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西部大开发战略,给西部地区的发展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达县劳动力资源十分丰富。全县现有劳动力达65.22万人。其中农村劳动力59.93万人,城镇企业劳动力31196人。农村劳动力中转移到乡镇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劳动力达95767人。外出务工劳动力达20多万人。城镇企业劳动力中富余下岗人员比例高达30%以上,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比例高达20%以上。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要实现省委提出的追赶型、跨越式发展目标,实现由农业大县向经济强县的跨越、开发、保护、利用好劳动力资源,就必须努力  相似文献   

2.
上世纪90年代以来,贵州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取得很大成就,仅1998年至2002年期间累计劳务输出482万人次,年均96.4万人次,务工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达21%。然而,由于贵州农村劳动力大量富余,劳动力转移的任务还很艰巨。据2000年的统计,贵州农村劳动力总数1599.08万人,其中在第一产业就业的劳动力1305.28万人,在二、三产业就业的267.6万人。全省现有耕地面积2765.22万亩,根据贵州目前的生产力水  相似文献   

3.
高占国 《奋斗》2006,(9):14-15
近年来,黑龙江省把农村劳动力转移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缓解“三农”问题,推动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措施,制定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政策,农村劳动力转移取得了显著成绩。2005年。全省共转移农村劳动力402万人,比上年增长10.6%;劳务收入达到129亿元,比上年增长21.6%,农民人均劳务收入710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2%。今年上半年,全省转移农村劳动力406万人,比上年同期增长12.5%。其中,向省外转移102万人,向境外转移13.6万人,实现劳务收入110亿元,同比增长52%。农村劳动力转移已成为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渠道。  相似文献   

4.
范明食 《新长征》2006,(8):50-51
通榆县是国家级贫困县,总人口35万,其中农业人口25万,农村劳动力12.5万,富余劳动力达5万人,年新增劳动力1200人左右。自全省开展“一推双带”活动以来,通榆县农村劳动力不断摆脱土地束缚,跨地域跨行业向非农产业转移,形成了有组织地外出创业寻找出路的劳务输出热潮,劳务经济随之蓬勃发展起来,取得了年转移剩余劳动力8万人(次)以上,直接经济收入2亿元以上的可喜成果。  相似文献   

5.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不按人们的意志支配的客观经济规律,也是本世纪末和跨世纪贵州经济人口发展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特别是贵州作为典型的农业省,如何从当前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严峻态势中,寻求探索转移的新模式,从而制定有效的对策和措施,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意义。 一、贵州农村剩余劳动力现状 在我省劳动力资源的有机构成中,农业主体人口占全省人口的比重达88%,高于全国平  相似文献   

6.
河南省是全国人口最多的农业大省,全省80%以上的人口是农民。目前,全省农村劳动力共有4015万人,其中剩余劳动力约1400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34%。而1997年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为173万余人,仅占当年农村剩余劳动力的12%左右。因此,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仍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河南省社会经济发展中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河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江苏省是一个拥有7000多万人的大省,现有农村劳动力2800万,其中农林牧渔劳动力1600万,占57.14%,乡镇企业职工近700万,占25%,其它劳动力500万。在以市场导向为主的改革浪潮的推动下,从80年代后期开始,形成了一个全省性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阶段。这种变革的轨迹是农村劳动力从事种植业的人数所占比重的逐步下降,从1978年农村中从事二、三产业的劳动力仅有361万人到1995年的1231.1万人。其中,进城务工经商、搞建筑、跑运输的农村劳动力有近400万,另外,还吸纳了我国中西部地区省份至少150万到200万人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农村劳动力剩余度按30%计,有930万,苏南地区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被乡镇企业所吸收。苏北地区仍有近600万的剩余劳动力。在城乡比较利益面前,这些剩余劳动力随时会涌入进城的民工大军之中。  相似文献   

8.
略论我省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爱 《发展论坛》2003,(11):48-50
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是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重点,事关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稳定。我省农村人口基数大,占总人口的70%以上,劳动力资源的增长,远远超过了社会生产需求。据有关部门调查估算,全省农村相对剩余劳动力约有700多万人,占劳动力总数的19.2%。这种状况极不利于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制约了农民收入的增加,对农村社会稳定也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如何认识这一问题,并对此加以科学的引导和管理,对促进我省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一、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市转移是不可逆转的趋势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市转移具有客观必然性:…  相似文献   

9.
加快推进我国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就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当前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改革开放以来,大量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积累了许多可供借鉴的宝贵经验;但转移过程中,也出现很多值得注意的问题。1.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数量大,转移压力大。我国农村人口和农业劳动力基数大,增长快。据测算,我国目前有1.5亿农村剩余劳动力,今后5-10年,每年还要新增农村劳动力约600万人。如果考虑到农业投入增加和技术进步引起的劳动生产率提高,对农业劳动力的需求会进一步降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规模将进一步扩大。  相似文献   

