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艺术媒介不但改变了艺术生产力,也改变了艺术生产关系,从而根本改变了人类社会的艺术生产方式。艺术媒介分为口头媒介、印刷媒介、电子媒介。相应的,人类艺术的生产方式也可分为口头媒介生产方式、印刷媒介生产方式、电子媒介生产方式。"媒介工具论"对艺术的前景持乐观态度,而"媒介本体论"对艺术前景则持悲观的态度,本文在马克思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不平衡原理的基础上提出了艺术发展的"适应论"。  相似文献   

2.
电影作为一门"艺术"的传播和电影作为一门"传播"的艺术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在大众传播时代,电影最重要的特质,与其说是"艺术性"的,还不如说是"传媒性"的。换句话讲,如果说电影是一门"艺术"的话,那么它就是一门"传媒"的艺术。电影固然是一种"艺术"的形式,但它同时也是一种"媒介"的形式。当代电影,尤其是对企图强化"类型"的中国电影而言,既需要在类型上进一步地学习西方的有益经验,更需要在大众传播的视域下进行有效的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3.
蒙妍 《前沿》2010,(12):198-200
"芦笙长鼓舞"是广西富川瑶族自治县民间广泛流传的一种艺术形式。长鼓舞蹈文化是瑶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形式,而"芦笙长鼓舞"又在中国瑶族长鼓舞系统中占有着重要的地位。文章从"芦笙长鼓舞"的文化演进、艺术表现形式、民俗文化基础三方面去探究其文化内涵,这一研究具有一定的历史和社会、文化价值,是继承与发扬我国西部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项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4.
程荣  蔡钊 《求索》2010,(5):109-111
本文阐述原生态艺术中的庄子"天籁"思想,通过传统文化复苏之"天籁"、理想生活之"天籁"、视听感官之"天籁"三部分论证得出:为使"原生态艺术"能顺其本性良性发展,应该力图还原"原生态艺术"的本质特征,坚持其理想纯朴生活的追求,继承并发展其具有典型中国传统意义的"物我两忘"审美方式,这是现代艺术还原其本真的必然之策。  相似文献   

5.
樊和平 《中国发展》2011,11(6):72-77
书法通常被当作艺术。然而,如果将中国书法仅仅理解为一种艺术,那就曲解和委屈了书法,误读了它对于中国民族的深刻意义。在其他文明中,书法也许只是艺术,但在中国,它却是文化本身。书法、书法史,是中国人的文化基因图表,演绎着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和性格构造。书之"法"与人之"法"统一,赋予其"方不中矩,圆不副规"的"从心所欲不逾矩"的中国式自由意境;刚柔性格,进退智慧,演绎着"志在飞移"、"将奔未驰"的"无为而无不为"的人生大智慧,"书写"着儒道佛三位一体的极富弹性的安身立命的基地;真善美贯通,表达了"风骚之意"与"天地之心"的天作之合,沉默庄严地演奏着中国人高明悠远的灵魂协奏曲。  相似文献   

6.
何亮 《求索》2010,(6):187-189
赵彦卫在《云路漫钞》中,最先指出了唐小说"文备众体"的艺术特征。赵彦卫所说的"文备众体"中的"体",主要指在唐小说中出现的各种文体及其要素,不完全等同于"史才、诗笔、议论"。唐小说"文备众体",受当时"行卷"、考试和仕宦制度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而形成。由于中国在东亚文化圈的主导地位,唐小说文备众体的艺术特征也影响了东亚各民族的小说创作,东亚的小说也有兼备多体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李厚琼  邓国军 《前沿》2010,(2):156-158
作为"苏门四学士"之一的黄庭坚,对苏轼的书法美学思想从学问气节、创新精神、艺术相通等方面做了全面继承。但黄庭坚毕竟是时代的骄子,因其所受哲学思想、所树人生理想与苏轼有所不同,所以对于书法艺术有着比苏轼更加深刻的识见和更加勤苦的研习,最终开创出了一片属于自己的艺术天地而无可辩驳地跻身"宋四家"之列。  相似文献   

8.
杨婧 《传承》2011,(7):31-31
在举国迎接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之际,"红歌"犹如一股红色旋风,席卷了整个中华大地。人们真挚而富于激情地演唱着一首首"红歌",为我们党的90华诞献上了沉甸甸的贺礼。"红歌"不是抽象的革命口号,更不是单纯的政治符号。它之所以能够成为庆祝建党90周年盛典的重要载体,在于它有独特的艺术特征和隽永的艺术意蕴,在于它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于琦  欧阳灿灿 《求索》2010,(12):220-222
福柯在《性经验史》中,从前期的"控制的技术"转向了对如何建立"生存的艺术"的研究。他以古希腊人的生存艺术为例,指出人的存在是关系情境中的存在,身体处于各种关系情境的中心,而身体的功能与需要是形成这种关系网络的动力因素,因此从身体及其需要出发,适当地处理人存在中的各种关系,是呵护身体、恢复人的能动性存在状态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0.
陈敏南 《求索》2010,(8):189-191
新媒体艺术建立的审美体验的综合性、审美过程的交互性、审美情境的虚拟性等全息性审美方式,与中国艺术美学的"天人合一"、"整体观照"理念之间存在着互动的关系。汲取和发展中国艺术美学思想,使之适应新媒体艺术的审美取向和艺术表现,将使中国新媒体艺术创作不断彰显时代特色和民族特征。  相似文献   

