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张季风 《亚太安全与海洋研究》2013,(3):1-8
钓鱼岛争端对中日经济关系造成严重影响,双边投资受阻,贸易大幅度下降、中日互购国债与人民币直接交易受挫,中El韩自贸区谈判年内未能如期举行。但是,钓鱼岛问题并非中El关系的全部,经济制裁只能带来双输后果。尽快修复政治关系,使经济回复到正常轨道,才符合两国根本利益。 相似文献
2.
国家形象与当代中美日在东南亚的竞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国家形象是国家"软力量"的重要一环,在维护国家权利合法性方面起着其他力量不可替代的作用.中美日在东南亚地区的权利和影响自1997年以来,因其国家形象的变化而此消彼长,正是国家形象在一国对外关系中的政治、经济与安全功能的一个绝好例证. 相似文献
3.
中国—日本—东盟三角关系结构变化与东亚一体化前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日本和东盟是决定东亚一体化发展前景的三种主要力量;它们之间关系的发展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和制约着未来东亚一体化的模式选择.本文试图运用国际政治理论中传统的战略三角关系分析方法,探讨中国-日本-东盟三角关系的四种可能结构,从而展望在不同的结构下东亚一体化可能出现的四种模式. 相似文献
4.
随着亚太地区战略地位的上升,中、美、俄对此地区的战略关注不断加大:美国深入推行亚太"再平衡战略"、俄罗斯加大了对亚太事务的参与、中国在亚太事务中继续发挥建设性的作用。三方在该地区的利益交汇和战略互动不断增强,中美致力于构建新型大国关系、中俄战略协作与互信达到新水平、美俄关系出现回升迹象。同时,中美俄关系的深入发展仍面临一定挑战,地区热点问题的发展可能影响三边关系。亚太的发展为中美俄合作提供了足够的空间,三国应持续扩大现有的利益汇合点,不断创造新的利益交汇点,增进战略互信,深化互利合作,有效管控矛盾。 相似文献
5.
丑则静 《亚太安全与海洋研究》2020,(1):27-40,I0002,I0003
国家安全利益是分析中美安全关系的重要视角。中美两国面对深刻变化的国际地区安全形势与结构性矛盾不断凸显的相互关系,双方在国家安全利益的认定上均出现了相应调整。虽然特朗普政府明确将中国界定为战略竞争对手,双方也非常重视彼此在国家安全利益方面所构成的相互威胁,但并不能据此断定中美国家安全利益存在根本性冲突。纵然当前中美安全关...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中美两国关于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战略创议成为世界政治的热点话题。文章认为,对新型大国关系的研究应从理论与政策、历史和现实等多层面进行深入思考。要想准确把握当前中美关系的战略实质,一方面需要超越现有国际政治理论中以权力转移为代表的现实主义旧有范式,将国内政治模式、对外战略选择和国际战略互动等多重变量纳入研究范畴;另一方面,也需要对包括中美在内的现当代国际关系史上反复出现的"崛起国一主导国"二元关系进行更为深入的比较研究。总之,只有通过理论透视和历史比较,才能把握中美构建新型大国关系所具备的学理基础和现有条件,进而对未来的发展趋势做出更有意义的判断,并努力"预为之谋"、最大限度避免重蹈历史覆辙。 相似文献
7.
在中美战略竞争加剧的背景下,东南亚国家在中美之间仍处于阶段性摇摆状态。在“印太”地区的四个次区域中,东南亚地区存在最大的战略竞争空间,其中越南是影响中美战略竞争轨迹的重要支点国家。中美战略竞争带来的结构压力,使得越南面临严峻的战略选择难题。在分析越南等亚太中小国家的战略选择时,现有研究的不足是,过于关注中美等大国对小国的影响,忽视了小国的施动性及其面临的复杂的国内、国际因素。结合战略三角理论和小国国际关系理论,文章提出了评估小国在大国之间维持战略平衡的空间的分析框架。需要评估的因素是,大国战略竞争引起的结构压力、大国对小国的影响力对比、小国的国内政治因素及其可资利用的国际支持和援助。通过分析可以发现,影响越南战略选择的这四种作用力较为平衡,越中美尚不具备由“浪漫三角”转向“婚姻三角”的现实条件。为把握中美战略竞争的发展动态,需要对重要的支点国家面临的多维作用力进行全景式扫描。 相似文献
8.
曹云华教授主编的《远亲与近邻——中美日印在东南亚的软实力》一书从软实力的角度,运用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通过田野调查和文献研究,对中美日印四大国在东南亚软实力的状况进行了透视和探察,突破了软实力研究的传统思维方法,是近年来软实力研究的一部力作。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随着中美之间实力差距的缩小和战略互信的下降,中美战略竞争明显加剧.中美战略竞争不仅关乎双边,而且对亚太地区乃至全球都有重要影响.中国是韩国的头号贸易伙伴,美国是韩国的盟国,在中美之间,韩国保持一定的战略平衡极为重要.本文主要分析了韩国学界对中美战略竞争的认知,涉及中美战略竞争的原因、内涵、影响与前景等方面,并对韩国在政治、经济和安全等方面的应对进行了深入分析.总体来看,韩国应对中美战略竞争既受中美战略竞争态势影响,也与韩国自身的战略自主性密切相关.对于韩国而言,中美两国对韩国的战略选择与国家利益都有重要影响,如何尽可能减少中美战略竞争对其负面影响,关键在于不要卷入中美之间的核心利益竞争,并尽可能地在中美之间积极发挥沟通协调作用. 相似文献
10.
