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零污染村庄”是生态振兴视域下实现农村环境善治的重要途径,而技术治理为“零污染村庄”建设提供了新思路。“零污染村庄”的技术治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它通过自然技术与社会技术的相互协作与共同应用来达到生态振兴目标。“零污染村庄”的自然技术治理逻辑体现为以清洁生产技术为起点、以污染预防技术为承接、以资源循环技术来发展、以垃圾处理技术为末端,进而提升“零污染村庄”的治理效益。“零污染村庄”的社会技术治理逻辑则以组织技术、制度技术、教育技术、法律技术为主要内容,形成一个“主体—规则—知识—服务”的治理体系,进而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为进一步发挥生态振兴视域下“零污染村庄”的环境治理优势,未来需要构建以治理理念、治理场域、治理结构、治理机制、治理技术为核心的技术治理创新路径,从而实现农村环境的善治目标。  相似文献   

2.
集体经济资源状况与村庄治理运行有着密切关系。A村在其集体经济发展后,村庄治理呈现出权力结构一体化、决策机制民主化、村治运作制度化等变化,形成了突出程序合法性权威、村民公共参与程度高、能人治理与制度化初步结合等特点。村庄治理活动主要围绕村集体经济资源的分配而展开,属于典型的分配型村庄。在分配型村庄中,村庄治理的后续发展态势、村庄治理过程中民主监督的缺失等问题,值得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3.
围绕四川省委新时代治蜀兴川"天府六问"和成都市委"新时代三问",崇州在贯彻"西控"发展策略中,探索出了一条以道明"竹艺村"川西林盘治理为代表的推动乡村振兴的路子。文章通过分析竹艺村"百村百态"建设理念、"建筑点亮乡村"的建设特点、"诗与远方"的人文情怀以及"党建引领社区发展"的治理模式,总结了竹艺村川西林盘治理的实践经验;同时,围绕坚持以人为本、完善组织体系、固化实践成果、强化人才引领以及共享发展成果等方面,阐述了竹艺村川西林盘治理带来的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4.
乡村社会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场域,乡村治理成效直接影响到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模式基于其“整体性”的显著优势而呈现出“乘数效应”,“三治融合”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是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发展方向。近年来,多地乡村治理“三治融合”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还存在一些亟待完善的地方,必须坚持党建引领,掌好乡村建设之舵;完善村民自治,筑牢乡村治理之基;加强法治保障,夯实乡村治理之本;发挥德治教化,淬炼乡村治理之魂;促进三治融合,凝聚乡村治理之力。  相似文献   

5.
乡村振兴是党在新时代提出的重要战略,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自治、法治、德治"三者在推动乡村治理格局走向优化的过程中是"一体两翼"的关系——以村民自治为主体,依法治村与以德治村是村民自治的辅助治理手段和工具。在"三治合一"的治理体系下,应当通过积极探索村民自治的有效实现形式、加强乡村法治建设、以德治建设助力乡村法治建设等方式实现乡村振兴的治理目标。  相似文献   

6.
《求实》2021,(2)
学界关注到产权对农村治理的影响,但对于村组间纵向产权结构下的农村治理有待探讨。集体产权归村民小组所有是华南农村的普遍情况,调查发现这种“组有产权”村庄存在“软弱涣散”的治理难题。综合既有研究,提出“塑造—对称”理论,即在农村治理场域中,以责任为中介维续产权要素与治理要素的对称性。以“塑造—对称”理论为解释框架,将“组有产权”村庄的治理难题归因为:村组间产权单位与治理单位错位、行政村层面的“权责”不对称以及村民小组层面的“权责”不对称。对此,要以责任为抓手,强化“产权—责任—治理”间的勾连,通过深化党组织建设、设立责任机制、下移治理单位和健全监督体系等措施来解决难题。  相似文献   

