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袁志英 《德国研究》2004,19(3):53-60
二战中为逃避纳粹的追杀,欧洲大批犹太人逃到自由港上海.1939年至1941年犹太人创办的德文流亡报刊相继登场,其中佼佼者当推<黄报>,其学术水平至今还为人所称道.该报主编施托菲尔是个天才作家、著名语言学家、心理分析学家、出版专家、中国人民的朋友,在此介绍了他的生平.<黄报>中所显现出来的日本形象是施托菲尔在日本人的枪口下求真求实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朱宾忠 《法国研究》2007,4(2):18-23
卞之琳早期诗作颇受法国象征派诗人的影响,有论者指出:"卞之琳对法国象征主义的重要诗人--前期的魏尔伦,后期的瓦雷里--由形入神,多有借鉴."[1]卞之琳自己也坦陈:"我前期最早阶段写北平街头灰色景物,显然是得自波德莱尔写巴黎街头穷人、老人以及盲人的启发."  相似文献   

3.
汉语中大量使用叠音词,而法语中却几乎不用这种修辞手段。在把中国文学作品译成法语时,如何翻译这些叠音词,如何在译文中保留其修辞效果,就成了翻译者所面临的一个棘手的问题,往往只能靠加注释来进行补救。论文通过对《红楼梦》法译本中部分叠音修辞格的翻译范例进行简要的分析,试图归纳出一些汉语叠音词的常用法语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4.
陈虹嫣 《德国研究》2011,(2):52-61,79
1953年创刊的《世界文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创办的第一份专门译介外国文学的刊物。50余年来,《世界文学》积极致力于外国文学的译介,在中国翻译文学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选取《世界文学》(1953-2008年)为研究对象,视德语文学翻译为一整体,通过运用描述性译学的研究方法,力求展现德语汉译作品在《世界文学》中的译介状态,揭示其成因并说明其嬗变。另外,通过对《世界文学》中德语文学翻译的梳理,也可以对德语文学在新中国的汉译发展轨迹有一个初略的了解。  相似文献   

5.
张亘 《法国研究》2007,(3):38-43
《巴西红》(Rouge Brésil)是法国当代知名作家让·克里斯托佛·鲁芬(Jean-Christophe Rufin,1952-)的代表作之一。小说在2001年获得龚古尔文学奖,受到评论界的关注。让·克里斯托佛·鲁芬的创作轨迹和其社会活动经历有着紧密的联系。他曾经作为人道援助人士被派遣到许多国家工作,担任过著名的"无国界医生"(Médecins sans frontière)组织的副主席,并且刚刚于2007年8月被任命为法国驻塞内加尔大使。他的几部倍受读者关注的小说往往是自己在第三世界国家经历的折射和反思。  相似文献   

6.
本文选取《东南亚研究》、《南洋问题研究》和《亚太评论》三份学术期刊,根据东南亚问题研究论文的载文量、内容(国别与主题)和作者三个指标,对这三份刊物2000—2005年的载文进行了统计、对比与分析,并由此管窥中国东南亚研究的成就、视角与问题。  相似文献   

7.
<剑桥东南亚史>在学术视野、研究资料、研究方法和重大问题以及编写体例上都实现了突破,是东南亚历史研究的新飞跃,而<剑桥东南亚史>中译本的出版也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幽谷睡客>是兰波十六岁的诗作.当时,以阿尔登作为主战场的普法战争刚刚结束.诗人一次离家出走,无意间在阿尔登森林发现了一具士兵的尸体.诗人由此获得灵感,创作了这首十四行诗.法语原文及笔者译文如下:  相似文献   

9.
宋莹 《法国研究》2007,(3):25-30
杜拉斯生前,没有多少作家能像她那样将读者和评论家们斩钉截铁地划分为两大截然相反的阵营:一方面,将杜拉斯的小说封为圣品的读者们希求将她推上巴黎第一文人宝座;另一方面,总有一些人对她的创作和她本人充满了"厌恶"和"憎恨"――因为她太流行了,太我行我素,太爱制造丑闻了。当然,获得法国龚古尔奖的《情人》也使杜拉斯举世闻名。到如今,辞世十年的杜拉斯渐渐荣升为一位圣哲。作为伟大的作家,电影人和导演,她愈来愈使世人分享她的作品。对杜拉斯的研究评论历来纷繁复杂。对杜拉斯某些小说的诠释也并非清楚明白。笔者此次涉及的是被误解的杜拉斯,解析杜拉斯的一篇代表名作《如歌的中板》,道出读者从未看透的《如歌的中板》的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10.
景春雨 《法国研究》2005,(2):220-228
<天一言>(Le dit de Tianyi)是法籍华人作家程抱一先生(Francois Cheng)用法文创作的小说.作品叙述了中国画家天一几十年间的坎坷经历,以细腻的笔触展现出了特定历史情境中生命个体的心灵镜像.有人将这部作品看成是程抱一先生的自传,也有人将其看成是一部"传奇".  相似文献   

