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瞿秋白是党的早期领袖,在中国现代史舞台上展现的是一个革命家的形象。同时,作为一个温文尔雅、博古通今的知识分子,他的风度才华为很多进步青年女性仰慕和暗恋。他在上海大学执教时,丁玲、王剑虹、杨之华都是他的学生。其中瞿秋白和王剑虹、杨之华的情感故事,为他短暂的一生抹上了生动的一笔。  相似文献   

2.
杨之华与瞿秋白都是我党早期领导者,两人相敬如宾,互爱互助,成为革命史上的一段佳话。杨之华,浙江肖山县人,1900年出生于一个趋于衰落的地主家庭,小名小华、杏花,别名文君、文尹、杜宁,很小就接触革命思想,树立了振兴中华的远大志向。1920年,杨之华由父亲作主与自小订亲的沈玄庐之子沈剑龙结婚。由于思想基础不同,婚后两人经常争吵,分歧日剧。1923年夏,杨之华考入上海大学社会学系,在这里接触了许多进步思想,认识了不少良师益友,其中对他影响最大的是系主任瞿秋白。两个人的革命情缘由此开始。杨之华与瞿秋白初…  相似文献   

3.
正任弼时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组织家,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卓越领导人,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任弼时坚持向群众学习,善于向群众学习,注重从人民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去解决实际问题。在领导共青团工作时,任弼时就号召青年"努力在农民中活动",要求共青团"深入群众",做到"团的工作青年化群众化"。1925年6月,他在《上海五卅惨案及中国青年的责任》  相似文献   

4.
《实践》2014,(7)
<正>中国共产党在内蒙古地区的革命运动,首先是从蒙古族的进步青年知识分子开始的。1923年秋,一批蒙古族青年来到北京国立蒙藏学校求学。为了争取这些蒙古民族青年的"未来",当时各种政治派别的代表人物都曾来这里做宣传。中国共产党人中,李大钊、谭平山、邓中夏、赵世炎等均曾到蒙藏学校发表演说或开辟学生工作。李大钊、邓中夏等向学生们询问、了解蒙古民族所受的重重压迫和苦难现状,介绍俄国和外蒙古革命,讲解马列主义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特别是讲到1922年召开的中国  相似文献   

5.
在大革命失败以后,罗明纳兹作为共产国际的全权特使来到中国。此时,瞿秋白作为陈独秀的继任者,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主要领导人。他们二人在中国革命急剧变化的历史交汇点上进行过短暂合作,有历史贡献也有严重错误。罗明纳兹与瞿秋白在合作中表现出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当时共产国际与中国共产党关系的缩影。  相似文献   

6.
青年瞿秋白曾经受到俄国民粹主义思想的影响,认为民粹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存在思想交集,这为瞿秋白转向马克思主义提供了一定的思想条件。到达俄罗斯之后,瞿秋白发现民粹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调和不可能,最终完成了向马克思主义的彻底转变。之后,瞿秋白对民粹主义的发展历程、政治主张进行了细致分析。他认为,从阶级本质看,民粹主义是"小资产阶级式的革命主义";从思想特征看,是"农民式的马克思主义"。对于俄罗斯民粹派的革命实践,瞿秋白进行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评析,认为民粹主义没有认识到无产阶级才是真正的革命力量,没有把握历史发展规律,因而失败是必然的。瞿秋白对民粹主义的分析不是单纯的理论研究,而是着眼于中国也是农民国度这一国情,借鉴俄国革命经验教训,阐明中国革命的理论和策略。  相似文献   

7.
中国的先进分子从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中看到了救亡图存的希望,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成为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中坚力量。邵飘萍是其中的一位杰出代表。作为当时著名的记者、报人,邵飘萍撰写革命书籍,创办进步报刊,宣传共产主义运动,参加反帝爱国的革命活动,推动中国共产党早期新闻事业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做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  相似文献   

8.
吕春 《广东党史》2005,(1):21-22
20世纪20年代初,我国许多热血青年怀着救国救民的抱负和对俄国十月革命的向往,纷纷赴俄勤工俭学,刘少奇就是其中的一位。1920年冬,他在长沙船山学校校长贺民范介绍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后,直奔上海,到上海外国语学社学习俄语和革命理论,为到苏俄留学作准备。1921年5月,刘少奇与任弼时、罗亦农、萧劲光等登上一艘开往海参崴的邮轮,开始了他们的旅俄生涯。  相似文献   

