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王锡明 《人大研究》2012,(11):44-44
最近,天津市、山东省人大在立法前按照"实践需要、特色鲜明、重点突出、切实管用"的要求,吸收起草单位、专家学者和社会公众对拟立法规进行"立法前评估",最大程度地"过滤"掉那些不合法、不合适的立法项目,有效地提高了地方立法的针对性,从源头上确保了地方立法工作积极有序开展。"立法前评估"一词走入公众视野时间不长,  相似文献   

2.
陈光 《湖湘论坛》2017,(3):127-133
"大""小"立法理论为我们理解区域地方立法协调提供了很好的分析框架。区域地方立法协调包括"关于立法的协调"和"根据立法的协调",最终目的都在于为区域发展与治理提供法制保障。"大立法"思维下的区域地方立法协调在实践中面临着诸多困境,例如协调的内容和方式尚无定论、协调的实然动力不足等。造成困境的原因有很多,包括对区域地方立法协调有着不切实际的功能期待,忽视发展逻辑与立法逻辑的差别,以及不注重与"小立法"之间的衔接等。对此,地方政府及立法者应当承认立法功能的有限性,寻求构建一种开放式的地方立法协调模式。  相似文献   

3.
影响人大在立法中发挥主导作用的因素很多,也很复杂。如何充分发挥人大在地方立法中的主导作用?本文作者建议:逐步建立"人大主导型"的立法制度体系;落实责任,确保立法有关工作制度的有效执行;改进立法经费保障制度,统筹安排地方立法工作经费;把握角色定位,处理好四大关系  相似文献   

4.
地方立法作为中央立法的补充,在我国立法体制中属于较低层次,存在着工作条件差、人员少、经费紧张、局限性大等先天不足,或者说劣势.这是人所共知的。而对于地方立法的优势,却往往为人们所忽视.也少有专文论及。笔者以为,寸有所长,尺有所短.地方立法也有自己的优势。如果只看到劣势.而不注意发现和挖掘地方立法的优势.就难以在地方立法中扬长避短,发挥优势.也就难以推进地方立法的改革.并在地方立法中有所作为,地方立法究竟有哪些优势呢?以笔者之管见,主要有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5.
民主立法可以说是立法工作者"永恒的课题"。怎样更好地听取民意、吸收民智,一直是我们地方立法工作者始终孜孜以求的事情。近年来,市人大各委员会和工作机构在立法中开展了"座谈会进社区"、"举行小型听证会"等许多有益的尝试,取得了一些成效。中央发布《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后,对加强民主立法、  相似文献   

6.
由于立法理念、立法力量、立法技术、立法条件与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地方立法还有许多问题尚未解决,有的甚至成为地方立法工作进一步发展的阻碍。地方立法是国家立法体系中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组成部分。我国的地方立法工作经过30余年的实践,在经历了从无到有、到日趋完善的同时,地方立法的水平也逐步提高,立法技术日渐成熟。但是,在地方立法的实际工作过程中,由于立法理念、立法力量、立法技术、立法条件与环境等多种因  相似文献   

7.
我国新《立法法》授予所有"设区的市"立法权,未来地方立法必将蓬勃兴起。为保证地方立法的科学性,有必要在立法过程中实施立法前评估。律师参与地方立法前评估具有先天优势,是提高地方立法科学性的重要保障。但是,由于存在观念偏差、评估机制缺失和律师资源不足三方面的障碍,我国律师参与地方立法前评估的现况很不理想。根据我国国情,为更好地实施和推进律师参与地方立法前评估工作,应在以下三方面作出努力:一是完成对律师政治角色定位的现代转型,二是构建规范的地方立法前评估机制,三是整合和优化现有的律师资源。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人大"要推进科学立法"、"加强立法工作组织协调",这对新时期人大立法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不断完善的今天,地方立法较以往其空间更加细密、质量要求更高,在立法工作中维护国家法制统一、促进依法行政和保障民生的任务更加艰巨.这些都要求地方人大不断更新立法观念,依法履行立法职责,切实发挥立法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9.
一、提高立法质量,完善地方法规体系要切实提高立法质量,实现良法之治,坚持依法立法、科学立法、民主立法,着力抓好地方性法规和行政规章的立、改、废工作,更好地发挥地方立法在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保障作用。要全面把握地方立法"不抵触原则"。充分发挥地方立法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通过制定地方性法规,结合地方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因地制宜,保证宪法、法律  相似文献   

