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沈亚丹 《金陵法律评论》2006,2(1):126-130,137
诗歌语言是一种音乐化语言,但诗歌不能等同于韵语。诗歌的音乐形式既是其外部声音特征,也是其内在规定,节奏、韵律仅是其本质的外在显现。音乐和诗歌都是时间艺术,其共同逻辑起点是人对于世界的时间化感知。时间是内省形式,因而不可言说,但可通过时间对象——意象得以揭示。只有当诗歌语言被用于呈现生命时间本身,诗歌才达到旋律的境界,声韵一变而为神韵。动态意象成就了诗歌的内在节奏,它使得体验者当下的时间音乐化了。律化时间片断的延续构成了生命过程本身,由此抵达诗歌的内在旋律。动态意象所形成的内在节奏与声音节奏统一,内在旋律也与声调之曲折相呼应。如此,诗、音乐、思共在。  相似文献   

2.
一说起意象 ,人们多半会想到中国古典诗歌和 2 0世纪初在美国兴起的由庞德等人倡导的意象派诗歌运动。的确 ,中国古典诗歌一向以鲜明生动的意象描绘而著称于世 ,自《诗经》起 ,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 ,莫不注重意象 ,或清新自然 ,或瑰奇炫丽 ,或空灵澄明 ;其种类也不拘一格 ,有高山大川、草木虫鱼等大自然意象 ,有棋琴书画、访旧吊古等人文意象 ,也有赏花弄月、饮酒赋诗等行为意象。意象派诗歌运动则是庞德等人在 2 0世纪初为改变当时诗坛存在的冗长、哀艳 ,甚至滥情的风雅派和感伤主义而倡导起来的。这一诗歌运动接受了法国的象征主…  相似文献   

3.
梅花意象及其象征意义的发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梅花之以花作为审美对象是魏晋以来的事。南朝诗人或感言闺怨,或力构形似。入唐后梅花成了文人自主抒情的意象。中唐以来咏梅之作渐繁,睹物感伤逐步发展到审美赞赏,梅花的人格象征意义于是发生  相似文献   

4.
唐诗是中国古典诗歌艺术的巅峰,语言艺术是唐诗取得非凡成就的重要因素。唐诗在语言艺术方面主要有三个方面的突出贡献,即形式的成熟、词法句法的创新以及意象的塑造等。总结唐诗的语言艺术特点,反思新诗发展中的问题,可以得到三个基本的启示,即形式问题依然是诗歌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汉诗必须充分发掘和尊重汉语的诗性,意象是诗歌语言艺术组织的中心。  相似文献   

5.
桃花是中国古代文学中重要的植物意象和题材.由于桃在唐代分布和社会利用的普遍而引起了文人的广泛关注和喜爱.唐代文学中桃花题材和运用桃花意象的作品较前代大幅增加,反映了桃花意象在唐代文学中的重要地位.有关题材进一步开拓,美感特性深入挖掘,情感和思想寓意充分展开,表达技巧明显提高,显示了桃花意象丰富的审美和文化意蕴.唐代文学在桃花意象的审美认识和艺术表现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相似文献   

6.
纪录片创作者应当奔波于取材的空间中,活跃于事件的现场中,完成经历—感知—感悟三个层次的审美历程,从而获得深层的审美感受。在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审美意象体系之后,遵循纪录片特有的美学规范—“真”与“美”的统一、“再现”与“表现”的结合,完成艺术传达的过程。只有这样,纪录片的创作者才能在艺术传达中体现自己的审美感受,达到创作主体和欣赏主体审美体验的合一。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典诗歌由于其掌握世界方式的独特性,常借"悟"来描述读诗或作诗的方法和过程。"悟"经历了一个由哲学范畴向美学范畴再向文艺心理学范畴的深刻转变,成为了诗歌审美领域的核心范畴。然而"悟"在诗歌鉴赏和创作中发生的机制,顿悟与非顿悟式加工方式是否存在着质的区别等问题仍尚不明确。对诗歌顿悟的传统心理学思想和基于实证研究的认知过程进行分析,证明了顿悟过程在诗歌鉴赏活动中的特异性,认为诗歌顿悟是直觉式把握诗歌深层意蕴的加工过程,并伴随着强烈的审美体验。  相似文献   

8.
处中唐之世,受崇尚主观的佛、道二教影响,受追求瘦硬的审美风尚濡染,受皎然主变诗学观的启发,孟郊诗表现出崇主观、尚瘦硬、求理致的新变取向。其"崇主观",主要表现在诗歌意象的创造,从"文章得其微,物象由我裁"的认识出发,孟郊构拟了山水组诗以及与韩愈联句中的奇崛意象,奠定了"韩孟诗派"的险怪基调。其"尚瘦硬",主要表现在锤炼狠重有力的字眼,选用质地坚硬的物象和采用奇险斩截的形式。其"求理致",主要表现为借象明理、以情驭理和语参道佛。孟郊诗的新变取向,已开宋诗之先声。  相似文献   

9.
高职院校学生所学的诗歌篇目多为优秀之作,但对这些作品的学习,如果仅仅停留在扫除文字障碍,疏通文意,归纳题旨、罗列特色上,忽略了蕴藏于诗歌作品中深层次人文精神的发掘,忽视了学生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的培养,那么诗歌教学的特色就无法体现。  相似文献   

10.
梅花与其他花木的类聚、比较 ,是梅花审美认识和描写的一个重要角度。梅柳组合、桃杏衬梅、松竹梅“三友”齐美 ,三种不同的类比映衬组合 ,揭示出梅花美的不同层面 ,体现了梅花审美认识的不断发展 ,构成了梅花意象历史提升的三级阶梯。  相似文献   