9.
正陈达邦,许多人都知道他是抗日民族英雄赵一曼的丈夫,但是很少有人知道,他还是中国人民银行第一套人民币券面汉字题写者。陈达邦生于湖南长沙县的一个书香门第。青少年时代,陈达邦与任弼时一同在长沙求学。陈达邦的妹妹陈琮英当时也在长沙的纺织厂工作,因为两家比较熟悉,所以由双方父母包办,任弼时和陈琮英很早就定亲。1924年,任弼时在上海青年团中央机关工作,并任教上海大学。1925年1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20年代初,我国许多热血青年怀着救国救民的抱负和对俄国十月革命的向往,纷纷赴俄勤工俭学。刘少奇就是其中的一位。1920年冬,他由长沙船山学校校长贺民范介绍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后,到上海外国语学社学习俄语和革命理论,为到苏俄留学作准备。1921年5月,刘少奇与任弼时、罗亦农、萧劲光等登上一艘开往海参崴的邮轮,开始了他们的旅俄生涯。  相似文献   

11.
张家康 《党史文汇》2007,(10):36-39
陈独秀和瞿秋白都是中困革命的先驱。和那个时代许多进步的知识青年一样,瞿秋白是渎着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而走上革命道路的;也和党内一些年轻的共产党员一样,瞿秋白是最早批评陈独秀的错误倾向的:他们二人都曾是中国共产党的早期领衲,然而,当革命退入低潮,形势急转直下时,他们都没能挽狂澜于既倒,使革命的风暴席卷神州:瞿秋白英年罹难,陈独秀盛年困厄,他们都走过一条坎坷、艰辛的人生之路.  相似文献   

12.
叶介甫 《党史纵览》2012,(11):37-40
萧三是湖南进步社会团体新民学会的发起人之一,中共创建初期的党员。他与毛泽东、周恩来、李大钊、任弼时、瞿秋白、胡志明等人交往密切,是一位杰出的无产阶级文化战士、国际著名诗人,是中国宣传毛泽东思想的第一人。  相似文献   

13.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伟大革命实践中形成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任弼时是这个集体的重要成员之一。从客观上讲,任弼时成为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是时代发展的产物,是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广纳贤才的科学机制的结晶;从主观上讲,是对任弼时为中国革命做出巨大贡献的肯定,是对其人格和品行的认同。总之,任弼时能够成为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是当时历史条件与他的主观条件的高度统一,具有历史必然性。任弼时为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形成、成熟做出了历史性贡献。任弼时成为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重要成员之后,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正瞿秋白(1899-1935),江苏常州人。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之一,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和宣传家,中国革命文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瞿秋白出身书香门第,幼年不仅受到母亲良好的诗教,其父也是一位颇有造诣的书画家。瞿秋白青年丧母后,一度到黄陂姑母家生活学习了4个多月,身心饱受煎熬,也是他探求人生道路  相似文献   

15.
瞿秋白(1899.1~1935),江苏常州人,散文作家,文学评论家。他曾两度担任中国共产党最高领导人,是中国共产党早期主要领导人之一,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和宣传家,中国革命文学事业的重要奠基者之一,上海大学原教务长兼社会学系主任。  相似文献   

16.
张磊 《党史博采》2023,(12):36-40
<正>中国共产党老一辈革命家,无不任劳任怨,一生为党和革命无私奉献,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被称为党和人民的“骆驼”的任弼时就是其中的典范。任弼时1904年出生于湖南汨罗一个书香世家,传统的家国情怀和开明的家庭氛围铸就了他高尚的人格品质。青年时期,他爱国、勤劳、自立、自振的思想火花粲然于笔端,在忧国忧民的困惑中不懈地追求富国强民的出路;在异国他乡,他孜孜不倦地汲取革命的理论经验;  相似文献   

17.
瞿秋白有6个弟妹,他的大弟、三弟和五弟即瞿云白、瞿景白、瞿坚白,都在他的直接引导下参加了革命,但他们的命运是不同的。瞿云白被捕变节瞿云白出生于1902年。在五四运动和瞿秋白的影响下,他和弟弟瞿景白都在大革命的高潮中在上海大学加入了共产党。  相似文献   

18.
邹艳 《湘潮》2023,(5):27-28
<正>任弼时,湖南汨罗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和组织家,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领导人,是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他热爱青年,关心青年,坚持用科学理论引导青年成长进步,既是青年的良师益友,也是中国青年运动的杰出领袖,为中国青年团工作的健康发展倾注了大量的心血,被誉为“中国青年的卓越导师”“中国青年运动的卓越领袖”。  相似文献   

19.
<正>瞿秋白是江苏常州人,1899年生,1922年参加中国共产党,主编《新青年》、中共中央机关报刊《向导》杂志,任上海大学社会学系主任教授。1922年3月,少年共产国际代表达林到达上海,被俄罗斯政府  相似文献   

20.
第一个共产主义小组:1920年,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在霞飞路渔阳里6号正式成立。 第一个报道十月革命胜利后苏俄实况的人:1920年,瞿秋白以北京《晨报》驻俄国特派记者的身份前往苏俄,写了大量介绍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初期真实情况的文章。 第一个完整译配《国际歌》词曲的人:1923年,瞿秋白把中文配到歌谱里。又把译稿发表在《新青年》上。 第一名女共产党员:1920年,北京共产主义小组成立,缪伯英是当时北京地区惟一的女共产党员,也是我党第一名女共产党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