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西方生态马克思主义认为,在马克思那里,对于"两个必然",存在着从生态危机理论出发的"另一种论证"。他们只是看到马克思有关资本与生态相对立的分析,无视马克思有关资本功能的其他论述,从而不能全面认识资本与生态的相互关系。不应当仅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社会化角度,还应当从生产条件的社会化角度说明资本主义的不合理性。这并不是另辟新的研究路径。  相似文献   

2.
自马克思逝世后的19世纪70年代至今,关于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跌宕起伏.受各种主观或客观因素影响,马克思主义研究越来越偏离马克思的本来意图——关于“颠覆人与物质异化的事实”以及“人类真正的解放”.因此,不应一味地反复诠释马克思主义,企图使之完美无瑕;而应恰当地运用它,并使之成为实现共产主义道路的指南针、路标.这样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才真正具有其跨时代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析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冲突”(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西方,由于主张从多元化的角度研究马克思主义,结果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存在着诸多分歧。在很多西方学者的视线中,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思想到处都充满着冲突。如认为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概念、理论性质、分析方法和功能上,存在着“虚假与真实”、“科学与伦理”、“非社会学分析与社会阶级理论”、“批判与辩护”等“冲突”,等等。正确认识这些“冲突”的实质,不仅有助于分清马克思主义和非马克思主义的界限,而且有助于借鉴西方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成果,从而更好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4.
中国文化与中国文明的哲学精髓到底是什么?无需旁求,中国之“中”的“国姓”便昭示着古今往来中华民族的最大共识和最高智慧.在当代文明体系中,中国文化如何立“中”之大本、求“中”之境界?一言概之:构建“作为国家战略的文化”,或将文化上升为国家战略.20世纪是文化大发现的世纪.西方世界文化大发现的趋势和结果是经过由韦伯开启的学术路径,完成对以基督教为精神家园的西方文明的“理想类型”的合法性论证,最终将文化上升为国家战略,形成“全球化”的理念和文化帝国主义的现实.在文化已经上升为欧美世界的国家战略的时代,面对发展与幸福冲突的世界性文明危机,只有“作为国家战略的文化”才可能使中国文化发展回归于“中”之“大本”.为此,中国文化战略必须解决两个层面的问题:在制度层面确立国家的文化意识或文化自觉并厘清文化与经济的关系;在精神层面实现新的伦理启蒙和伦理觉悟.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18、19世纪欧洲学术思想为背景,全面考察了马克思、恩格斯对“文化”概念的使用情况,发现:相对于当时的文化研究状况来说,马克思、恩格斯形成了“文化哲学”的缺席,合理的解释就是他们意识了到当时所谓文化研究的唯心主义倾向。但作为一种新历史哲学的创立者,马克思、恩格斯不可能忽视今天人们所说的种种文化现象,马克思、恩格斯对文化现象的研究是通过“文明”概念、“精神生产”与“精神生活”概念、“意识形态”概念,甚至还有“上层建筑”概念来进行的,这提示了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构建的科学路径之所在。  相似文献   

6.
近年,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热度异常.似乎西方马克思主义被理解为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环节和跳板.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合理精神,对我们研究马克思主义有方法论的启示,应该承认其与马克思理论的联系.但是,西方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有着时空间隔,从其理论构成、对资本主义的批判立场、脱离实践的思想倾向、咬文嚼字的研究方武等综合考虑,西方马克思主义不是严格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应坚持自主意识和现实性特点.  相似文献   

7.
货币与资本的模糊边界,使人在理解马克思货币理论的过程中伴随着一个误区,即研究货币理论时,资本概念会不自觉地影响和干扰着思维主体对货币的认识.回到马克思经典文本中重新认识马克思对货币和资本的论述是走出误区的关键所在.货币的价值通约性和资本的价值增殖性是认识货币和资本的首要前提.其次,对二者进行三重“质”的划分是廓清货币与资本的核心所在.走出货币和资本的误区,实现对二者的反思就是要理解不论货币怎样向资本的转化,资本都无法克服其内在的固有矛盾;资本不断向货币的转化,资本的自反性是愈益不可调和的.  相似文献   

8.
于营 《理论前沿》2009,(6):24-26
西方马克思主义是历史进入“资本主义相对发达阶段”后,西方一些马克思主义者和左翼知识分子以西方哲学视野出发.对马克思主义的重新解释和对社会现实的分析。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相比较,一方面,西方马克思主义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在“资本主义相对发达阶段”对马克思主义的某些传统继承和发现,体现了他们对马克思主义所谓“现代化”的努力;另一方面,西方马克思主义又同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原则相违背,是用唯心主义和西方社会学说的某些精神对马克思主义的改造和扭曲,是一种具有非马克思主义倾向的非正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相似文献   