11.
郭百顺 《德国研究》2004,19(4):55-59
宪法权利原则上不具有"第三人效力",既可避免不同性质的宪法权利在当事人间摩擦,又可保持宪法权利的公法性质和"领域界定"功能.但社会的发展为宪法具有"第三人效力"提出了内在要求.在宪法权利的传统定位和现实社会的内在需求冲击下,德国司法审查中出现的"第三人效力"有其必然的正当性.  相似文献   

12.
叶隽 《德国研究》2005,20(2):37-44
本文分析<强盗>的艺术性构成,强调其语言的运用与选择,并认为它在文本表现上的"艺术性"与"思想性"的两者兼容,达到了相当的高度,尤其是"诗的语言"与"史的气概"两者之间达到了相得益彰的程度.  相似文献   

13.
袁志英 《德国研究》2005,20(4):65-70
瑞士汉学家胜雅律的<智谋>一书对中国的"三十六计"从语言学、人类学、社会学、哲学、伦理学、政治学以及东西方跨文化比较等范畴进行了考察,将中西方主流研究并不看重的中国民间的计谋"发展为一门学问.本文旨在对<智谋>作简略评述.  相似文献   

14.
沈烨 《德国研究》2007,22(3):66-71
德国的塞巴斯蒂安·勃兰特为人类贡献了一部文学巨著《愚人船》.分析这部作品时,可以同时考虑到作者曾经从事过法律教学与法律顾问的职业经历,因此无论是作者的知识背景还是作品本身的内容都深刻反映了法律与文学相互交叉的生动现象,而且分析隐寓于作品之后的法律底蕴,对理解和诠释这部作品将更有助益.  相似文献   

15.
赵世奎 《德国研究》2004,19(3):66-70
二战后,联邦德国以民主、联邦、社会和法治为四大支柱重建国家.其中以"实质法治国"为理念内核的法治国家建设居功甚伟.本文以德国基本权利制度作为着眼点,从基本权利的思想演变、法律意义、类型概括和界限拘束等四个方面展开对德国基本权利理论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黎四奇 《德国研究》2006,21(2):59-63
萨维尼为19世纪历史法学流派的先锋人物,其提出了德国法构建中的民族精神性,即认为法是一个土生土长的、自给自足与自我演进的过程。然而,结合历史来考察,其不仅仅在于构建民族性的德国法,而在于实现“民族→民族精神→国家精神→民族国家”之目的。因此,与其说其民族精神是一个法律之概念,还不如说是一个政治性的术语与口号。  相似文献   

17.
伍红玉 《德国研究》2006,21(4):62-68
格林童话一直以其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深受世界各地读者的喜爱,可以说是西方翻译和传播领域仅次于《圣经》的世界文化经典之一。虽然格林童话在中国的翻译和介绍日趋丰富和多样,但是迄今为止,还鲜有对格林童话的版本演变及其近代中译作系统论述的中文研究成果。本文详细介绍格林兄弟童话般的人生历程和他们搜集、整理童话故事的经过,分析了格林童话版本演变特征,并发掘格林童话的近代中译历程。  相似文献   

18.
袁志英 《德国研究》2003,18(2):43-50
从以下几个方面概述了该书的主要内容 ,并对其进行了相应的评价 :海克尔其人 ;《宇宙之谜》的誉与毁 ;“宇宙之谜”的提出 ;海克尔和生物进化论 ;实体定律和泛神论 ;海克尔的宇宙整体观 ;一元论哲学、伦理学和基督教批判 ;海克尔《宇宙之谜》的局限性 ;《宇宙之谜》对毛泽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张宇权 《德国研究》2004,19(4):30-35
刘锡鸿出使欧洲,是中国近代外交史上的一件大事.他先担任了中国首任驻英公使郭嵩焘的副使,随后被清政府任命为首任驻德公使.本文则对驻德使馆的建立和人员的组成、刘锡鸿任内所做之事,及其在德国的思想三个方面进行详细论述.  相似文献   

20.
李国强 《德国研究》2009,24(4):56-56
教育和科研被德国新一届联邦政府定义为“经济和社会进步的基础”,是一项“公民权利”,必须倾“民族之努力”与“教育贫困”作斗争,为民众实现“机会公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