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刑释解教人员为主体实施的重新犯罪是危害性较大的一类犯罪。因而,客观认识该类犯罪的现象与规律是预防犯罪体系构建中不可回避的环节。在现阶段,刑释解教人员重新犯罪是其犯罪易感和适应社会生活弱势双重作用的体现。那么,在预防重新犯罪的过程中,也需要着眼于消除刑释解教人员犯罪易感和适应社会生活弱势的均衡,减少由这两个方面的因素共同导致的再犯罪强势对刑释解教人员社会化过程的嵌入概率。  相似文献   

2.
赵万祥  肖丹 《行政与法》2005,(5):124-125
刑释解教人员犯罪问题突出早已引起人们的关注,从心理学角度解析刑释解教人员犯罪问题,探究刑释解教人员犯罪的心理机制,有益于实施针对性打防措施。  相似文献   

3.
预防刑释解教人员重新违法犯罪的对策及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海涛 《法制与社会》2010,(29):129-130
刑释解教人员的再犯罪已经是一个日趋严重的社会问题,如不妥善解决,并加以预防,将会严重的威胁到社会的安全,这对于当前我国建设和谐社会无疑是一块巨大的绊脚石。因此,预防刑释解教人员的再犯罪是摆在我们面前一个重要的课题。本文从分析刑释解教人员再犯罪的特点,原因入手,全方面的提出预防刑释解教人员再犯罪的对策及建议,其中改革社会帮教是主要的预防手段。  相似文献   

4.
《人民调解》2012,(10):43
近日,江苏省张家港市4名未成年社区矫正人员和刑释解教人员的有关犯罪记录资料首次被宣布予以封存。张家港市司法局积极联合市人民法院试行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制度,对4名未成年社区矫正人员和刑释解教人员的表现情况、家庭背景、悔罪认识等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出具了完备的犯罪档案封存意见,为未成年人犯罪人员的犯罪档案封存工作作出了前期有效的探索。  相似文献   

5.
李红琳 《法制与社会》2012,(25):188+190
近年来刑释解教人员再犯罪成为刑事犯罪的重要部分之一,刑释解教人员由于自身素质低、就业缺乏竞争力、社会歧视等诸多原因导致出狱又被捕。为了深入了解刑释解教人员的特征、成因,本文以花都区检察院自2009年三年来的所逮捕查办的刑释解教人员再犯罪案件为基础深入研究分析,并试图提出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6.
职务犯罪,是具有国家工作人员身份的人员实施的与自身职务有关的犯罪行为的总称。犯罪心理的形成是犯罪主体与社会环境的内外因素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相互影响的主客观过程。犯罪心理的形成过程都经历了对社会环境的消极因素的内化、外化、强化三个阶段。国家工作人员职务犯罪心理特征的形成亦不例外。当国家工作人员的“犯罪需要”形成欲望和动机,在外界信息刺激和诱因的影响下,即转化为职务犯罪行为。只要我们加强研究社会环境和社会矛盾对国家工作人员职务犯罪心理的影响,就能更好地在侦查过程中突破其心理防线,矫正其犯罪心理,更好地打击和预防职务犯罪,把社会危害性降低到最小限度。根据笔者有限的职务犯罪侦查工作实践,仅以此文,供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7.
《中国司法》2007,(8):111-112
近年来,广东省监狱、劳教系统积极做好刑释解教人员的安置帮教工作,与用人企业联系在监所举办就业推荐会,积极实行刑释解教人员与企业衔接的“就业直通车”做法,取得良好效果,仅2006年就有800多名刑释解教人员通过“就业直通车”的方式实现就业。  相似文献   

8.
《人民调解》2008,(5):4-4
以帮助刑释解教人员而闻名的民营企业家韩雅琴同志.继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后再次当选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韩雅琴同志自1983年至今,一直倾力于刑释解教人员的安置帮教工作.在她的帮助下.289名刑释解教人员走上了自食其力的新生活.37名上不了户口的刑释解教人员解决了户口问题.20多名刑释解教人员在她的牵线安排下喜结良缘.举办了婚礼.她还通过到监狱做报告、写信、送书刊、礼物等方式,使万余名服刑人员受到教育。  相似文献   

9.
当前,刑事发案仍处于上升趋势,且出现了一些新的动向和变化。在犯罪主体上,外来人员犯罪比重居高不下,刑释解教人员重新犯罪比重增大上世纪90年代初,江苏省外来人口作案占全部刑事作案成员的25%左右,2002年达到38%。抢劫、抢夺案件中,外来人员作案比重分别达到45%和65%;苏南地区达到80%。不少外来人员以地缘、血缘关系结帮成伙,形成带有区域特点的犯罪群体。目前,江苏省外来流动人口已达770余万,其中盲目流动的近20%,不少人生活无着落,到处游荡,流出地与流入地都不掌握,已成为犯罪的高危人群。农村剩余劳动力和破产企业下岗职工的增多,也将给当地社会治安带来巨大的压力。刑释解教人员重新犯罪问题日趋严重,而且作大要案件、系列案件多,在犯罪团伙中起为首或骨干作用。据对江苏省近5年内放回的11万余名刑释解教人员的调查,发现有重新犯罪嫌疑的人员约占7%。“打黑除恶”斗争中,江苏省查获的黑恶势力团伙为首、骨干分子中,刑释解教人员竟占60%。一些人  相似文献   

