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行政程序是现代行政法的重要内容。行政相对人的参与行为在行政程序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行政相对人参与是程序公正的一个重要因素 ,行政相对人的参与使行政权的行使更具有正当性 ,行政相对人参与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行政法规、行政政策的施行。  相似文献   

2.
民主行政与责任行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民 主制国家 中,政府 的行政主 体地位 是有 限的 、有 条件 的,受 制于 社会、公民 或立 法机 关,因此 而决定了 公共行政 的民主 取向;政 府在获得 人民直接 或间接 授权的同 时,承担 了相应的 责任,即 政府的责任取 向也是政 府的内在 价值标 准  相似文献   

3.
我国应建立与福利国家、积极国家以及给付行政模式相适应的行政给付行为理论。这就必须改变传统理论中将行政给付定位于行政救助和行政物质帮助的不正确做法,拓展行政给付行为范畴,增强政府的授益性。为此,应将行政给付行为界分为行政给付行为、行政给付相关行为和行政给付效果行为。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各种行政规划密集颁行.通过行政规划整合行政和社会资源.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已经成为我国各级政府的重要选择。行政规划的发展与政府行政职能的变迁息息相关,它既顺应了行政职能转变的需要,也是行政职能转变的具体体现。行政规划区别于传统命令式、强制性的行政方式。它是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蓝本,也是政府提供公共产品合法性的重要依据,其发展符合服务政府建设的基本要求。行政规划又兼具行政指导的某些特质.其复合特征典型地反映了职能转变背景下政府行政方式的深刻变化。适应行政职能转变的内在需要。行政规划必须走法治化道路。  相似文献   

5.
从地方行政到区域行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社会转型、全球化和经济的发展,传统的以行政区划为基础的地方行政已不能适应现实的需要,应建立跨越行政区划之上的区域行政,形成高效、协调、民主、开放的地方政府治理体系,推进中国区域的协调发展、经济的持续增长和社会良性进步。  相似文献   

6.
行政程序与行政伦理具有终极意义上的共通性。评价法律程序正当性的主要标准是它使人的尊严获得维护的程度。行政伦理从内在道德机制上保证行政行为的“善”,行政程序则依赖外在的法律强制行政行为“合法律性”。在行政程序中建立起尊重与信任、沟通与参与、监督与责任机制,是行政伦理制度化的保障。  相似文献   

7.
行政违法与行政犯罪是既相互区别又密切联系的法律现象。把哪些严重的行政违法规定为犯罪 ,这取决于立法者对行政违法的关注程度。然而 ,我国行政立法与刑事立法并未处理好行政违法与行政犯罪二者间的衔接关系 ,以致于一些严重的行政违法现象得不到应有的惩罚。我们应从两者的联系与区别入手 ,探讨两者之间的衔接 ,寻求解决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行政许可法的颁布实施,是对现行行政许可制度的重大改革和创新。公安机关作为政府的重要部门承担着大量的行政审批事项,其应进一步转变观念,积极适应行政许可法对公安工作的新要求,切实做好与公安行政许可相关的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清理工作,改革实施公安行政许可的机制和相关制度,扶持和规范行业组织、中介机构,防止产生权力真空、管理失范和行政不作为,加强对公安行政许可的监督检查。  相似文献   

9.
行政相对人参与行政立法,是“权利制约权力”模式的一种表现,它对制约行政立法权的滥用,维护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有积极的意义。目前,我国关于行政相对人参与行政立法的法律制度仍存在不足,应从落实法案公告制度、选择适当的参与立法方式、监督行政立法机关对行政相对人意见的处理等方面予以完善。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六大报告在阐述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时特别强调要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 ,改进管理方式 ,推行电子政务 ,提高行政效率 ,降低行政成本 ,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党的十六届二中全会已经将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提上了议事日程。行政体制的改革离不开行政法治的保障 ,而行政法治的发展走向又与行政体制改革的框架设计和模式选择密切相关 ,研究行政法治的发展走向对于推进行政体制改革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一、规范行政权力的行权范围 :行政权力的扩张与收缩行政权力的过分扩张其危险…  相似文献   

