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中西翻译理论有着明显的差异,归究其原因我们可以从历史、语言、文化、习俗、思维方式等的区别中找到答案,其中,思维方式的差异对于译论的影响尤为重大.思维方式是指人们进行特定的哲学研究所选择和具有的思维类型或思维模式,它是哲学观的来源.探讨哲学观对译论的影响很大程度上可以从中西哲学思维的差异来揭示中西译论相异的根源.由此能够更好地回答如何看待中国传统的翻译理论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2.
涂江波  龚舒 《湖湘论坛》2010,23(3):9-11
<正>作为一种动态的历史过程,思维方式生态化将趋向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即生态化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是与人类目前正在致力于建构的新型文明——生态文明相对应的。这种生态化思维实质上是一种注重人与自然和谐统一、注重保护自然生态的一种"生态思维"。  相似文献   

3.
中西文化的语言异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吕曼文 《求索》2007,(4):197-198
本文从中西语言文化的思维方式差异、跨文化交际语用差异、语言结构差异、态势语言差异,四个方面阐述了中西方文化与语言异构,并从中西文化的地域环境、传统文化、人伦关系三方面分析了中西语言文化异构的由来。  相似文献   

4.
李丽芳 《思想战线》2002,28(2):102-104
21世纪写作学发展的思考 ,首先是学科定位的思考 ,即在注重以往文本的社会学认识基础上充分注重写作与语言及表述的关系 ,以发展写作学科 ;其次注意对写作“体”的区分 ,不同“体”的写作 ,对语言、思维都有不同的要求。因而根据“体”的不同而使用不同的语言表述 ,即宽式语言方式、严式语言方式。而写作与社会关系之维面 ,一方面体现写作与写作者的目的性、自觉性相关联 ;另一方面强调写作者满足服务社会某一方面需要所使用的规范的表述语言。  相似文献   

5.
中国科技曾经创造过历史的辉煌,然而,到了近代,却被西方远远抛在后面,留下了众说纷纭的"李约瑟难题"。从哲学与科学关系的角度,选取中西哲学与科学之源头——春秋战国时期与古希腊时期作一比较,从价值目标、思维方式、人与自然关系入手,以哲学与科学的迴流为突破口进行探讨,可能找出回答这一问题的线索。  相似文献   

6.
一、语言、思维和现实什么是语言?语言与人类思维和现实世界的关系是什么?语言是否影响我们对现实世界的认识?这是所有注重语言,把语言作为核心问题的现代西方哲学流派所关心的共同问题。总的说来,绝大多数哲学家都承认语言与思维之间有朕系,在总体上不可分割,但在具体分析二者关系的密切程度上,又有区别。  相似文献   

7.
人类的思维方式决定着人类文明的基本面貌。梳理和阐发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维方式及其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现代价值,具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天人合一"思维方式在肯定人与自然差别对立的基础上立足于人与自然的一体相通,它是有机整体论思维、直觉辩证思维和中和循环思维;"主客二分"思维方式立足于人与自然的差别对立,它是机械还原论思维、线性分析思维和主体论思维,两种思维方式各具优点与不足。以"天人合一"思维方式为主融合"主客二分"思维方式,并在双向融合中构建更高层次的"天人合一"思维方式。这种新的思维方式在思维层面为我们应对生态危机和建设生态文明提供重要支撑。  相似文献   

8.
李莉 《前沿》2007,(5):225-227
和谐是儒家文化之精髓。“和”既包括人与自然的关系,又包括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以及人自身的状况,即人自身的修养。儒家以独特的思维方式来处理这些关系,旨在建立一个人与自然互蕴共生、人与人和睦相处的理想社会。因此,以追求和谐为特点的儒家文化精神,对于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及实现人类文明合理的健康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殷玮 《求索》2013,(1):55-57
无论是在古代中国还在西方,人性问题是各家各派都比较集中关注的问题。中西人性观分殊的内在基石主要是体现在对人性善恶的认识上,主要包括:中西人性的出发点不同;中西人性的思维方式不同;中西人性的实现方法不同及中西人性的发展目标不同等方面。中西人性复归才符合社会发展的主流,而这种过程中具有强烈的价值旨向,其价值向度体现在社会发展与个体发展的各个层面。  相似文献   

