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道路交通事故责任中,如果行为人在遭到紧急危难的情况下为救护一个较大利益而采取损害另一个较小利益的行为是紧急避险。文章从民法角度论述了紧急避险行为所引起的法律责任,通过案例分析了紧急避险行为所致的道路交通事故责任的承担。  相似文献   

2.
期待可能性理论在刑法体系中属于犯罪阻却事由的范畴,大陆法系国家将其视为超法规的违法阻却事由规定在刑法条文中,在行为人自身的利益遭受损害时,不可能期待其做出损害自己利益的行为;从紧急避险理论上看,以生命权为代价的紧急避险从功利主义的角度上看,可以被接受,从道德上看,生命不可能被拿来当避险的工具,但是从法益权衡和刑法的目的上看,在特定的唯一的避险情形下,以生命权为代价的紧急避险可以阻却违法。  相似文献   

3.
紧急避险是一种合法行为,但该行为对无辜第三人造成了客观上的侵害,无辜第三人的合法权益该如何保障?根据社会连带义务理论,紧急避险行为具有合法性,但人们所承诺的连带义务是有限度的。从无辜第三人自身的立场来看,紧急避险人的避险行为是针对第三人的"不法"行为,无辜第三人因此有防卫权利。同时,第三人防卫权并不是通常意义上的正当防卫,这种防卫权是有限度和有区分的。针对财产法益的侵害,第三人有更高的容忍义务,而针对人身法益的侵害,第三人可以进行有限度的防卫。  相似文献   

4.
被胁迫行为的定性不明确导致司法实践中的处理不一。综合德日刑法与英美刑法的规定,在行为人被胁迫而不得已做出某种行为时,其违法与否的关键在于法益衡量。而在法益衡量出现问题时,就使用免责(可宽宥)对被胁迫的行为人进行特殊对待。被胁迫行为实质上并非紧急避险,行为人没有丧失自由意志且具备一定的责任能力。被胁迫行为的定性本质上是一种在特定道德秩序内的评价。就我国目前的情况而言,在未将预防必要性纳入犯罪论体系之前,应将被胁迫行为归类于胁从犯,并在刑罚上予以分级处理。  相似文献   

5.
被迫行为是英美法系刑法中的一种合法辩护事由,我国刑法典在紧急避险和胁从犯中规定了被迫行为,但两者对被迫行为的规定是有冲突的。为有效处理这一矛盾,应取消胁从犯的规定,把被迫行为放在紧急避险中讨论,同时,应当把紧急避险放在犯罪论体系中进行讨论。在大陆法系犯罪论体系中,主流的观点认为被迫行为是违法阻却事由,而非责任阻却事由。事实上,被迫行为应当是责任阻却事由。  相似文献   

6.
紧急避险是我国刑法明文规定的不承担刑事责任的行为,期待可能性是大陆法系中的重要刑法理论。二者有一定的相通之处,但也有相当的差异二者基于不同的理念,在犯罪构成中的地位不同。紧急避险是我国刑法中的非禁止性条款,是刑法允许、保护的行为,所以法定合法是其核心;而期待可能性理论则适用情形更为广泛,它以人性为切入点,体现刑法的人文关怀,二者不可相互替代。  相似文献   

7.
我国现行行政复议制度,为监督行政主体行为、保障行为人合法权益提供了法律支持,而行政主体、行为人的无效行为对行政复议的开展造成一定影响。因此,可通过集中行政复议主体、对执法告知做严格要求、允许存在"执法容错率"、优化负责行政复议工作人员队伍水平等举措有效规避行政复议中的无效行为。  相似文献   

8.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所确立的撤销权制度是为了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允许行为人撤销自己或相对人的某些已经成立或生效的民事行为,使之丧失法律效力,而何时候撤销便是保证其行为合法的关键,本文将具体分析合同法所设置的几种撤销权。  相似文献   

9.
疫情期间以非官方途径披露公民个人信息的行为具有三个特征,即披露主体"多元性"、活动轨迹"可追踪性"、传播速度"爆炸性"。当披露行为同时满足避险前提、避险时机、避险意识、避险对象、避险必要、避险限度条件时,该行为因成立紧急避险而产生阻却其违法性的效果。当披露行为不能同时符合紧急避险的六个构成要素时,视要素缺乏的具体情况,披露行为可能成立假想避险、避险不适时、偶然避险、避险过当等单一因素缺乏型的违法行为,也可能成立多因素缺乏型的违法行为,亦有可能成立正当防卫而产生阻却行为违法性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中青 《中国减灾》2009,(4):58-58
日前,“守护生命——灾区师生紧急避险和救护培训项目”在京启动,负责项目具体实施的中国红十字会总会训练中心负责人说,“5·12”大地震反映出灾区群众对避险和救护知识的缺乏,灾后重建工作迫切需要开展防灾避险和基本救护知识的普及工作,特别是针对中小学生的普及教育。  相似文献   

