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道路的当代价值体现在中国的现代化为“后发型”国家的现代化进程提供可以借鉴的成功经验。“后发型”国家的现代化要正确处理本土化与现代化的关系。中国现代化道路正确把握“后发型”国家现代化建设的规律,积累了丰富的处理本土化与现代化关系的经验:积极吸收和消化人类社会发展的文明成果;立足于本国的基本国情走特色之路;在全球化视野下分享自己的成功经验。  相似文献   

2.
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构想,不在于指出中国的社会主义要另具特色而有别于科学社会主义原理指导下社会主义社会应具备的本质特征。作为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的总结。作为对我国所处社会主义初级发展阶段这一客观现实的正确估计,作为在这一阶段进行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方针,“构想”旨在寻求一条正确的、可行的道路。所谓“特色”,主要是指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的特色。即既符合科学社会主义原理中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特征,又适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发展阶段的特点。这个结论可以从三方面得出来。  相似文献   

3.
“十四五”时期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邓小平说: “我们搞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的现代化.”从历史来看,我们的现代化道路是符合国情的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  相似文献   

4.
政治现代化模式是各民族、国家在政治现代化过程中,通过体制转型来进一步适应特定历史和文化环境中的一部分(该国、该地区)现代人的生活的一种政治体制形式变迁的道路或途径。中国与西方国家在现代化模式方面从价值观、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及民主政治模式三方面都存在明显的不同,我们应该批判地吸收西方国家政治现代化过程中的“合理内核”,在立足本国国情的情况下去寻找真正属于我们的通往政治现代化的道路。  相似文献   

5.
现代化作为近代以来人类社会的文明变迁,是一个三维展开过程。“传统——现代性”、“西方——非西方”、“经济——社会”,构成现代化的三个基本维度。在空间维度上,非西方后发展国家或不发达国家的现代化是现时代全球现代化的主体内容。在历史维度上,当代世界的现代化不仅表现为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而且凸现出从第一次现代化向第二次现代化的过渡。中国是世界上正在进行现代化建设的最大的不发达国家,中国的现代化建设目前已进入一个非常关键的阶段,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适应形势变化,作出新的战略调整,努力构建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6.
不同的民族、国家的政治发展以及同一国家政治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都会面对不同的环境、条件、形势和任务,因而也会有不同的具体模式。就西方国家所处的现代化层次来讲,无论是价值观、国家与社会的关系,还是民主政治模式中都包含了不少“现代性”的因素,我们理应用理性的眼光去看待,进行批判地吸收,只有这样,才能立足本国国情去寻找真正属于我们的通往政治现代化的道路。  相似文献   

7.
习近平总书记在建党1 00周年大会上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重大论断。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道路,“新”在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实现公平正义与充满活力辩证统一的现代化;“新”在坚持“五位一体”协调发展,是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现代化;“新”在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可持续的现代化;“新”在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体现人类命运与共的现代化。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式现代化的宝贵经验和重要启示:必须始终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建设现代化国家拥有坚强的领导核心;必须始终坚持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不断创新建设现代化国家的理论与实践;必须始终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确保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人民属性;必须始终坚持独立自主与国际视野的辩证统一,在掌握命运与吸收借鉴中推进现代化建设事业;必须始终坚持围绕解决社会主要矛盾推进建设,永葆现代化建设道路的正确方向。  相似文献   

8.
现代化是人类文明发展实现飞跃的过程。《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作出全面梳理和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从“四个现代化”到老“三步走”,再到新“三步走”,从“五位一体”到“两步走”,再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成功走出了一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探索形成了独特模式、积累了宝贵经验、蕴含着深刻启示,这些宝贵经验和深刻启示对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必须永远珍视、长期坚持、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9.
马晓英 《新视野》2002,(2):72-74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是目前学界探讨的热点之一。从狭义上讲,现代化就是指工业化。从广义上说,则包含有工业化、城市化、世俗化、民主化等相互联系的质素。由于现代化首先发展于西方发达国家,因此在一定意义上又是“西方化”的代名词。然而西方社会今日的成就是由资本主义的发展所致,因此可以说资本主义的演进过程就是现代化逐步展开的过程,资本主义是“现代化”得以发生和存在的合理性依据。以现代化为标杆来反观中国传统文化,我们很容易在每一个方面都能找出与之相反的特征。她的以小农经济和手工生产为主的经济形态、以等级…  相似文献   

10.
以人为本是科学的世界观。“人是社会的本质本原”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以人为本在国家政治学说中坚持以民为本,在伦理道德领域坚持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即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要实现国家的现代化,必须培育合格的现代人。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是现代化的必要前提。当前建设创新型国家、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以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要以人为本,才可以顺利实现。  相似文献   

