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礼治”是自西汉武帝之后中国历代封建统治者的基本治国方式,其主要特征是强调“德主刑辅”、“明德慎罚”和“礼法并用”。在一定程度上,“礼治”表现出尊重人的主体性及人的生命的人文主义特征和某种近代刑法原则的意味。从某种意义上说,古代开明君主时期的“礼治”,实际上就是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的“法治”。“法治”在中国历史上不仅起到了缓和社会矛盾、减轻民众痛苦、促进社会和谐进步的积极作用,而且因自身治国理政和刑制的独特优势在人类法制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2.
弄清“同时胜利”与“一国胜利”之间历史的、动态的联系与区别,是我们解读社会主义发展史应注意掌握的一把钥匙。掌握这把钥匙,不仅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社会主义发展变化的原因,而且有助于我们更加自觉地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坚定“两个必然”的信念,顺利地进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  相似文献   

3.
“以德治国”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三代领导集体在我国社会经济步入新的发展时期所提出的重要治国方略。如何领会这一治国方略的精神,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兴旺与繁荣。现代意义上的“以德治国”与中国古代的“德治观”不同。现代意义上的“以德治国”是在继承、超越和发展传统“德治观”的基础上提出的,它以重视和强调法制的作用和法制建设为前提,以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共产主义为根本原则,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因此,要全面深刻地领会、理解“以德治国”的精神并使之在实践中得到贯彻。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两种治国方式紧密结合起来使之共同发挥作用,形成有中国特色的治国方略。  相似文献   

4.
论"一肩挑"模式--兼论解决村"两委"关系的基本思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一肩挑”产生的背景和具体模式着手 ,对“一肩挑”与“村民自治”的关系、“一肩挑”在解决村“两委”矛盾中的作用进行了分析 ,并提出了解决村支部与村委会冲突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5.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使党成为“两个先锋队”的思想理论基础, “两个先锋队”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物质力量基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阶级关系的新变化为党成为“两个先锋队”创造了必要的和可能的条件。  相似文献   

6.
苏浩 《外交评论》2003,(4):15-22
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中国外交形成了一系列工作新思路:外交工作应保障“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顺应“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并体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基于此,中国外交采取了许多重要的措施,为国家经济建设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和稳定的周边环境,通过吸取中国和世界文明发展的精华丰富中国外交内涵,并将中国外交与中国人民的利益紧密结合,从而开创了中国外交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7.
《辞海》中“德”是指道德和品行。而“得”,是指取得、获得,与失相对。古语说:“德者,得也”。“德”和“得”相通,“德”和“得”合一,是中国伦理精神结构的起点;有德才有得,是中国道德精神的精髓。孔子说:“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其中深藏人生哲理。  相似文献   

8.
自决权不是"台独"的国际法根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少数闹“台独”的人试图以国际法上的自决权作为把台湾从中国分离出去的国际法依据 ,对此我们有必要弄清“台独”的性质和自决权的适用范围。“台独”的性质既不是“解放”,也不是“分立”,而是“分离”。自决权的适用范围或内涵仅限于殖民地人民和其他被压迫民族争取解放和独立的权利 ,并不包含一个国家的一部分人将这个国家的一部分领土从这个国家分离出去的权利 ,不适用于“分离”。因此 ,“台独”企图以国际法上的自决权作为根据 ,“无论是从“现行法”、“应有法”的角度 ,还是国际法实践上都没有依据。  相似文献   

9.
"实事求是难"的文化根源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阮青 《理论前沿》2006,(22):22-23
“两个凡是”作为一种精神枷锁对人的束缚,是造成“实事求是难”的重要原因之一。如何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探索“两个凡是”形成的思想轨迹,分析其发生作用的机制,从文化根源的角度来解决“实事求是难”的问题,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文化课题。  相似文献   

10.
"文如其人"与"潘岳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创作是最不具有遮掩性的“欲盖弥彰”的“人格控制”活动,是最自由、最全面地表现创作主体的本质,最充分、最完满地展示其主体性的精神创作活动。文学创作的主体性首先表现为创作主体的主导性,呈现出“文如其人”的基本情状;同时也体现为创作主体的精神超越性,导致了“潘岳现象”的发生。创作主体的现实人格与其在作品中体现出的艺术人格有基本的一致性,也有某种程度的区别与距离。“潘岳现象”不是对“文如其人”的否定,而是文学创作的主体精神超越性的生动体现。  相似文献   