10.
黄武 《浙江人大》2011,(Z1):32-34
2011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的第一年,也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回顾"十一五",浙江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民主法制建设稳步推进,地方立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5年来,浙江省人大及其常委会在实践中积极探索,在探索中总结提高,着力更新地方立法理念、转变地方立法内容、创新地方立法机制,走出了一条具有浙江特色的地方立法新路。  相似文献   

11.
甘肃省人大常委会最早设立立法联系点是在2002年,这在全国尚属首创。建立地方立法联系点制度,在市、县设立地方立法联系点,是甘肃省人大常委会在地方立法工作中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树立以人为本的立法理念,整合立法资源,提高立法质量的重要探索,也是在立法工作中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路线,实现科学立法、民主立法的具体实践。  相似文献   

12.
《公民导刊》2013,(11):10-10
<正>2013年,新一届重庆市人大常委会明确了"坚持慎立多修,注重管用有效,切实提高地方立法质量"的立法思想,并从6月开始委托西南政法大学对全市地方性法规进行清理。这标志着全市地方性法规接受全面"体检",是加强地方立法、改进立法工作方式、发挥专家学者优势、提高地方立法质量的实践探索,也是制定重庆市人大五年立法规划的重要依据之一。地方性法规清理是一项立法活动,重庆市人大常委会对此高度重视,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张轩、副主任郑洪等领导,以及市人大法制委、常委会法工委等部门,多次到西南政法大学检  相似文献   

13.
制定一个时期的立法规划或年度立法计划是有立法权的地方人大常委会开展立法工作的通行做法。然而把什么样的项目列入立法规划或计划却不是简单的事情,因为这个过程需要多方论证,而依据什么论证却没有现成的答案可以遵循。本文试从"不抵触、可操作、有特色"的地方立法原则入手,对地方立法项目选择作一分析探讨,以期提出可行的办法,用于实践工作。  相似文献   

14.
文章论述了地方立法中权限不清在四个方面的表现,指出了地方立法中存在的部门保护主义的四个方面的问题,提出尽快出台立法法和搞好地方立法工作的五项建议。  相似文献   

15.
简松山 《人大研究》2007,(10):31-32
随着地方立法工作的稳步推进,立法数量不断增加,立法质量也在不断提高。地方立法工作者一方面为过去所取得的成绩感到欣慰,另一方面又在创新中继续前行。于是,一个新的声音让人怦然心动——有几条立几条。对此,笔者十分赞同,认为这  相似文献   

16.
2012年1 1月26日,在重庆市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八次会议上,当一本厚达1 00多页的《地方性法规后评估工作报告》摆在常委会组成人员的面前时,标志着重庆市人大常委会201 2年一项重要工作——"立法后评估"已经告一段落,并进入接受常委会组成人员"验收"程序。对于立法者来说,"立法后评估"并不是一个新名词,它也曾被形象地称为"立法回头看"。早在2006年,重庆市人大法制委就牵头开展了地方立法质量后评估和地方立法质量评  相似文献   

17.
6月17日,全省立法工作会议在武昌召开。会议全面部署我省今后一个时期的立法工作,要求落实五年立法工作规划及年度立法工作计划,着力加强重点领域立法,提高科学立法、民主立法的水平,为加快建设"五个湖北"提供强有力的法制保障。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李鸿忠出席会议并讲话。李鸿忠指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谋划和推动我省地方立法工作,首先要树立科学的立法理念。一是树立"法是社会资  相似文献   

18.
法治博览     
正地方立法公众参与可循序推进暨南大学法学院教授刘文静2016年2月24日在《检察日报》上刊文《地方立法公众参与可循序推进》认为,地方立法引入公众参与程序是十分必要的。这个程序至少应当包括征求意见的对象、方式和意见反馈三个方面。向社会各界征求意见:一是征求利益相关人的意见。不同的立法可能涉及不同的利益相关人。这里的"利益相关人"指的是地方立法可能会对其利益造成直接影响的人群。二是征求专业人士的意见。这  相似文献   

19.
<正>加强立法工作,建设法治国家,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地方性法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就要切实重视和加强地方立法工作。——加强地方立法必须注重科学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坚持科学立法,使法律准确反映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更好协调利益关系,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这既为立法工作指明了方向,也对如何搞好立法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依据有关法律规定,地方省级人大、省会城市的人大和民族自治地区的人大在地方立法上都负有  相似文献   

20.
"针对问题立法,立法解决问题"。这个话题,是近年来地方人大立法工作的一个鲜明特色。立法的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现实的问题很多,但不可能、也没必要针对所有问题一一立法。法并不是越多越好,相反,我们应该注意防止过度使用立法资源而导致"繁法扰民"。但是,就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突出问题,以及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躲不开、绕不过的重点领域问题,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