7.
汪鸿波  蒋国河 《求实》2023,(1):96-108+112
理解村庄的权力结构及其变迁是优化村庄治理体系的重要切入点。移民搬迁村庄的实践表明,村庄权力结构再生产通常会经历权力获得、权力挑战、权力继替、权力巩固后的权力结构再生产等不同阶段。本质上,村庄权力结构再生产的核心因素在于村庄治理趋势下国家力量的策略性干预、乡村阶层分化促使村庄精英共谋合作以及扁平化的村庄社会所激发的村民公共性诉求。移民搬迁村庄在实施村庄治理过程中,发挥村庄权力结构再生产的建设性功能,需要厘清权力主体之间的责权关系、切实落实村庄民主协商及议事制度、构建完善的村庄社会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8.
9.
石伟  董国礼 《求实》2024,(2):82-95+112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能人治村的制度空间和实践内涵发生了较大变化。在乡村振兴的政策语境和现实诉求中,能人治村是在地方政府发展理念的导向下,用发展秩序代替乡村社会中的生活秩序,追求村庄发展的治理模式。受地方政府发展村庄诉求与村庄社会秩序维持双重治理任务的影响,能人群体根据自身的价值追求所开展的治村行为呈现出差异化形态,形成造点式创新、达标式创新、选点式创建和回馈式维持等4种村治类型。地方政府强烈的村庄发展诉求会引导能人回流并主导村庄治理。基层治理的规范化、相对成熟稳定的治理制度能够制约能人群体的谋利行为,有助于确保能人群体的公共性和维持村庄治理秩序。但由于能人群体与村庄的脱嵌性,其在治理中通常会采用摆平的策略。能人治村建构起镇村两级互动的乡村发展联盟,构成乡村发展型治理的新模式,并重塑乡村关系,由此反映出以行政力量主导乡村现代化带来的发展错位。  相似文献   

10.
金东日  鲍伟慧 《求实》2023,(2):55-68+111
政策属性对政策扩散速度和扩散规模具有显著影响。作为发展型社会政策,易地扶贫搬迁从试点到推广都是在中央政府主导下完成的。通过观察2001—2020年间易地扶贫搬迁政策扩散过程,可以探寻该类型政策的演进机理与扩散逻辑。与传统以S型曲线为代表的“渐进主义”演进机理不同,易地扶贫搬迁政策扩散呈现“断点式”非渐进增长形态。从政策目标、指导原则、执行机制三个维度审视中央政府干预程度的变化可以发现,面对中央更高的政治势能,地方政府会衍生出政治、治理、社会三重行动逻辑。对比不同阶段中央与地方政府政策发布时间节点可以看出,“政治逻辑”在其中居于统领地位。  相似文献   

11.
乡村振兴战略是国家的重要战略,是马克思主义公共性思想在新时代创新发展的具体实践。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是要将政府资源、社会资源、市场资源等外源性资源与生态自然资源、社会文化资源、人文心理资源等内源性资源聚合转换,产生类似于化学聚合反应的效应,生成乡村发展的新动能,使国家整体规划与地方自主探索、乡村主体建设者与参与建设者、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之间协同整合,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构建乡村发展的长效机制,最终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相似文献   