11.
《民主与法制》2013,(15):68-68
贺保汉读者:《民法通则》第一百二十九条规定,因紧急避险造成损害的,由引起险情发生的人承担民事责任。如果危险是由自然原因引起的,紧急避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或承担适当的民事责任。因紧急避险采取措施不当或者超过必要的限度,造成不应有的损害的,紧急避险人应当承担适当的民事责任。司机秦某紧急刹车是为了避免撞轧横穿公路的袁某,紧急刹车是避免车祸发生的唯一选择,因此,  相似文献   

12.
驾驶员作为特殊义务主体,应尽到谨慎、安全驾驶义务以应对、避免在道路行驶过程中随时可能发生的导致他人人身、财产重大损害的情形。从招致危险的行为与避险行为的因果关系看,如果未尽到特殊义务,不应认定为紧急避险。  相似文献   

13.
我国民法中尚没有自助行为的法律规定,但在实际生活中自助行为并不少见。行为人如何既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又符合法律的规定,本文就自助行为的法律定位进行一定的探讨。  相似文献   

14.
自力救济,是指权利人的权利遭受侵害在国家机关未能提供及时保护的情况下,以个人的力量进行保全性自救的行为。广义的自力救济,包括刑法的正当防卫、紧急避险和民法的自助行为。狭义的自力救济,仅指民法的自助行为。我国刑法规定了正当防卫和紧急避险制度,但民事法律一直未对自力救济作出明确规定,理论界对自力救济的研究也比较少。民法典规定自力救济制度,有利于加强民事权利的保护和规范自力救济行为。近年,我国部分学者起草的  相似文献   

15.
正当防卫     
正当防卫是指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而对不法侵害人造成的不明显超过必要限度的损害行为。正当防卫的成立必须具备以下条件:1、必须有危害社会的不法侵害行为的发生,如果事实上不存在不法侵害,行为人误认为存在不法侵害而对假想中的侵害者进行防卫,则属于假想防卫;不能对合法行为实行防卫;对依法执行公务、执行命令的行为,公民或司法工作人员追捕、扭送正在进行犯罪的犯罪人或者被通缉的犯罪嫌疑人的行为,对正当防卫、紧急避险行为等都不能实行正当防卫。2、不…  相似文献   

16.
紧急避险限度条件之考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紧急避险是我国刑法理论上的“正当化事由”,其鲜明特点是法益与法益之间的正的冲突。紧急避险的成立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其中限度条件是其成立的核心内容。由于我国对紧急避险的限度条件的规定比较简单,含义不甚明确,所以笔者希望本文能对我国紧急避险限度条件的重构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7.
《中国保安》2012,(14):65-66
编辑老师: 你好! 我是咱们杂志“法律讲堂”栏目的忠实读者,在前面的杂志中看到过有关“紧急避险”的相关讲解,但不是很明白。我知道“紧急避险”是一个跟我们保安工作联系密切的法律问题,因此希望自己能对它理解的更深刻一些,所以,编辑老师能不能再用案例的形式跟我们讲解一下?  相似文献   

18.
灾难带给我们的“六个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汶川大地震已经过去.它带给人们许多思考:我们如何珍爱生命,有效应对类似的自然灾难? 善于紧急避险才能保障生命 北川的安县桑枣中学.在地震发生后.全校2200多名学生和上百名老师.仅用1分36秒.全部冲到操场上.无一伤亡。这一成功的自救.得益于坚持数年的安全教育和紧急疏散演习。  相似文献   

19.
城市规划建设中一定要设置必要的地震紧急疏散通道和避险场所,以方便震后灾民逃生和救灾工作的开展,同时,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的每个大中城市还要设置一条约16车道宽的主要地震紧急疏散通道和一个大型的避险场所,用于外来救援车队的进出和救援物资的屯放。主要地震紧急疏散通道和大型避险场所一定  相似文献   

20.
过失致人死亡罪是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的一种,指过失致人死亡的行为。本罪的主体是一般主体。其主观方面是过失,包括疏忽大意的过失和过于自信的过失。疏忽大意的过失措行为人主观上对自己的行为可能造成他人死亡的结果应当预见而没有预见,以致发生严重危害结果。过于自信的过失指行为人对自己的行为可能造威被害人死亡的结果已经预见但却轻信能够避免这种结果的发生,以致发生了严重的危害后果。本罪侵犯的客体是他人的生命权利。人自从脱离母体,能够独立呼吸,有了独立的生命,就具有生命的权利,任何人不得非法剥夺。本罪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