11.
黑格尔作为一位大思想家 ,他的有关行政学的思想值得我们去深深挖掘。“每个人都是他那时代的产物。”黑格尔自己也如此说。黑格尔的行政思想中有为他所处时代的统治阶级服务的一面 ,但同时他的关于行政人员的选拔、真实责任感的职业道德观以及对行政人员监督的思想到今天仍值得借鉴。所以 ,对黑格尔的行政思想应在批判中吸取教训 ,在肯定中发扬 ,从正反两方面充分挖掘黑格尔的行政管理思想对现代行政管理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在秩序行政中,行政主体能否以及多大范围内采用行政契约的手段完成行政任务备受争议。事实上,我国原则上允许行政主体在秩序行政中可以选择适用行政契约代替行政决定,并且把行政契约作为与行政决定同等重要的行政手段之一。在行政实践中,行政契约类型主要有以行政处罚权、行政强制权的集中、联合、权力事项移交等的对等契约与不对等地位的从属(隶属、不对等)契约、双务契约。此外,行政主体在秩序行政领域中适用行政契约作为行政作用的方式还需要遵守依法行政原则与比例原则的要求。  相似文献   

13.
行政不作为是指行政主体依行政相对人的合法申请,应当履行也有可能履行相应的法定职责,而在程序上逾期不履行的行政违法状态。其本质就是行政主体消极不履行行政职权与职责的一种行政违法行为,背离了行政法治的基本要求。但是,由于行政不作为本身所具有的消极性、隐蔽性等特点,无论在理论还是实践中,行政不作为未能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探讨,特别是从行政法控制的角度对其加以研究,具有一定的实践与理论意义。对行政不作为的行政法制控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建立和完善立法规则控制。立法规则控制是一种包括立法实体…  相似文献   

14.
文章系统地梳理了奥斯特洛姆的民主行政理论的脉络.奥斯特洛姆认为,官僚行政理论在知识上错误地理解和偏离了美国宪政创设者的意图,在实践上使美国的公共行政研究与实践误入歧途.美国的政府管理必须摒弃威尔逊范式,代之以民主行政范式.在批判性地继承联邦党人和托克维尔的思想,并借鉴了政治经济学和实在法学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奥斯特洛姆建构了以多中心权力体制、地方自治、民主决策和多样化服务供给机制为核心内容的民主行政范式.  相似文献   

15.
不同于“命令一执行”模式,“商量行政”是指行政上级和行政下级之间,行政者和行政对象之间通过沟通和协商的方式决定行政任务的内容甚至行政处理、处罚的程度和方式。这种模式与中国传统行政文化中的关系、圈子、权谋、潜规则、和等因素有关,表现了我国具体行政方式的特色。这就启示我们,理解和借鉴一国的行政必须注意一国的行政文化,我国传统行政文化以其极强的稳定性、延续性和渗透力影响着当下的行政,需要在认识、理解的前提下做改进行政文化的持久努力。  相似文献   

16.
公共行政:政府行政与非政府行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传统的行政学将公共行政等同于政府行政。近百年来公共行政理论与实践的发展,突出了非政府主体公共行政的作用与意义。本文认为,当代公共行政应包含政府行政与非政府主体公共行政两大部分。与政府行政相比,非政府主体公共行政具有行政内容的服务性、行政性质的非权力性、行政方式的非集中性、行政组织的多样性等特征。当代中国的非政府主体公共行政由基层自治行政、公共事业行政、志愿组织行政、社会中介行政构成。  相似文献   

17.
行政合同本质的行政法理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行政合同现象本身而不从这一现象背后存在的基础出发,并不能揭示行政合同的真正本质,对行政合同本质进行法理性的分析就显得非常必要。本文分别对行政合同的契约性和行政性进行分析,指出行政合同的契约性是行政法精神的表达,其行政性是由行政法基础决定的,从而得出行政合同是行政法精神与基础的统一体,其本质仍然是行政性的结论。  相似文献   

18.
行政相对人的行政受益权法治化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行政相对人针对行政主体的行政受益权是公民权利体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在现代福利国家服务行政理念下,行政主体保障该权利的实现成为一种法律上的义务,实现了重要的法治观念的转变。我国对行政相对人的行政受益权的保护还存在一些不足,需要进一步的完善。  相似文献   

19.
在行政所追求的价值目标这一主题中,价值主体是行政权的最终归属者——具体个人,价值客体即是行政。本文得出行政价值目标的方法是:对行政国下行政的固有属性和个人的合理需求进行分析,在寻求二者关系一致性的过程中,自然得出行政所追求的价值目标。由此可知,行政的价值目标有三,分别是行政民主、行政法治、行政效率。特别是在中国行政主导改革的条件下,行政对民主、法治和效率的追求,对于整个国家政治框架下的民主、法治和效率,有着极大的示范和助推作用。  相似文献   

20.
行政问责制作为一种旨在全面追究和实现政府责任的监督机制,对提高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加强对行政权力的监督和制约发挥着重要作用.作为实现责任政府目标的重要制度保障,行政问责制的运行不是孤立的,而是寓于一定的行政生态环境之中.本文把行政问责制看作一个制度要素,通过解析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环境与行政问责制之间的互动关系,从而有助于行政问责制的有效运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