12.
13.
嵌入式治理是我国乡村文化治理的重要面向。通过对Y县“十星级文明户”创建的案例研究发现,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乡村文化治理经历了从农民集体意识的嵌入、社会主义新型农民的培育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面向转型。在乡村文化治理体系的运作过程中,基层政府通过组织、制度及话语等文化治理机制的嵌入,构建了乡村文化建设的常态化路径。但在这种嵌入式治理的路径之下,由于压力型体制下选择性地政策执行、运动治理背景下治理规则的紊乱及“送文化”与“种文化”的断裂,导致了乡村文化治理的结构性脱耦。在当前乡村文化振兴的时代背景下,需要破除政府主导下单向度嵌入的治理路径,探索“耦合式治理”的乡村文化治理机制,推进乡村文化治理体系及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14.
嵌入式治理是我国乡村文化治理的重要面向。通过对Y县“十星级文明户”创建的案例研究发现,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乡村文化治理经历了从农民集体意识的嵌入、社会主义新型农民的培育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面向转型。在乡村文化治理体系的运作过程中,基层政府通过组织、制度及话语等文化治理机制的嵌入,构建了乡村文化建设的常态化路径。但在这种嵌入式治理的路径之下,由于压力型体制下选择性地政策执行、运动治理背景下治理规则的紊乱及“送文化”与“种文化”的断裂,导致了乡村文化治理的结构性脱耦。在当前乡村文化振兴的时代背景下,需要破除政府主导下单向度嵌入的治理路径,探索“耦合式治理”的乡村文化治理机制,推进乡村文化治理体系及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15.
《求实》2022,(3)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资源匮乏地区能人治村广泛出现。国家政策的历史变迁与资源要素的地域分布构成了能人治村的时空背景。政策实施与能人治村相互推动形成互构机制。乡村振兴政策实施对能人治村的形塑过程体现为,能人通过自身的资源禀赋撬动行政权力,使获得政策资源的村庄加快发展;能人治村对政策实施的反推机制表现在,能人通过有效治理打造亮点示范村,带动政策广泛实施。政策实施主导下的能人治村带来了两方面影响,一方面表现为政策主导下能人治村对乡村振兴的积极推进;另一方面表现为能人过度追求治理成效侵害村民权益,治理行政化损害基层民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应加强对能人治村的规范和引导,确保其在乡村振兴政策实施中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6.
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主要内容之一,乡村治理体系现代化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现代化。在乡村治理语境中,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主要通过党建引领推动乡村治理体系现代化转型。基于对烟台市党建示范区的案例分析发现,乡镇党委通过构建区域性党建的治理结构、发展政经合一的新型集体经济组织和建立党群联结的社会治理网络三个方面的党组织建设创新,从治理理念的转型、治理主体的转变和治理结构的构建三个方面推动乡村治理体系现代化转型。党建引领乡村治理体系现代化转型的路径在于,将党组织建设作为基层党政体制与村民自治中的一种治理机制,利用党组织建设的灵活性和党员身份的复合性,通过党组织建设创新,推动治理理念、治理结构和治理主体的现代化转型。党建引领乡村治理体系现代化有其特殊的组织优势,能够实现乡镇政府和村庄社会的联结,成为后税费时期“悬浮型”政权落地和推动中国式基层治理现代化的路径之一。  相似文献   

17.
许晓 《求实》2024,(1):84-95+112
乡村治理是一种旨在增进农民福祉、满足村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治理活动,不仅可以由国家通过资源供给与制度安排来驱动,也天然地发生在相对独立的乡村世界中,具有鲜明的日常生活面向。通过考察农民日常生活与乡村治理的理论关联,并分析台盘村围绕篮球运动所构造出的治理模式及取得的治理成效,发现以推动农民构建生活共同体的思路来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在乡村振兴背景下能够开辟出一条让村庄通往治理有效的路径。这既要树立正视农民日常生活的理念,又要以强化村级党组织的生活治理能力为支点,引导日常生活中的农民积极参与治理实践。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九大作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乡村振兴不能仅限于产业、行业和地域性发展的技术层面,还应体现在深化乡村的基层治理上。为此,一定要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将和谐稳定创建在基层,实现政府治理同社会调节,村民自治良性互动,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  相似文献   

19.
陈桂生  吴合庆 《求实》2022,(4):96-108+112
技术赋能与制度赋权不断增进当前乡村社区技术治理与制度治理的融合。从刚性治理到柔性治理、从乡情涣散到情感回归、从负面情绪到情感重塑、从治理乏力到“治理有效”的演进维度,乡村社区情感治理在范式、内容、工具、效果等治理新转向,持续凸显乡村社区治理的转型价值。在运行逻辑上,情感治理与技术治理、制度治理功能互补,协同提升乡村社区治理效能。从治理理念、行为方式与组织结构的层面,解构了乡村社区情感治理的运行机理及其行动逻辑。对于价值脱嵌、结构离散与集体行动困境等乡村社区情感治理问题,可以分别用乡情价值回归、党建引领乡村情感治理行动网络、乡村情感柔性治理机制重塑等政策工具予以回应。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