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秋收起义贯彻了八七会议关于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对于土地革命战争历史新时期具有更全面的开创意义。这突出体现为它高高举起了土地革命战争的四面旗帜:一是公开打出中国共产党的旗帜,将党独立领导中国革命的方向明确化了;二是打出土地革命的旗帜,制定《土地纲领》,确定土地革命的原则、方针及土地分配的具体办法及善后事项,开辟了土地革命的实践道路;三是鲜明打出工农兵苏维埃的旗帜,起义受挫后,毛泽东率秋收起义部队上井冈山,即开始进行建立苏维埃政权的实践;四是最早举起工农武装起义,起义受挫后,毛泽东率起义部队"上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武装割据之路由此开始。  相似文献   

2.
80年代以来,随着对毛泽东思想史即中国共产党政治思想史研究的深入,不断有人提出1927年瞿秋白及以瞿秋自为首的中共中央已提出“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最早全面总结了土地革命初期的经验教训,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理论雏形,初步论述了工农武装割据的建设问题,是党内最早注意从理论上说明这个重要问题的,并认为工农武装割据的思  相似文献   

3.
大革命失败后,中共为实现推翻国民党统治的建政动员,积极开展巴黎公社纪念活动,发掘其“苏维埃政权萌芽”的典范意义,展现鲜明的由土地革命向抗日民族革命演进理路。土地革命战争初期,多号召工农武装暴动建立苏维埃政权,体现反国民党的纪念主题;中期则聚焦民族革命、苏维埃革命的宣传动员,反映反帝必先反国民党的纪念旨趣;后期又演绎为联合国民党向创建统一战线的抗日民族革命转变。这种转变既是共产国际和斯大林关于中国革命策略影响使然,更是中共对国民党军事“围剿”和日本侵华所致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认知深化的结果与反映。  相似文献   

4.
南昌起义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中共中央对南昌起义的早期评价却认为其犯有机会主义错误。这一评价的主要理由有二:一是在土地革命问题上"抛弃土地革命之旗帜";二是在政权建设问题上"继承国民党的正统"而缺乏"创造真正工农民众政权的决心"。事实上,土地革命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总结经验教训,并形成符合实际的方针政策,才能广泛深入地开展;而当时的客观条件以及中共中央本身对土地革命的模糊认识,决定了南昌起义部队不可能广泛深入地开展土地革命。"继承国民党的正统"与恢复左派国民党运动有关,建立工农苏维埃政权则一度是不被共产国际允许的;南昌起义部队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在后期提出了建立工农政权的主张,起义部队余部在海陆丰和湘南分别建立了苏维埃政权。可以认为,南昌起义犯有机会主义错误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  相似文献   

5.
把工农武装割据与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二者等同起来是不妥当的。从二者所包含的内容及含义看,它们是既有密切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不同概念。所谓"工农武装割据",就是指毛泽东关于"有根据地的,有计划地建设政权的,深入土地革命的,扩大人民武装的"思想。概括地讲,就是共产党领导下的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和根据地建设三者的有机结合,它着重解决了如何在农村逐步锻炼、积累、  相似文献   

6.
“方志敏式”的赣东北——闽浙赣——闽浙皖赣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发展,并为1934年1、2月间中华苏维埃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授予“苏维埃模范省”称号,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方志敏、邵式平、黄道等优秀共产党人,根据马列主义的建党学说,率先在苏区的策源地和中心区域——赣东北建立起坚强的共产党组织.党领导人民群众进行土地革命,开展武装斗争,实行“工农武装割据”,建立赣东北苏维埃政权,并逐步扩展到闽浙皖赣边区.党组织在轰轰烈烈的革命斗争中,也不断得到巩固和发展,成为苏区坚强的领导核心和战斗堡垒.与此同时,党组织还积极慎重地发展到白区.苏区鼎盛时期,赣东北的共产党支部发展到972个,党员达17375人(未含闽北、浙西、皖南数)在“左”倾错误领导者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赣东北的共产党人,依然坚守共产主义信念,格守入党誓言,高举红旗,或随中央红军长征,或游击于闽浙皖赣山区,继编入新四军北上抗日,转战大  相似文献   

7.
1928年,中共闽西党组织先后领导了龙岩后田、平和长乐、上杭蛟洋和永定暴动,其中以永定暴动的规模最大,影响最深。它不仅有力地打击了国民党在永定的反动统治,而且创建了福建第一支红军武装,建立了福建第一个区苏维埃政权,并进行了土地革命的伟大实践。永定暴动的成绩与其他几大暴动相比,有特殊的历史地位,尤其是土地革命和建立苏维埃政权,是永定暴动的最  相似文献   

8.
一一九三二年二月一日,中华苏维埃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电令,成立福建军区。福建各地方武装迅速响应这一决策,经过一番筹建工作,福建军区于一九三二年二月二十日在汀州成立。罗炳辉为司令员、谭震林为政治委员。下辖“闽西各县工农武装警卫连、游击队、及中国工农红军独立第七师、第十  相似文献   

9.
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创建的除中央苏区之外的第二大根据地,在土地革命战争中,中国共产党人依托大别山区,同国民党反动派展开了武装割据斗争,开展了土地革命,建立了各级苏维埃政权,取得了辉煌胜利。  相似文献   

