品,它没有价值。但由于地租  相似文献   

7.
一、二地主的来源二地主是向地主租入土地,再转租给农民,自己不耕种,而以向地主交租后剩余的地租为其生活主要来源的中间剥削者。它出现于我国封建社会后期,虽为数不多,但却增强了封建土地制度的牢固性,加大了农村变革的难度。产生二地主的直接原因是由于土地所有权的分割,即分为田面权与田骨权两部分。  相似文献   

8.
土地所有权是人们在一定社会制度下,对土地的占有、支配、使用和收益的权利。地租是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借以实现的一种形式。土地所有权和其在经济上借以实现的形式,在不同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下具有不同的形式。在资本主义土地所有制形成后,地主凭借土地所有权收取地租,参与瓜分无产阶级创造的剩余价值。  相似文献   

9.
王贝  衡霞 《求索》2011,(11):5-7,47
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绝对地租存在的内在条件是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其现实存在的外在因素是集体使用权的市场化。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绝对地租的来源,既不是产品市场价格高于生产价格的余额,也不是产品价值高于生产价格的余额,而是利润平均化前的扣除,具体表现为生产价格的一部分。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绝对地租是由劣等建设用地支付的绝对地租量来确定。  相似文献   

10.
虞志坚 《求索》2013,(1):257-258,233
李达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着眼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对建党初期土地问题与民生的关系作了深入探讨。李达认为,当时土地问题与民生息息相关:特定的社会形态是土地问题的发轫也是民生维艰的根源;土地问题沉重拖累民生;民生维艰呼唤土地问题的合理解决;马克思主义地租理论是分析土地问题民生问题的钥匙;土地国有化是社会发展的普遍趋势也是改善民生的关键。李达指出,改善民生的根本途径是通过革命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和土地国有。  相似文献   

11.
世界上的事物都是本质与现象的统一。唯物辩证法中本质与现象范畴反映着客观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一种内与外的联系。目前,已有许多文章和教科书对这一对范畴以及它们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作了较为详尽的阐述。遗憾的是,所有论述都忽视了马克思早已提出的一个重要观点:本质与现象之间存在着中介。马克思的《资本论》在分析资本主义地租时指出:“但是在现实中这种联系(地租的本质,引者注)是不表露在外的;相反,地租在这里是以实际的土地来计量——因此,一切中介过程都被砍去了,而地  相似文献   

12.
本文根据民主改革前西双版纳傣族封建社会的封建地租形态调查资料,就其地租形态及其主要特点进行初步的探讨,希望能得到读者的批评指正。一、村社、负担户和封建地租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封建制度的基础,研究封建地租必须首先研究每个民族的封建社  相似文献   

13.
运用地价特性完善土地市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鹏  张安录 《理论月刊》2007,(10):156-158
地价是地租的资本化。土地具有价格是基于土地具有给人带来收益和服务的能力,但其数量受到供求中需求方面的强烈影响。认清地价特性,运用地价工具对于完善我国土地市场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明确政府角色和目标、建立多元化土地价格体系、完善价格形成机制、完善价格运行机制等方面提出了完善我国土地市场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关于土地制度与农村社会保障关系的思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王佳慧 《前沿》2005,(8):218-222
健全、完善土地制度和农村社会保障是当前面临的重大课题,两者看似独立,实则紧密相联。本文在梳理我国土地制度与农村社会保障关系历史变迁的基础上,分析了当前农村土地生产效率低下、农村社会保障收效甚微的原因,指出由于农村社会保障在制度安排上的错位,使其未能与经济发展相适应,加之土地制度的缺失,使两者陷入了互相牵制的恶性循环;对怎样走出困境,使两者形成相互促进的发展模式作了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15.
《中国妇运》2011,(4):38-41
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的土地权益问题,不仅是关系农民生存发展的经济问题,也是关系农村社会和谐稳定的政治问题。农村妇女是当前我国农村的主要劳动力,她们的土地及相关权益状况如何,与农村家庭的生活水平、社会保障、  相似文献   

16.
从《农村土地承包法》等法的法律体系怎样影响农村经济体系运转的方式分析中,说明了中国土地制度设计基本是合理的、现行狭义农地产权制度符合现代产权制度的要求,家庭承包经营是农地集体所有的有效实现形式,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是有效率并注重公平的,中国农地集体所有权不能为集体经济组织创造任何地租、却为整个社会提供低价农产品.  相似文献   

17.
刘国新  王春华 《今日中国论坛》2013,(Z1):134-135,137
农村土地制度如何改革一直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广大专家、学者关注较多的重大问题之一,在十七届三中全会前后有些学者提出只有实行土地的私有化改革,才能进一步明确土地产权关系,推进农村发展。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我国不能、也不必实行土地的私有化改革,我国土地制度改革的关键在于在现有制度架构内进一步明晰产权主体,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经营关系。同时,重点规范土地征用行为,完善征地补偿机制,建立土地流转市场,促进土地规范流转。  相似文献   

18.
伏鹏 《传承》2012,(16):32-33,49
农村的社会化进程关系着我国现代化进程、城市化进程的顺利进行。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加速,我国农村居民的社会化程度也在不断提升,成为推动中国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农民观念的变迁正是推动社会化进程的关键性影响因素,特别是农民土地观念的变迁,使农民从土地的束缚之中解放出来,寻找土地之外的发展途径,寻找农村之外的发展空间,融入城市,融入二三产业的发展之中。  相似文献   

19.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是我国革命和建设的主要依靠力量,是我们党和国家政权的基础。因此,我们党和政府历来十分重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农村税费改革是建国50多年来我国农村继土地改革、实行家庭承包经营之后的又一重大改革,是党中央、国务院在农业发展新阶段为解决好“三农”问题采取的一项重大举措,是关系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大事。一、农村税费改革是深化农村改革的一个重大步骤解放初期,我国农村进行了土地改革,废除了封建土地关系,在全国范围内无偿没收和征收了地主和富农占有的土地,分配给无地和少地的农民耕种,使农民拥有了…  相似文献   

20.
江泽民的农业农村改革观主要包括:肯定了农业家庭承包制能够与先进生产力和现代农业相融,必须长期坚持;长期坚持和稳定家庭承包制度的核心是稳定土地承包关系,提出农民土地承包期再延长三十年,赋予农民长期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从理论上提出如何不断完善和创新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提出了农业产业化理论,找到了在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在保持农业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内在机制基础上实现农业外部规模经济的一种新型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和产业组织形式;坚持农业农村改革的市场取向,提出了我国农业农村改革的总目标和具体改革措施,并概括了我党领导农村改革的经验;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出发,进一步提出了“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的农业农村改革思路和决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