11.
融书画诗印于一炉的中国画,乃是中国的国粹,它也是世界艺术园林的一朵奇葩.然而,当今世界文化多元化并相互交融,以及受到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当代中国的文人画家们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惑和痛苦的抉择.我们的民族,总需要有那么一批"为艺术而艺术"的"艺痴".唯有保留中国文化和艺术的最后一片净土,保护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或许才更有利于培育一批类似梵高、毕加索式的世界级的艺术大师,再造一批类似吴昌硕、齐白石、徐悲鸿、傅抱石、潘天寿式的东方艺术大师.  相似文献   

12.
装饰绘画作为艺术设计专业的设计基础课程,应具有艺术设计专业特色.目前装饰绘画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教学内容缺乏目的性,基本沿袭多年前的教学内容,缺乏教学特色;教学模式单一,造成学生创作思路相似,作品缺乏个性;忽视了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据此,我们应根据实际情况积极调整教学内容,并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同时关注不同专业方向...  相似文献   

13.
本文总结了天水绘画艺术发展中的一种有趣现象,肯定了"雕漆派"的艺术成就,探讨了形成发展的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14.
福柯认为15世纪到20世纪的西方绘画被两大原则支配:相似性原则与对等性原 则。《宫娥》集中表现着油画所代表的相似性原则起作用的过程,而马格利特的两幅《这不是 一只烟斗》则用可见的技术展示着福柯所指出的两大原则解体的过程。绘画所追求的应该是展 示绘画本身的知识,及生产极其丰富的形象,反对寻找绘画背后的意义。通过福柯对于绘画的 论述,绘画通过身体而呈现世界真理的神圣角色被瓦解了,传统的“凝神观照”观看模式也丧 失了崇高的地位。  相似文献   

15.
本文探讨大学中文专业基础课"中国当代文学"教学中的精神追求与方法特征。文章强调挖掘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历程所蕴涵着的丰富精神内涵、突出它与源远流长的世界文学和中国古代文学之间的深度关联,并阐述了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意识"和情感体验在文学教育中的重要性,反对平面化单一性的知识介绍。  相似文献   

16.
释"则"     
“则”字在古汉语中是一个虚词 ,用法很多 ,但有两种用法常被人忽略。一是作为假设连词 ;一是作为肯定、确定语气的副词。在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中有两处“则”字注释的疏误 ,在此需得指出。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民国月份牌画的形成背景及其女性形象的介绍和分析,对其中女性形象的定位作出独特的解释,指出民国月份牌画中的女性形象在本质上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一种表征.  相似文献   

18.
蛋壳是漆画艺术创作的重要媒材,对它的利用,更增强了漆艺术的巨大感染力与丰富性。正基于此,本文由蛋壳在漆画创作中的问题切入,逐一论述了其历史背景、物理属性、创作过程中的物化选择、以及艺术构想与技法等问题,由浅入深,论据与论理和谐统一,翔实周密,较好达到了文章所要阐明的论题。  相似文献   

19.
儒、道、佛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体系,它们中的许多精髓都被衍生成中国绘画的重要理论,对中国绘画的艺术创作、审美原则、艺术风格都产生了重要影响,构成了中国绘画艺术的根基,因此,论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绘画艺术必须从儒、道、佛的视角着手。  相似文献   

20.
和谐社会之历史源流与宪政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和西方古典和谐社会思想有较大差异:中国古代思想家形成了一套以“和谐”为根本价值基础的完整理论体系,其中涉及社会理想、伦理道德、治国理念、民本思想等等;西方古代的合谐思想包含公平与正义、城邦公民的公共利益、限制君主权力滥用等系列内容。和谐社会是以人为本,尊重人格、保障人权、体恤人性与追求人自身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社会,宪政的根本价值内核也在于将人置于崇高的地位,二者相通之处都在于凸显人、尊重人、保障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既是和谐社会的评判标准也是宪政的根本出发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