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温暖三江     
说到三江,印象里便有了风雨桥的样子。人说有侗寨就有风雨桥。此话不假。侗族人靠水而居,桥虽建在不同的河上,却都有一个相同的名字——风雨桥——因能避风雨而得名。三江侗寨,大大小小的风雨桥共一百零八座。林溪河水蜿蜒而来,蜿蜒而去。横跨河上的程阳风雨桥雄伟壮观,气贯如虹。有石碑立于桥头。诗曰:“艳说林溪风雨桥,桥长廿丈四寻高。重瓴联阁怡神巧,列砥横流入望遥。竹木一身坚胜铁,茶林万载茁新苗。何时得上三江道,学把犁锄事体劳。”光阴一摇一晃,诗人郭沫若书写的都已是40年前的旧事了。程阳桥又叫永济桥、盘龙桥,建于1916年,长64.4…  相似文献   

2.
到过侗乡的中外游客,皆被精美绝伦的风雨桥与庄严雄奇的鼓楼所折服。三江侗乡现有风雨桥120多座、鼓楼180多座,被誉为“桥楼之乡”。鼓楼是侗族村寨的主要标志,是侗族的族徽,是民族的灵魂。  相似文献   

3.
<正>杨似玉认字不多,算术不精;不会画设计图,也看不懂图纸。但他能用一根根木头拼接、建起一座座风雨桥和鼓楼,在一件件建筑杰作上留下思想与印迹。在百里侗乡,"有寨必有鼓楼,逢水必建风雨桥。"三江以风雨桥和鼓楼闻名。1924年建成的程阳风雨桥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整座桥穿梁接拱、立柱连枋,不用一颗铁钉,大小条木斜穿直套,皆以榫衔接,被列为世界四大名桥之一。杨似玉的扬名与程阳风雨桥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4.
《今日广西》2010,(5):18-18
广西最著名的风雨桥是三江程阳风雨桥,位于三江侗族自治县林溪乡。始建于1920年,现桥为1985年按原貌重修的,是侗族风雨桥的杰出代表和侗族建筑的集大成者。桥长77.76米,桥道宽3.75米,高11.52米;石墩木面翅式桥型,桥梁采用简支托架法,吊脚悬柱;整座桥不用一根铁钉,大小条木穿斗式组合衔接,直套斜穿成一个坚固的整体。  相似文献   

5.
正三江位于广西北部,湘、黔、桂在此牵手,榕江、浔江、苗江在此交汇,楚越文化在此交替,宋、明、清建筑在此隐居??三江是广西唯一的侗族自治县,勤劳朴实的侗族人民世代以林为主,层层叠叠的梯田和漫山遍野的茶园是最常见的侗族景致。"百节之乡"、"茶叶之乡"、"楼桥之乡"是三江出场时必须带的名片。60余座古戏台、120余座风雨桥、200  相似文献   

6.
王缉媛 《当代广西》2013,(15):54-55
"桂林山水甲天下,侗族风情看三江"——以鼓楼、风雨桥、侗族民居等木结构建筑艺术闻名世界的三江侗族自治县,拥有全国最完好、数量最多、分布最集中的侗族建筑群。在侗族人民聚居地,寨寨鼓楼叠立,四周干栏式吊脚楼鳞次栉比,构成侗寨的特有风光,与风雨桥等人文建筑群构成了侗族风情园,更是侗族人民的标志。  相似文献   

7.
鼓楼之夜     
莫景春 《当代广西》2011,(16):55-55
三江,一个美丽神奇的地方,早在记忆里盘旋着。终于在一个阳光暖暖的冬日,我和文友们相约来到了鼓楼下。在每一条潺潺而流、叮咚唱歌的小溪上,隐隐约约地看到一座座安详的风雨桥,昏暗的桥上似乎晃动着寂寂的人影,路旁静静地卧着侗家特有的木楼。那一年往湘西,  相似文献   

8.
三江侗族自治县拥有“山、水、桥、楼、寨、亭”等多元旅游资源组合的村寨,自然山水秀丽,人文景观精美。三江还是世界风雨桥之乡、世界举重冠军之乡,中国茶油之乡、中国景观村落,广西茶叶之乡、广西优秀旅游县……古代、近代景点兼备,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情和广阔的旅游开发资源。  相似文献   

9.
在湘、黔、桂三省(区)毗连的侗族聚居地区,到处都可以见到横跨于河溪之上的木结构楼阁式桥梁,这就是中外闻名的侗乡风雨桥。 风雨桥有几种名称。桥上亭廊相连,瓦檐重叠,可供行人避风雨,故有人称之为“风雨桥”;桥面置栏干坐凳,可供人歇息乘凉,故有人又称之为“凉桥”;桥身油漆彩绘,雕梁画栋,亭阁隽雅,故有人又称之为“花桥”。  相似文献   

10.
各自治州、市人民政府,各地区行署,各县(自治县、市、市辖区、特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2004年7月20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地坪风雨桥”被一场突如其来的山洪冲毁, 黎平县委、县人民政府带领有关部门与地坪乡广大干部群众一道,团结奋战,冒着生命危险在洪水中抢救和收回了地坪风雨桥73%以上的原构件,为该桥恢复重建打下良好基础,为  相似文献   