2008年以来两岸关系逐步趋于缓和,中、美、日三国围绕台湾问题的博弈也正在向着有利于台海地区稳定的方向转换,但是美日"以台制华"的战略思维定势不会轻易改变。本文基于复杂性科学中的自组织理论,深入剖析历史上形成的美日台"同盟"关系以及当前面临的结构性困境,同时就如何在中美日关系三边架构中处理好台湾问题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1.
2009年美国“重返亚洲”后,马美两国政治关系有所加强;中马两国政治关系非常密切,合作不断扩大,相互投资和互认学位等问题得到解决,金融合作走在东盟国家前列.马美关系发展对中马关系发展暂时影响不大,中马关系发展乐观,但面对的问题也不少,应给予关注并及早制定对策. 相似文献
12.
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中日中小企业合作:现状、问题和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中日中小企业合作成为中日经贸合作的新热点。首先分析了中日中小企业合作开展的背景,然后从日本中小企业对华投资、中日中小企业政策对话等几方面阐述了中日中小企业合作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促进中日中小企业合作的政策建议,并展望了金融危机背景下中日中小企业合作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3.
中亚各国与日本建立外交关系以来,随着官方交往水平的提高,其伙伴关系稳步发展。1997年,"新丝路外交"这一概念总结了日本的中亚政策。21世纪伊始,新的地区伙伴开始受到中亚的欢迎。20多年间,日本与中亚的合作突出了几个特别的领域,即教育、区域经济发展、政治改革以及能源资源,其多边外交关系提升到了建立"中亚+日本"的对话机制。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构想,反映了中国领导人对中亚政策的重要体现,反映了中国的中亚战略。日本的中亚政策,会在一定程度上给中国与中亚国家合作关系的发展造成一些影响,但是不能看作遏制中国与中亚国家合作关系的政策,应从中获得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日本的大学生志愿服务事业起步较早,在志愿服务的内容和形式、立法建设和制度保障等方面已积累丰富经验,产生积极的社会效应,对推进中国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具有现实借鉴价值。我们应在比较和反思的基础上,探索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长效机制,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志愿活动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与社会和谐发展的实际功效。 相似文献
15.
美国是一个利益集团政治的国家。这些利益集团通过院外游说活动,使自己的利益得到国家政策的保护。跟中国利益有关的集团也通过院外活动对中美关系施加影响,并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新中国成立后中日青少年交流从无到有、由浅入深、由点及面全面铺开,经历了起步、兴盛和平稳发展3个大的阶段。中日青少年交流主要有交流范围和领域不断扩大,交流密切度与政治关联极大,交流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着眼长远,走向机制化以及矛盾与发展相辅相成5个显而易见的特点。两国青少年交流对两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有很大影响,最突出的表现为有利于拉近两国国民距离,增进国民感情;有利于减少两国民间误解,增强政治互信。展望未来两国青少年交流,两国应该采取着力建立中日青少年交流长效机制、进行正确的历史观教育、加大两国留学生交流等对策。 相似文献
17.
中日韩三国纺织服装品在东盟市场竞争力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市场占有率、贸易竞争指数、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和出口产品相似度指数等4个不同视角出发,全面考察了2000-2008年期间中日韩3国纺织服装品在东盟市场竞争力的大小.实证结果表明,近年来我国纺织服装品在东盟市场的竞争力不断上升,同日韩两国相比,我国纺织服装品的竞争优势非常明显.本文的研究可为我国纺织行业进一步开拓东盟市场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中国天人相关的灾异思想随儒学一同传入日本,在天武朝以后开始作为政治理念被采纳,对古代日本的政治、社会产生了很大影响。在律令体制下,灾异思想不仅对改善日本古代政治发挥了积极作用,而且也推进了日本古代灾害应对体系的确立,使古代日本人的自然观发生了重大改变。而灾异思想之所以在日本实现了不同于中国的独特发展,与日本天皇的特殊“神”性及氏姓制度的旧秩序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伴随东亚一体化的进展,东亚各国对于东亚一体化主导权的争夺非常激烈。近年来,在东亚地区的经济增长之下,东亚共同体构想开始提上日程。对于东亚共同体的建设,东亚各国都各有其构想及自我定位。本文分析了中国在东亚一体化中的自我定位及面,临的现实挑战,梳理了由史至今日本整合东亚的历史及其失败影响,分析了韩国在东亚一体化中的自我定位及现实局限。在缺乏强有力的推动力量下,东亚一体化的未来仍应该以东盟为核心,以"10+3"机制为推动力量,以开放性原则推进东亚共同体的建设。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