11.
晚唐诗歌研究在新时期最大的突破,就是把“唐末”作为独立的时段从晚唐文学的大框架中独立出来。从具体的研究对象看,晚唐诗歌研究涉及到作家的生平考订与作品的编年、社会文化历史背景、诗歌类型、作家群体以及“转型”、“过渡”的特性等不同层次的问题。而在研究观念逐渐调整的新时期,如何直面晚唐文人的生存方式、心态以及观念,如何确定晚唐时段在历史流程中的定位与意义,也许是晚唐诗歌研究中具有潜力的两个命题  相似文献   

12.
唐寅的诗歌最早以选本面目问世,编选者袁裹以复古眼光绳尺唐寅,歪曲了他的诗风.随着与复古派异趣的袁宏道及虞山文人何大成、钱谦益等对唐寅诗歌的赞赏和蒐辑,它才能以比较完整的面目呈现.唐寅集的不断完善以及由此带来的评价变化,显示了审美趣味的嬗变与文学作品的传播、接受有着直接的关联.编选者介于作家和读者之间的特殊位置,使得文学传播的过程显得比较复杂.揭示这一过程,有利于我们更深入地了解唐寅诗歌的审美特质及文学传播过程的生动性.  相似文献   

13.
张菁 《金陵法律评论》2005,(6):108-112,118
兔丝、女萝是古代诗歌中常见的植物,很早就成为文人咏颂的对象.汉晋时期,随着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它们日益成为人们自主抒情的意象,并与妇女生活密切相连.隋唐时期相关作品大量出现,诗歌中的"兔丝"和"女萝"柔弱、依附、哀愁,显现出男尊女卑社会中女性身份的基本特征,蕴含着极其丰富的性别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典诗歌在唐宋之际有一个深刻的转折。由此分别出了唐音、宋调两种不同的诗歌审美类型。整个变化过程一直延续到苏轼、黄庭坚,其影响则笼罩整个封建社会,而其发轫却应追溯到盛唐。杜甫和李白作为盛唐诗坛的双子星座,标志了中国古典诗歌的最高成就,同时也可双峰对峙的格局构成了中国古典诗歌古往今来的分水岭。如果说李白以无可企及的天才沿着  相似文献   

15.
南宋李壁笺注的<王荆文公诗注>是宋代重要的一部诗歌笺注本.李壁在<文选>式的传统笺释方法基础上,发展了前代的注释之学,主要有三方面的贡献:以史证诗,借注王诗以显史;探求诗歌旨意;从文学角度来评论诗歌的艺术特征和审美价值.这对后代诗歌笺释之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谢灵运不少描写山水的诗歌,向被称作山水诗;因为在他的这些诗歌中,山水成为了审美的主要对象.然而,除了山水之外,谢灵运对自己身体的描述,也是其诗审美的重要对象.尤其他喜欢在山水之间流连,其诗除了写山水景色之外,也涉及作者行旅与游览的姿态和动作.甚至在有些诗作中,谢灵运对自己寓目身观的行姿描写,比对山水自然的描写,更有过之而无不及.  相似文献   

17.
汉魏六朝诗坛的显著特征是新变,这也是它在中国诗歌史上重要意义所在.具体表现为,诗歌作品记名的普遍化、诗歌地位下移并保持平凡身份、注重形式创造、实现从歌诗到诗歌的转变.该时期诗风更迭频繁而较多个人色彩,"教化"意识相对薄弱而审美追求异常活跃,皆是以上新变诸气象的反映.以前正统诗论视六朝诗歌为代降的过程,并以梁陈两朝为诗歌史上最低谷时期,这种见解至今仍有一定的影响.因此,认识汉魏六朝的新变特征和意义,有助于完善诗歌史的发展观念.  相似文献   

18.
新世纪乡土小说与诗歌创作在喧嚣时代下呈现为多元并置的格局,它既关乎着世俗文化的大众接受维度,又与多重审美旨趣的建构密不可分。其中,乡土小说与诗歌的互渗是新世纪文学创作的重要特征,作家行走在表意与抒情的字里行间,并在纷繁表象的背后寻求自我内心沉潜的乡愁。小说与诗歌内在的关联性是文学精神架构自觉与自在的状态,诗性的乡土具有现实主义气质的人文关怀,又具有浪漫主义审美旨归的诗性怀乡,从而,知识分子在历史的内省中去自觉探寻现实建构的开放性与合理性。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分别从世界观与创作方法的内涵、世界观对文学创作的影响和制约和创作方法的相对独立性三个方面论述了世界观与创作方法的辩证统一关系。文艺理论中的世界观是创作方法的思想基础,决定了创作方法的选择和运用。在作家构建审美意象从事文学创作中,创作方法有其相对独立性和历史继承性。  相似文献   

20.
作为拟古主义者的明代前后七子,也有自赎与蜕变.其变异性的文论之一,是富有思辨智慧的审美解悟说。首先,他们顺向于“禅悟”,以“自悟自解”、“师心独造”的方式跨入审美直觉的新天地;接着,将他们与“禅悟”顺向和逆向的思维有机地融为一体,既重视以瞬间的“顿悟”捕捉天机,更重视在连续性的构思中组合意象,创造完整的意境;最后,以“经事以养道”开拓生活之源,以“博综群籍,冥悟玄理”扩充学识之流,将“妙悟”说从审美直觉的层面提升到追求感性与理性统一的审美解悟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