9.
平等问题是马克思政治哲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众多西方学者正是以此问题为轴心,实现了马克思哲学研究的政治转向。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三种观点:一是新实证主义马克思主义学派,他们认为马克思在平等观上完全"抄袭"了卢梭的观点;二是以柯亨为代表的分析马克思主义,柯亨认为马克思的平等理论已经失效了,由此提出了"优势可及平等"理论;三是以古尔德和奈格里为代表的自治主义,他们认为自由和平等并不是社会关系变革的产物,而是工人自治的结果。这三种观点都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但在一定程度上又误解和扭曲了马克思平等观的精神实质。  相似文献   

10.
经济全球化萌芽于工业革命时期,马克思于19世纪40年代,根据资本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状况,指出世界市场的开拓把各国卷入日益紧密的经济联系之中,提出了世界历史理论,为全球化理论奠定了探讨的基础.19世纪中叶,马克思研究资本主义的世界性扩张及其内在规律性,指出经济全球化的实质就是资本统治和经济剥削这一历史运动的表达方式,是资本对世界的征服.在马克思晚年,西方无产阶级革命日益沉寂,促使其关注东方社会,在研究俄国农村公社的基础上提出"跨越论",希冀为经济文化落后国家提供新的社会发展模式.马克思从唯物史观的视野考察经济全球化的渐进,整个思想脉络的发展始终和当时的革命实践紧密联系,体现了其理论与实践,历史与逻辑的统一.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和女性主义理论在根本出发点、核心议题、研究方法和目标指向上是一致的,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是当代中国女性研究和女性学发展的必然要求。当代中国女性研究和女性学发展要旗帜鲜明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借鉴和吸收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理论流派,形成中国特色的女性学和女性研究。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恩格斯从哲学和自然的角度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主张人与自然在社会中的统一,人与自然应该协调一致。西方的马克思主义者将其与实践相结合,提出了"生态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提倡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这些理论对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80年代以后,英国马克思主义结束了文化马克思主义和"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二元对立,进入了一个多元分化发展的新阶段.在这一阶段涌现出来的各种理论范式中,影响比较大的主要是"分析的马克思主义"、"晚期马克思主义"和"后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4.
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就是科学处理马克思主义理论质的规定性与实践个性化冲动之间的张力关系,其首先是建立在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充分尊重基础之上,是对"理论优先"原则的高度弘扬,是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导下展开的。在此基础之上,着力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实践,并通过对实践经验科学、及时的理论总结,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彰显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践特色。因此,实践特色的彰显是理论与实践双向同构的结果,其更多是体现在本体论意义上。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曾经经历了辉煌的时代,但如今却在全世界走向了低谷。马克思主义“过时论”、“终结论”、“危机论”和“无用论”等无时无刻不在与各种社会思潮一起,同马克思主义争夺意识形态阵地。应对马克思主义当下所面临的危机,必须遵从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在危机中进一步充实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6.
在 2 0世纪末西方学术界“马克思主义终结论”的叫嚣声中 ,伊格尔顿从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立场出发 ,在证明基础与上层建筑理论的正确性以及深入考察“意识形态”理论等方面作了积极而富有成效的探索 ,为捍卫马克思主义的当代有效性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90年代以来,生态社会主义不断克服原有局限,在哲学、经济学和未来社会理论中取得了系统的成果,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为生态文明的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提供了更加深入系统的理论成果。本文在马克思主义视阈下就生态社会主义理论最新成果展开全面的解读,并按照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系统阐释生态社会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贡献。  相似文献   

18.
毛泽东建党学说是马克思主义建党原则与中国党建实际相结合的结晶 ,来自西方社会的马克思主义是毛泽东建党学说的直接理论来源。但是 ,毛泽东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把握使他真正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了 ,中国传统文化中科学、合理成分经过继承、改造和升华 ,已经成为毛泽东建党学说的有机组成部分。毛泽东正是批判地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琼浆玉液才丰富和完善了他的建党学说  相似文献   

19.
赋予马克思主义理论鲜明的民族特色就是科学处理马克思主义理论质的规定性与民族特色之间的张力关系,是理论的普遍性通过民族国家实践的特殊性得以呈现,并且赋予理论新的内涵。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关于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争论其实是政治与经济因素双向同构的结果,批评马克思主义民族化概念于理论或实践都是不可取的。民族特色并不仅仅是传统文化的指称,也应该包含民族国家、地区特有的政治、经济等因素在内。马克思主义与民族特色相结合,不仅仅赋予民族性的表达形式,更多地是为了实现与现实实践的结合。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普遍性必须在具有民族特色的具体形式中才能加以表述;另一方面,综合考虑民族特点基础上形成的具体实践经验的理论提升为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提供了新的“质料”,为马克思主义理论赋予新的民族性内容。  相似文献   

20.
考察中国现代美学研究历程,可以看出,中国美学研究存在三大误区:一是盲目崇拜西方,漠视民族传统;二是理论脱离实际,教条主义严重;三是研究范围狭窄。中国美学要实现理论创新,研究工作必须跳出误区,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基本方针,并善于运用当代科学技术成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