11.
当代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制度,目的是想不经受资本主义所经历的一切苦难而取得其全部文明成果,可是我们并没有因此而跨越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只是选择了一条不同于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选择”而非“跨越”,是建立当代社会主义的真正路径。因此,当代社会主义的“真正使命”乃是集中精力去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现代化。在当代社会主义国家里,资本主义所经历的整个“自然的发展阶段”都必须由社会主义来完成。  相似文献   

12.
<正>“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选择走什么样的道路,从来都是关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兴衰成败的核心问题。从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公报所指出的:“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到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坚定宣称,“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提供更多更好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既是我们党在百年奋斗历程中的宝贵经验和历史结论,也是我们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确定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任务,体现了我们党努力构建“四位一体”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坚定决心,反映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税收从来都是与国家、社会紧密联系的一个分配范畴和经济杠杆,在奠定国家经济基础、保障政权稳定运行、维护社会  相似文献   

14.
《经济论坛》1998年第9期刊登记者对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王梦奎的访谈。王梦奎指出,我们进行制度文明建设,不是要走“西化”或“欧化”的道路,而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发达国家的某些政治家和思想家,竭力想把他们那一套社会思想和政治制度强加给发展中国家。一些发展中国家的人也有一种想法,以为要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就必须“西化”,甚至“全盘西化”。在中国,这种议论有半个多世纪了,至今仍不绝如缕。科学技术和物质生产是中性的东西,不管是哪个国家的先进东西,我们都应该根据自己的  相似文献   

15.
西方式现代化理论坚持线性发展时间观,人为设立了传统—现代二元对立的发展阶段,并认为现代化是一个线性发展的过程,是广大发展中国家从传统走向现代的发展过程。纵观人类历史,成功的现代化路径主要有三种:以英美等先发国家为代表的“社会中心主义”模式;以德国和日本等后发国家为代表的“国家中心主义”模式;以中国为代表的“政党中心主义”模式。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就在于树立了正确的现代观,并探索了与自己历史社会情境相匹配的道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的新形态,给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一种新的发展选择,既具有丰厚的学理意义,也具有广泛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后发现代化国家能否在发展的一定阶段对国民精神动力做“合目的性”整合,并取得成功,是对执政党执政能力的重要考验。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不仅表明了我们党对国民精神动力整合的高度关注,而且指明了国民精神动力整合的“合  相似文献   

17.
在实践上,建设和谐社会对于我们面对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严峻挑战,解决现实中存在的各种矛盾和冲突具有重要意义。在理论上,和谐社会”的提出,是一个重大突破。在战略意义上,和谐社会”体现了国家发展的价值取向。和谐是社会发展的目标,体现了国家的“软实力”。下一个阶段,建设和谐社会的重点在于:正确处理效益与公平的关系经济增长、技术进步、收入分配以及社会现代化等固然是人类追求的目标,但它们最终只属于工具性范畴,人的发展和人类福利才是目的。发展必须以人为中心,发展的最高价值标准就是公平与公正。扩大就业应成为重中…  相似文献   

18.
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它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的.我们党对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始于毛泽东,成于邓小平,丰富发展于江泽民.邓小平理论是建国50年探索我国社会卞义建设道路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科学结晶.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探讨邓小平理论和新中国50年建设道路探索的关系,首先有必要简略地反思一下50年来我们探索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程.反思50年来我们党三代领导人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历程,大体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间的29年.这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领导我们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的基础上,建立社会本义的基本制度,对如何建设社会上义进行艰辛探索的时期,是中国社会主义前期.这期间,“我们建设  相似文献   

19.
国家能力建设的理论内涵与制度变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全面总结中国近30年改革开放以来的成就与经验,中国的国家建设探索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而又借鉴世界发达国家成功发展经验的道路,被称为“北京共识”或“北京模式”。《十一五规划纲要》为以制度能力建设为中心的国家建设提供了全面的指南和发展方向。政治体制建设、经济建设、和谐建设和先进文化建设全方位的国家建设必将为实现政治文明、经济发展、社会公正和先进文化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0.
理论广角     
关于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背景目前学术界的观点主要有:“关键阶段论”。认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人均GDP从1000美元向3000美元跨越的关键阶段。从国际经验看,这个阶段既是发展黄金期,又是矛盾凸显期。“社会转型论”。认为和谐社会是针对社会转型时期通常伴随的不稳定这一特定现状而言的。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明显加快,这一时期是社会问题多发期、社会结构最不稳定期,使社会运行不顺畅。“问题依据论”。认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主要是我国改革发展和经济社会领域都遇到了许多问题,有的还相当严重,比如城乡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