10.
正广东是一片充满红色记忆的热土,是大革命的策源地、中国共产党探索革命道路的重要区域、中国共产党开启武装斗争的发源地之一。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在中国革命面临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中国共产党人为探寻革命道路在广东进行了一场旨在发动武装斗争、建立工农民主政权、开展土地革命的苏维埃运动,为党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一、广东苏维埃革命的主要历史贡献在开展苏维埃革命斗争中,广东党组织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  相似文献   

11.
中华历史,源远流长。内腐外侮,百年沧桑。辛亥革命,帝制埋葬。十月革命,马列东扬。五四运动,爱国华章。一九二一,上海建党。工农运动,迅猛异常。二七、五卅,[1]英勇悲壮。省港罢工,反帝高浪。国共合作,讨伐北洋。革命义师,席卷长黄。[2]右倾退让,蒋汪嚣张。南昌起义,党有武装。八七会议,批右转向。秋收起义,立足井冈。广州起义,抗争南疆。三湾改编,党指挥枪。古田决议,建军之纲。土地革命,工农武装。为夺都邑,先控村乡。白区斗争,艰苦备尝。三次“左倾”,统治中央。五次反剿,地失人亡。万里长征,举世无双。遵义会议,拯军救党。粉碎分裂,胜利…  相似文献   

12.
李冬钰  邓晗 《党史文苑》2023,(S1):62-64
<正>群众武装是中共武装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党对群众武装认识的转变起源于土地革命时期,其中,推动党内对群众武装认识发生转变的因素之一则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时期毛泽东对群众武装建设的实践总结。长期以来,学界对毛泽东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开展的工农红军建设研究较多,毛泽东对群众武装建设的实践探索研究较少。本文拟以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毛泽东群众武装建设实践为研究出发点,探寻其对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形成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1928年3月8日,中共平和县委领导的福建工农革命军独立第一团,在广东饶平、大埔和福建永定的部分农军配合下举行武装暴动,攻占了平和县城。福建省临委指出:平和暴动“是福建农民自动夺取政权的第一幕”,“是土地革命在福建开始的信号”,“是福建总暴动的序幕”。  相似文献   

14.
陈独秀右倾错误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共产国际、苏联党对中国革命的右倾指导.在革命军队问题上,共产国际与苏联党将具有浓厚封建色彩的国民革命军看成是革命的军队,并给予人力物力的大力支持.他们拒绝陈独秀提出的武装工农要求,从根本上忽视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武装的创建.在土地革命问题上,共产国际与苏联党虽然强调土地革命与统一战线并重,但当农民运动危及到统一战线内封建地主阶级代表的利益时,他们为了保全统一战线,命令中共中央限制农民运动,要求土地革命向统一战线让步.结果既阻止了农民运动,又毁掉了统一战线.在对待国民党右派问题上,共产国际与苏联党对蒋介石一再姑息迁就.当陈独秀准备与蒋介石决战时,他们却命令共产党对蒋介石妥协退让.蒋介石叛变革命后,他们又对汪精卫抱有幻想,将武汉政府当作工农政府.  相似文献   

15.
杨睿  杨升祥 《党课》2011,(5):23-33
本节党课内容提要: 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进入土地革命、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时期。党经历了从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的兴起,从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到抗日战争的兴起。  相似文献   

16.
《党课》2012,(7):35-37
井冈山精神 背景: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到达湘赣边界的井冈山地区,领导井冈山军民开展游击战争,进行土地革命,建立工农革命武装,开辟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领的部分南昌起义军和湘南农军来到井冈山,与毛泽东领导的工农革命军会师,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  相似文献   

17.
一九二八年,正当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初期,在党提出的深入土地革命,开展工农武装斗争的号召下,闽西永定县爆发了一场规模巨大的武装暴动。这次暴动是永定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第一次奋起反抗国民党反动政权和封建土  相似文献   

18.
刘良 《党的文献》2001,(6):34-38
中国共产党诞生之时 ,即曾提出建立苏维埃政权的政治纲领。大革命失败后 ,毛泽东首先提出以农村根据地和强大的红军力量为依托 ,建立苏维埃政权 ,走以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建立苏维埃政权目标的实现 ,以及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成立 ,绝非“左”倾路线的产物 ,而是中国共产党根据革命发展的进程和客观需要而提出、并不断创造条件建立起来的 ,是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理论实践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在鄂豫皖苏区土地革命早期,地方主义的危害表现为苏维埃政权建设上的地方本位主义和所谓"富农路线"对土地革命的影响。鄂豫皖苏区各级党和苏维埃,在苏维埃政权建设中,努力改变党包办苏维埃现象,肃清非无产阶级分子,使苏维埃成为真正群众的代议机关。在土地革命过程中,不仅使土地分配日益合理化;而且贯彻革命的阶级路线,坚决开展反富农斗争,从而有效克服了"富农路线"对土地革命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20.
土地革命时期,上杭才溪是中央苏区的模范区、模范乡,“一切工作都得到了光荣伟大的成绩。”在经济建设方面,首创了深受工农群众欢迎的一种新型的经济组织——“才溪区消费合作社分社”。一九三三年十二月五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