10.
语言决定思维,还是思维决定语言,这是语言学中至今最具争议的问题之一。从英、汉两种语言的逻辑特性及两类人群思维的方式来看,语言与思维不仅密不可分,而且语言特点与相应的思维模式是完全一致的。一个民族的语言特点,就是一个民族的思维特点,反之亦然。由于语言与思维密不可分,语言是体验的,亦说明思维是体验的。由于英、汉语言与思维起源于两种完全不同的心理体验,因此,英、汉语言反映了两种完全不同的概念系统和思维方式,“萨丕尔—沃尔夫假说”的片面性,恰好反映了以英语为代表的印欧语系对西方思维的影响。此外,辩证唯物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实践论的观点在解释语言的体验性、语言与思维关系等方面,同样具有不可置疑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1.
郭宇森 《前进》2005,(9):53-53
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与转型,传统行政管理思想中感性思维的朦胧性日益为现代社会的理性因素所改造;同时,人本主义与系统思维的发展使西方的行政管理思想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中西行政管理思想在一些方面日益表现出融合趋势。然而,现代中国绝不能摒弃传统文化,而应吸取其合理思想,并注入时代精神,在现代社会中充分体现其价值和意义。一、遵循“天、地、人”和谐的自然法则道家无为思想作为现代可持续发展思想确立的参考之一,主张把发展的代价控制到最小,处理好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顺自然而行,尊重规律;而不是掠夺自然,索取…  相似文献   

12.
《辩证唯物主义常识》指出:“劳动促使意识的物质器官——人脑的形成和发展,促使思维的物质外壳——语占的产生和发展,也促使意识内容的日益丰富。”为什么说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语言和思维的关系怎样?本文就此问题谈谈粗浅看法。一、语言与言语的关系语言是人们进行交际的工具。人们利用它来互相交往,交流思想,以达到彼此了解。语言也是一种社会现象,它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发展而发展。恩格斯曾指出,人们在劳动过程中到了彼此间有什么非说不可的地步,产生语言。语言是从劳动当中并和劳动一起产生出来的,而劳动都是带有社会性的,所  相似文献   

13.
生态文明视阈中的绿色环保意识内涵及其养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生态文明备受瞩目的当下,人类一直在谋求适度、合理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绿色便是求解之一,并日益引领时尚潮流,逐步形成绿色环保意识.这种意识强调用全局的、整体的思维和简约、低碳、质朴的方式减少消耗,从而使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4.
祝四清 《求索》2005,(12):193-194
中国传统文化特征强调思维的整体性,而西方思维则重分析、轻综合。思维方式是民族所操语言特质长期的涵化。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的全球化,人们的观念在更新、思维方式亦在更新与互动,思维与语言间的关涉研究不可或缺。  相似文献   

15.
刘坛孝  张承安 《求索》2012,(12):111-113
宗教思维的运行主要通过语言的导向来实现,宗教现象是一种语言现象。宗教语言的哲学基础是体验哲学,其核心内容包括心智的体验性、思维的隐喻性和认知的无意识。体验哲学持语言体认观,认为宗教语言是人脑心智体验宗教语境的主观化产物。宗教语言的建构以隐喻性思维为体验方式,是人脑心智把世俗语言域的某些属性映射到宗教语言域的过程;宗教语言的建构以范畴化为体验手段,是无意识认知在宗教语境需寻求替代依恋对象的过程。宗教语言是反映权势关系的心智网络建构体,权势关系的构建是认知体验的主观化产物。  相似文献   

16.
从语言模因的基本理论出发,来探索语言模因的思维运作方式。基于语言模因的思维运作方式可以寻求到语言模因介入二语习得研究的视角,以语言模因传播的过程和特点来优化二语习得理论框架,结合二语习得过程动因来研究已有知识模因(包括母语知识)与二语模因相互竞争的过程,同时解析在此过程中语言模因扮演着的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17.
潘建红 《求索》2007,(7):121-123
科技文化是科技发展中积淀而成的一种独具特色的文化形态,中国古代科技文化关注人,以伦理为主导,而西方科技文化则关注自然,崇尚理性的精神;中国古代科技文化强调思维的直觉性和意会性,并以实用经验为前提,西方科技文化的思维模式则是沿袭逻辑与分析的传统,注重对知识的检验。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中西科技文化正面临着交流与整合。  相似文献   

18.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是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发展最有影响的流派之一,其理论的主要特点是试图用生态学理论去补充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开启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生态视域,以此来揭示生态危机与资本主义制度之间的深层内在联系,并提出建立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社会主义社会。这对大学生人与自然和谐的思维方式、低碳生活方式、绿色消费方式的养成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共生哲学的基本理念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共生哲学的产生与发展有其时代诉求的必然性,它是时空坐标中人类理性的选择。作为一种哲学思维方式,它使我们对人与人、人与自然、集团与集团、民族与民族之间关系的审视有了新的视野和认识,使我们建立一种平等、和谐的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有了新的参照和方法。"共生"不仅仅是一个抽象的名词,它蕴涵着丰富的思想和理念。共生哲学中的进化理念、共同理念、合作理念、互惠理念以及相变理念在不同层面揭示了共生的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20.
张立影 《前沿》2012,(7):40-43
无论是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还是生态马克思主义,寻求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构建,这是两者共同的价值追求。但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在生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视阈内具有特殊的性质。总体来说,作为生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价值追求,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既注重生态政治战略的构建,又注重生态伦理以及科学消费观的探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