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江传月  王家芳 《求实》2013,(2):31-33
社会主义和谐价值观的提出有其具体的现实背景,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价值观的和谐,人们的价值观存在着不和谐的问题,当今世界价值和价值观冲突现象更加广泛和明显,人类共同呼吁和平和谐。社会主义和谐价值观的提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逻辑必然,是对中国古代和谐思想的合理继承和弘扬。社会主义和谐价值观内涵丰富,包含自我和谐、社会和谐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等三个维度。社会主义和谐价值观的内容主要包括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人本自由、互惠共赢、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六项。  相似文献   

2.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内涵,最核心、最根本的是“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和谐相处”。这三个要点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各尽其能是前提,各得其所是关键,和谐相处是表现。各尽其能是指人们对社会的贡献,是效率问题;各得其所是指社会对人们的回报,是公平问题;和谐相处是指人们之间社会关系的稳定协调状态。  相似文献   

3.
中国构建和谐社会必须既要处理好同世界体系的关系,也要处理好同这个体系内其它国家的关系。中国构建和谐社会需要有一个良好的国际关系支撑的国际环境,需要同其它国家和谐相处;另一方面,和谐中国的构建也有利于推动世界的和谐,有利于促进中国同其它国家关系的和谐。  相似文献   

4.
儒家和谐治道观是从维护现有秩序的角度出发,以人作为社会的主体,以个体的心性和谐为基点,以家庭和谐为治理的载体,通过家庭内部伦理秩序的调整,延伸出人与人相处的法则,建立人际信任的环境,致力于形成各安其位,各尽其能,各负其责的社会存在状态。  相似文献   

5.
正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善、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和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以改善民生为重点,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相似文献   

6.
四川经济的发展面临着人口、资源、生态等一系列问题。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使四川经济和谐发展的重要指南。根据四川省现有的发展基础,应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从而实现四川经济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7.
德国在执政党建设、经济发展战略、文化政策、社会保障,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方面,为实现社会和谐进行了长期的探索,其中一些好的做法与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相似文献   

8.
黄俊峰 《党建文汇》2006,(10):37-37
胡锦涛同志关于和谐社会的权威论述中,谈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强调要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和治理工作。的确,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和谐社会应有之义,天人合一是一种境界。那么,如何构建人与自然相和谐的社会呢?  相似文献   

9.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全体人民都能够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共建共享、和谐相处的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相似文献   

10.
<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是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善、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和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以改善民生为重点,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相似文献   

11.
如何促进新老市民的和谐相处,使新市民尽快融入城市生活,是城乡统筹中必须认真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认为,确立"城里人,乡下人,都是一家人"的重要理念,应当成为处理新老市民关系、促进城市社会和谐的思想基础.促进新老市民的和谐相处,需要老市民、新市民和政府三方共同努力:老市民要尊重帮助新市民,新市民要融入城市做主人,政府则应统筹安排促和谐.  相似文献   

12.
和谐,古人解释:“和”是“以他平他”,即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和谐。“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则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们常说的“和为贵”、“政通人和”、“家和万事兴”等等,这是人文精神的具体表述。其实,对我们周围的世界和所处的社会而言,无一不是矛盾的统一体。没有矛盾的存在,离开矛盾的统一,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不可能进步。和谐就是矛盾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达到统一而出现的状态。它标志着自然界内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诸多因素实现均衡、稳定、有序、共同发展。和谐勃发生机力量,人类社会呼唤和谐。但也毋庸讳言,时下一些人把人与人和谐相处曲解为不讲党性原则,不分是非曲直、善恶美丑的一团和气,甚至容忍腐败,任其发展。其表现大致如下。  相似文献   

13.
校园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和谐校园体现在它的内和外顺、和衷共济、协调发展上。那么要建设好和谐校园,最根本的就是要在学校内部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正确处理好班子成员之间、干群之间、师生之间的关系,形成全校上下团结一致、和谐相处、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共同奋斗的良好局面。这也是学校党组织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任务。  相似文献   

14.
试论和谐校园建设目标的实现途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和谐校园就是“外谐内和”、“政通人和”、“融洽和谐”的师生员工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校园。构建和谐校园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为内容,以校园文化建设为载体。  相似文献   

15.
构建和谐校园必须按照和谐社会的要求,即民主法治、安定有序、诚信友爱、公平正义、充满活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要求进行,并在现有校园法律法规和应有规范的框架下,充分发挥环境的育人功能,从而增强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相似文献   

16.
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过程中,社会成员的心理和谐问题是重要的内容.心理和谐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和谐相处的前提;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是达到心理和谐的基本手段和方法.  相似文献   

17.
构建和谐校园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和谐校园必须明确努力方向,重在构建能够充分体现民主法治、诚信友爱、公平正义、安定有序、富有生机与活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校园;必须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不断加强制度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和领导班子建设,推动学校各项事业持续快速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8.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论述,为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探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有效方法,提供了重要的哲学基础和方法论启示。  相似文献   

19.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若干原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作为一项基础性工程,时间长,任务重,难度大,需要通盘考虑。为适应这一要求,在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中必须正确认识和着力把握好五个原则。  相似文献   

20.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教育和谐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基础教育要以培养具有和谐发展理念的社会人为目标,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六大特征熔铸到教育内容和过程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