10.
试谈贪贿犯罪的预防朱琏对贪贿犯罪的预防,从犯罪行为的时间看可分为事前预防、事中预防、事后预防;从预防的主体看可分为立法预防、行政预防、司法预防、党纪预防、人民群众的预防。此外,还有基础预防与专门预防等等。无论何种预防体系都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统...  相似文献   

11.
引言:随着公共服务均等化制度的建设和我国社会管理创新的不断发展,社会保障问题已经成为当前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工作的重点和难点,也成为影响刑释解教人员重新违法犯罪的重要原因之一。全国每年有70万左右的刑释解教人员回归社会(这一数字正在逐年升高),他们回归社会成为普通公民后,就业、衣食住行、医疗卫生、失业保险、养老等问题还未完全纳入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出现有些老、弱、病、残等丧失劳动能力的刑释解教人员陷人生活困境,就医、养老没有着落等现象。其中一些人,还因生活所迫而重新犯罪。  相似文献   

12.
今年10月,厦门市思明区司法局成立了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回归中心”,为辖区内安置帮教工作对象提供集信息咨询、劳动技能培训、落实过渡性安置等为一体的全程安置服务。主要做法:一是在接茬工作同时,发放刑释解教人员告知书,宣传国家安置帮教工作政策,介绍“回归中心”职能,了解掌握刑释解教人员思想动态。二是根据刑释解教人员意愿,组织职业技能培训,力争使安置帮教工作对象在短时间内掌握实用的劳动技能。三是收集市场用工信息,积极与用工单位接洽、推荐合适的对象就业,提供就业方面的法律咨询与服务。为加强跟踪管理,还适时地向接收安置的单位发放刑释解教人员安置情况反馈表,及时了解刑释解教人员思想动态、工作表现等情况,主动配合接收单位做好刑释解教人员帮教工作。四是依托安置基地,对就业困难人员进行过渡性安置。对暂时无法就业而生活困难,符合低保条件的,积极协助申请低保。“回归中心”成立以来,帮助6名安置对象申请了低保,过渡性安置11名刑释解教人员,通过其它形式安置刑释解教人员79名。  相似文献   

13.
张歆 《人民调解》2009,(1):23-24
刑释解教人员往往由于缺乏社会的关爱,很容易重新滑人罪恶的深渊.酿成社会悲剧。如何避免悲剧的再次发生?近年来.江西省新干县倾情帮扶刑释解教人员.使他们不再犯罪。还让大部分人安居乐业.过上了富裕的日子。我们主要在“接、帮、安”三字上动脑筋、下功夫并取得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14.
《人民调解》2012,(5):30-31
2011年,各地党委政府、各级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工作领导小组按照中央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决策部署,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加强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工作文件精神,求真务实,采取有力措施,在刑释解教人员衔接、安置、教育、管理、帮扶等重要环节相应出台了一系列新政策,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相似文献   

15.
<正> 我国经济法律体系,指的是我国现行各种经济法律规范遵循一定规律和原则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作用而组成的具有调整经济关系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或系统。经济法律体系的“细胞”是经济法律规范。所谓经济法律规范,指的是国家机关在组织、协调、管理社会经济活动中所制定的对经济关系参加者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行为规  相似文献   

16.
丁筱玲 《西部法苑》2003,(10):40-40
农五师81团是一个以农业生产为主、工交建商服全面发展的中型农牧团场。团党委充分认识到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工作在减少和预防犯罪,维护社会稳定中的重要作用,在总结以往工作经验的同时,形成了“上下联动抓帮教,突出重点抓安置,强化帮教促稳定”的工作思路。自1999年以来,累计安置刑释解教人员19人。帮教率由81.7%提高到100%,就业率由67%提高到100%,改  相似文献   

17.
在实施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工作中,浙江省江山市干部群众共筑“五心新生希望工程”,齐心协力帮助促进“刑释解教”人员走上新生之路,取得了较好的成效。联心1998年12月25日,浙江省第三监狱打电话到江山市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协调小组办公室,要求了解刑释回...  相似文献   

18.
我国刑罚适用的目的是预防犯罪,将犯罪的人改造为社会有用之才是一贯政策。在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妥善安置刑释解教人员关系到刑罚效果的巩固和社会的稳定,具有深远的意义。本文通过对我国刑法性质和刑释解教人员所处的环境的分析,提出了若干安置建议。  相似文献   

19.
审讯贪贿犯罪嫌疑入是审讯入员与犯罪嫌疑入之间的心理战,从一定意义上讲,是一场十分复杂尖锐的心理交锋。突破涉嫌贪贿犯罪嫌疑人是反贪案件的基础环节,审讯人员与犯罪嫌疑人之间的心理斗智是突破反贪案件的重要手段。掌握并利用好嫌疑人心理特征对打破其防御体系至关重要。笔者根据多年工作实践,现就嫌疑人各阶段心理特征略谈几点粗浅认识。  相似文献   

20.
一、对刑释解教人员保护立法是刑释解教人员自身特点的内在需求刑释解教人员因服刑、劳动教养隔离社会若干年,在社会体系结构中具有自身的经济特点、思维特点和行为特点。在经济方面,表现为自我积累差,生活压力大,需受到国家政策的优惠和扶持,社会的物质帮助与救济。在思维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