10.
崔岩  徐洪军 《世纪桥》2010,(23):137-138
劳动力转移是解决农村劳动力剩余的重要途径,要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长、农村稳定也必须完成农村剩余劳动力向第二、第三产业的转移。绥化市是黑龙江省的农业大市,农业人口占人口的多数,积极稳定地完成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对于实现绥化市农村经济社会平稳快速发展,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人往哪里去     
在世纪之交的中国,与城市失业、待业相对应的是,农村也积淀了十分庞大的农业剩余人口.据测算,我国现有的农业劳动力约有1/3处于隐性失业状态,农业剩余劳动力总数达1.2-1.5亿人;并且,在2000-2005年间,由于农用耕地的减少和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每年还要产生600万个剩余劳动力.要进一步提高农民的收入,首先就要解决剩余劳动力"往哪里去"的问题.实践表明,农业剩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是解决隐性失业、实现农民增收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2.
农村劳务经济是指农村劳动力利用自身体力和智力以及有限资金在家庭以外就业或从事非农产业的经济活动。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湖南是一个中部农业大省,农村劳动力大量剩余。因此,深入研究农村劳务经济的现状、特征、问题及对策,就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现状及特征目前我省农村劳动力资源数有3680多万人,其中未从业的劳动力资源780多万人,减去其中约150万学生(已进入劳动力年龄),实际剩余劳动力630万人,加上可从农林牧渔业中调出的富余劳动力,我省农村能转移的劳动力有160…  相似文献   

13.
一、我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路主要在于农村的现代化目前,我国农村大约有4.5亿劳动力,分布于农村第一产业的有3.27亿人,占73.2%,第二产业的5906万人,占13.2%,第三产业的6058万人,占13.6%,就业结构仍很落后,离10%以下农业劳动力比重的现代水平相距甚远。改革开放以来,有大约8000万人外出寻找出路,约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18%,主要是由中西部以农业为主经济较不发达非农就业机会较少的地区流向大城市和沿海发达地区的农村,以从事建筑、制造和饮食服务业为主。但是,根据测算,我国目前仍有农村剩余劳动力1.2—1.5亿人,占…  相似文献   

14.
山东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形势及思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孟文  王健 《发展论坛》2002,(9):42-43
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不仅关系到农民增收,而且关系到农业发展和农村稳定,关系到国民经济发展的全局。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出现了一些新特点、新问题,在新的形势下,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加快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具有重要意义。一、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是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迫切要求新世纪,我们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山东作为沿海经济发达省份,要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不出去,实现农业现代化就无从谈起。加入WTO以后,我国将成为世界…  相似文献   

15.
从1978年至1988年,我省有301.2万农业剩余劳动力发生了转移,平均每年达30.1万人。其中,在农村内部各业中转移的达226万人。但是到1989年,全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出现了速度放慢、规模缩小、回流大增等新情况。根据全省35个县105个乡的劳动力情况抽样定点调查,1989年我省农村由第一产业转向二、三产业的劳动力有23.9万个,比1988年转出的减少39%,由第二、三产业转回农业的劳动力达7.5万个,比上年  相似文献   

16.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新世纪横亘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面前的难题。拥有42万人口的贵州省安龙县,对此求解有方。安龙县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这台大戏,乡镇企业唱了主角。在1600多家乡镇企业的从业人员,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32.6%。随着市场经济的全面推进,第三产业、高效农业应运而兴,引发出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第二次高潮。全县已初步建起城乡一体、各有侧重的服务网络,市场从事第三产业的农民达2万多人,农村各类社会化服务组织从业人员3万多人。以市场为导向,安龙县农业近年大步走向高产优质高效,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显…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深刻地指出“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关系改革)放和现代化建设刍局的重大问题……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而农业的现代化必然是在农业产业化的同时,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由农业向非农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实现的。可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研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北京市在发展首都经济的过程中,理应率先实现京郊农业的产业化,同时也应率先实现京郊农村劳动力由农业向非农产业的转移。从改革开放以来北京市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实际变动情况看,京郊…  相似文献   

18.
资中是一个有人口132万的丘陵大县,其中农业人口114万,有农村劳动力65万人,其中农村富余劳动力近40万人.2004年,全县劳务输出人数达28万人,实现劳务收入11.6亿元,农民人均劳务收入965元.在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就业中,该县狠抓了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的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相似文献   

19.
经济发展史证明,经济发展的过程同时也是劳动力供求量平衡和就业结构协调的过程。在劳动力充分供给条件下的发展中国家,均衡则特殊地表现于农业劳动力有序转移,并有效地配置于现代化部门。劳动力就业结构转换和劳动力供求总量平衡问题反映了国家经济发展的成功与否。 我国农村拥有9亿多人口,4亿多劳动力,其中农业剩余劳动力达30%以上,即有1亿多农业剩余劳动力,到本世纪末还要新增近1亿个劳动力。这就是说,在本世纪内有2亿劳动力需要安置就业岗位。因此,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模式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20.
“六五”期间,我国平均每年约有700万人转移到多镇企业。然而目前农村剩余劳动力仍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1/3左右。即使从农业中分离出来从事其它行业的劳动力,绝大部分也属兼业性质。因而促进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实现规模经济和提高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一直是农业经济理论界的热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