11.
2月16日,首届“地坪风雨桥”文化艺术节在贵州黎平县地坪侗寨隆重举行。当天,哆耶、吹芦笙、河歌对唱、唱侗族大歌、千人圆舞曲等一系列的民风民俗活动,让上万名游客沉浸在节日的喜悦中。据介绍,地坪风雨桥横跨南江河,始建于清光绪八年(公元1882年)。桥中有楼,楼中设廊,廊内有画,  相似文献   

12.
风雨桥是侗族最为著名和具有民族特色的建筑之一 ,一般由桥墩、桥堍、悬臂梁、桥道梁、桥廊、桥楼等几个部分构成。大风雨桥的桥墩和桥堍均用石料砌成 ,然后铺作 3~ 5层悬臂梁及横木 ,再铺作 2~ 3层桥道梁 ,最后建构桥廓和桥楼。桥道梁的两端架放在桥堍或桥墩上铺作悬臂梁排组的正中 ,桥楼正好建于其上 ,既稳定了重心 ,又与桥廓联结一体。这种桥、廓、楼三位一体的构建方式 ,在我国古建筑学上也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风雨桥既是建筑在人们必经要道、村头寨尾、连接溪河两岸的交通设施 ,装点村寨风光的建筑物 ,又是人们遮风避雨、纳凉休憩的…  相似文献   

13.
<正>"歇脚民族风雨桥,漫步文化长廊,看山看水,听歌听潮,赏文赏画,怡心怡神,在这里穿行,恍若置身‘文化天堂’,让人直生‘宁做资源人,不愿做神仙’之感。"1月17日,几名深圳游客在资源游览文化长廊时由衷感叹。近年来,资源县大力推进河灯文化长廊、民族风雨桥等廊桥文化项目建设,着力打造精品廊桥文化。廊桥惠民:打造服务群众大通道"县政府搬到河对岸后,我们办事要绕道新资中桥或老合浦桥,来回要耗费  相似文献   

14.
正侗族村寨选址很讲究,必定是在依山傍水的向阳山坡上。寨子依山而建,山上要种植高大的榕树、杉树,将小小的村落掩映在团团绿树之中,平添了几分宁静。一个典型的侗族村寨,鼓楼、萨堂(祖母祠)、戏台、民居、禾晾、禾仓、寨门、凉亭、风雨桥、鼓楼前的歌坪是必不可少的,这十大件实际上已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侗族村寨聚落于社区中的一个建筑群,其中最重要的当然是鼓楼、民居、萨堂、风雨桥了。  相似文献   

15.
风雨查尼皮     
风雨查尼皮王必昆一我想云南人若不知道查尼皮,就如同中国人未曾听说井冈山一样说不过去。这个比喻或许不恰当,但中共前敌委员会是在八七会议决定发动秋收起义,且起义军受挫后才离开城市开始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而中共云南省特委也是在贯彻八七会议精神后,才决定把...  相似文献   

16.
正"一马走三关"宋则行先生是个异于寻常的人。一般来说,教授或名家通常会在自己的某个专业领域负有盛名,然而,宋先生的学问却横跨了外国经济思想史(包括西方经济学)、马克思经济理论和外国经济史三个专业领域,而且在这些研究领域中都卓有成就。为什么会是这样?好久以来,我也分辨不清楚。直到最近重读宋先生夫人(我称她肖姨)晚年写的一本未出版的自传《风雨人生》,才找到厘清这个问题的重要线索。《风雨人生》主要  相似文献   

17.
优秀的传统建筑艺术—从江鼓楼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江县位于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南部,与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融水苗族自治县和环江县接壤。共有二十四万多人,主要民族有侗、苗、汉、壮、瑶、水等。其中侗族占总人口数的百分之三十五左右。沿都柳江北岸依山傍水建寨。其住宅多是二、三层吊脚木楼,顶盖鳞鳞青瓦。 侗寨的鼓楼和风雨桥是我国优秀的传统建筑艺术之一。高耸入云的鼓楼,飞阁重叠,层层而上,斗拱结构,钻尖顶式,远看好似一株金银巨杉屹立寨中。长廊阁宇式的风雨桥,横  相似文献   

18.
晓竹 《人民政坛》2010,(5):39-39
<正>《人民政坛》编辑部:我已连续两届任市人大代表。今年3月市里召开人代会期间,有一家报纸记者专门采访过我,让我介绍了当代表后这些年来通过多方努力,把村里一座年久失修的桥给修好了的经过,说好了要见报却迟迟没有见到。后来才知道稿  相似文献   

19.
"一切美好只是昨日沉醉,淡淡苦涩才是今天滋味;想想明天又是日晒风吹,再苦再累无惧无畏……风雨彩虹,铿锵玫瑰,再多忧伤再多痛苦自己去背;风雨彩虹,铿锵玫瑰,纵横四海笑傲天涯永不后退!"这是田震演唱的《铿锵玫瑰》。当我看完《中国保安》杂志2009年第十二期里《振远保安三姐妹》一文后,觉着用"铿锵玫瑰"来形容这三姐妹一点儿也不为过。《振远保安三姐妹》一文讲述了北  相似文献   

20.
璧洲的风景     
记不起有多少次来到这里,记不清有多少次这样默默地欣赏她、端详她、凝视她,穿过时光的隧道解读她,倾听她的声音……这就是历经几百年风雨侵蚀而傲然挺立的永隆桥,位于连城县莒溪镇璧洲村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