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培养高素质人才是我国教育的目的,具有较强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是高素质人才的一个重要特征。要培养创新型人才,教师必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而我国现在绝大多数教师都是在应试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其本身就缺乏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此,必须提高我国教师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2.
江泽民同志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这既为高等学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指明了努力的方向。高等学校应把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作为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并贯穿于教育教学活动的始终,为培养创造性人才做出应有的贡献。 一、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第一,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是高校的一项重要任务。高校具有知识创新、知识传播、人才培养和知识应用等重要职能。从长  相似文献   

3.
加强文化素质教育 培养创新人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而文化素质教育是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素质与创新精神二者之间有着直接的、内在的联系。如何认识二者之间的关系是当前加强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一个重要问题。同时,还要积极建设培养创新人才的文化环境。  相似文献   

4.
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永恒主题.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趋向的教育,其最终目的是培养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创造型人才.司法警察类职业院校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就必须以创新的观念、创新的精神和创新的举措,实施创新教育.  相似文献   

5.
21世纪是创新能力大竞争的时代,国家的综合实力越来越多地体现在国民素质的高低和优秀创新人才的多少上。高等职业教育担负着为社会培养一线中、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任,要培养一大批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创造型劳动者。因此,高职院校应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出发,充分发挥教师在创新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制订创新教育目标及进行创造性教学等多方面实施计划。  相似文献   

6.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教育水平提高了,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才有后劲儿。科学技术实力和国民教育水平,始终是衡量综合国力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也是每个国家走向繁荣昌盛的两个不可缺少的飞轮”。江泽民同志还指出“教育在培育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使命。”这表明国家领导人重视和关心教育,并将国家、民族兴旺发达的希望寄于教育的发展,将这项历史使命和任务交给教育工作者。因此,每个教育工作者必须树立现代教育理念,以创新教育、促进素质教育,为深化高等学校的教育改革,培养…  相似文献   

7.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是高校的历史使命,其中高校德育在大学生创新精神培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目前高校德育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中存在很多缺陷,必须明晰问题,才能推进高校德育对大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相似文献   

8.
在新时期,党校担负着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的使命。作为区委党校,如何进行创新教育,培养这样的新人呢?要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树立创新意识;调动全体学员的主动性,激发创新精神;深化教育改革,培养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9.
青年大学生创新教育方法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年大学生是创新活动的实践者和参与者,高等院校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摇蓝。本文以青年大学生为研究对象,从培养良好个性品质的角度,探讨高等学校培养创新人才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创新教育是随着知识经济兴起而出现的一种新的教育理念,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为目的“知识教育”,显示思维本性,体现学生主体精神,全面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为宗旨的教育。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首要任务,把握创新的正确方向,探索适宜的教学管理体制,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给学生以主动探究,自主学习的空间,激励创新人才脱颖而出。  相似文献   

11.
在知识经济时代,培养造就高素质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已成为当前我国教育和发展的方向。高等学校将成为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基地。作为高等学校文献信息中心和学生第二课堂的图书馆,应该考虑如何在知识管理和传递中及时反映时代要求,为培养创新人才营造宽松、自主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形成。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贵阳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精神,紧紧围绕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着眼于"欠发达"市情,按照人才优先发展原则及市委"大气、大度、大方"的要求,采取了一系列超常规措施:围绕发展所需,大力引进急需紧缺人才;创新体制机制,超常规激活现有人才;突出能力提升,培养造就经济建设急需人才;关心爱护人才,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不断开创贵阳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崭新局面。  相似文献   

13.
创新是一个时代前进的驱动力。创新的关键在于人才,只有大批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涌现出来,创新才有可能实施。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摇篮,理应树立创新思想,改革教育教学内容和方法,优化人才培养环境,肩负起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责任和使命。  相似文献   

14.
在高校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性教师,不但是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而且是深化教学改革、对新世纪创新人才的培养的需要,更是创办质量一流的大学的前提,只有从多方面对高校创新精神及创造性教师的培养,才能与新时期所要求的教育创新相适应。  相似文献   

15.
创新精神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和不竭动力,创新思维又是创新精神的基础和前提。高等教育担负着培养合格人才的重任,如何培养创新性人才是高等教育要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而现实情况却是:我国高等教育培养的大学生还缺乏较强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女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尤其缺乏。高校要加强社会性别意识的宣传,激发女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搭建女大学生创新创业平台,特别要在人才培养环境、人才培养方案、师资队伍建设、校园文化建设、课题立项和实践教学等方面注重女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相似文献   

16.
浅议创新型教师的素质和能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师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大学生的主体,教师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教师也需要具备一定的素质和能力,才能发挥好培育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合格人才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郭晓平 《工会论坛》2003,9(4):83-84
培养 2 1世纪创造性人才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中心任务 ,培养 2 1世纪创造性人才的关键在于我国高等教育模式的改革 ,大胆实行素质教育 ,不仅使学生学到更多的新知识和新技术 ,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8.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我们整个教育体系都在面对的重大问题,本文试图用杜威实用主义教育观的有关理论来设计创新型人才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创新精神培养的新方案,为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一种新思路。  相似文献   

19.
伴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高等教育对人才的培养模式将面临着新的挑战。社会亟需具有科技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为此,必须更新观念、开拓思路,提高大学生科技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20.
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途径,在培育民族创新精神和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使命.因此教师不仅传播知识,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也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