11.
"审美无区分"是伽达默尔诠释学哲学与美学的基础性思想。"审美无区分"思想渊源之一是柏拉图的审美意识理论。柏拉图的审美意识理论主要有两点:其一,认为艺术模仿是虚假的主要来源,因此艺术不能达成对真理的认识;其二,坚持艺术与审美的政治和道德标准,艺术应该为理想的人格教育服务。伽达默尔肯定并吸收了柏拉图的艺术和审美的道德原则、政治原则,认为艺术的标准不是纯粹审美的。同时,伽达默尔对柏拉图的艺术模仿理论进行了反思,认为艺术也是认识真理的必然之途。伽达默尔对柏拉图审美意识理论的扬与弃,是形成其"审美无区分"思想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2.
印者,信也     
印章之信,在于金石,公安之信,在于人心。印者,信也。"印本源于实用凭信,发展至艺术审美。篆刻艺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方寸之间意蕴无穷,文化内涵博大精深。"一部书画史,半部在湖州。"湖州素有"鱼米之乡"、"文化之邦"美誉,历史悠久,人才辈出,涌现出了赵孟頫、吴昌硕、沈尹默等一批书画篆刻大家,文化底蕴深厚,篆刻艺术更是独具特色。"  相似文献   

13.
张碧 《求索》2010,(5):177-179
神话是产生于人类长期社会实践的文化现象。从诞生人类社会以来,神话便先天地具有意识形态功能。作为现代社会语境中的一种文化样态,"现代神话"虽在具体表现形态、价值诉求等方面呈现出多元趋势,但意识形态属性却从未消失。就"现代神话"范畴中的"神话主义"而言,其不同形态的艺术制品在不同社会文化语境中发挥着不同的意识形态功能。"神话主义"文学及其他艺术形式往往渗透着面向历史特定境况的批判意识,具有针对社会现实的意识形态;而在"新神话主义"景观文化中,景观化神话堕入视觉文化之中,并通过对社会、历史意识的淡化作用,使神话在消费主义逻辑弥漫于世之际,成为弱化受众社会现实的意识形态工具。  相似文献   

14.
闫俊文  ;刘庭风 《求索》2014,(5):66-69
意境是中国传统美学范畴中的最高审美境界。意境的蕴成,是我国特有的艺术与哲学、古老的人体科学等相结合的产物。意境是艺术创作和接受过程中,通过联想和想象所创造出来的精神的传播交流场域。意境的形成和接受都是审美场作用的结果。意境的"审美空间"强调意境是生于象外的"艺术空间"、"想象空间",注重意境生成时的心理想象特征,注重中国古代审美心理超越"象外"的艺术趣味,切合中国艺术审美实践的感性经验。  相似文献   

15.
徐立钱 《前沿》2013,(8):133-135
借助于文本内作品的解读,并辅之以文本外诗人的论述,本文试图阐述失明对于博尔赫斯人生观念和写作方向的决定性影响。失明固然不幸,但是对于诗人博尔赫斯来说,这一常人看来悲剧性的生理创伤却可以转化成为写作的源泉。他的使命正在于从失明中提取出独特的人生体验,由此创造出一个惊世骇俗的艺术世界。在他看来,黑暗、无限、混沌、迷宫、幻境更为真实,而与之相对应的光明、有限、清晰、现实等不过是人们的幻象而已。这一因为失明而显得极其决绝的追求暗合了现代艺术背"道"而行的内在冲动,因此也为博尔赫斯赢得了"作家中的作家"的称呼。  相似文献   

16.
郑德东 《前沿》2010,(6):136-139
诗歌是受中国古典文化影响最为深远的艺术载体,它不仅遵循着自身的发展脉络,而且影响着其他门类艺术的理论形成。中国园林艺术作为一门营建、游赏、居闻的综合性艺术,从来就没能脱离过诗词的笼罩和控制。本文从"选地构造""草木栽培""水石经营""谐合变幻"以及"意境导引"五个部分通过对诗作与园林理论的对比分析,进而揭示出诗词在本土传统艺术理论形成中的艺术批评作用及对园林理论的积极推动。通过对"诗园互惠"的研究分析,为研究中国古典园林的演变规律提供有力的论据。  相似文献   

17.
李保霞 《前沿》2012,(2):118-119
明代乐圣朱载堉在艺术科学和自然科学两大不同领域皆缔造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早在几百年前,他的名字就震撼了欧洲学术界,被西方赞誉为"东方百科艺术全书式的人物"。他是乐律学家、音乐家、数学家、物理学家、天文历法学家。他创建的十二平均律理论和多项世界第一发明的学术成就,是中华民族珍贵而优秀的文化遗产。本文的研究目的在于:加强对朱载堉历史文化地位的重视程度,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地深入挖掘朱载堉文化研究价值,加大加强"朱载堉"文化品牌的宣传力度,打造"朱载堉"文化品牌优势,以此来推动中原文化产业的大发展。  相似文献   

18.
周萌 《前沿》2011,(4):155-158
西秦会馆是中国清代民间杰出的装饰文化宝库。它瑰丽的装饰文化鲜明地呈现了如下特征:先声夺人的宏观艺术形象——"奇";游走贯穿于整个建筑、装饰里表的气质精神——"雅";宏富的内容,多元建筑装饰文化的交汇——"博";永久的魅力——"精湛"。它极大地提高了我们的民族自豪感,激励我们自觉继承、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创造"新而中"的艺术精品。  相似文献   

19.
游戏概念古已有之,康德和席勒将物质性的游戏提升为精神性的游戏。但在西方现代美学中,维特根斯坦和伽达默尔分别创制了语言游戏和艺术游戏的概念。他们将游戏与日常语言运用和艺术真理(意义)解释结合在一起,从而使游戏焕发了新的生命和活力。同时,维特根斯坦通过语言游戏"治疗"了哲学和美学;伽达默尔则通过艺术游戏"理解"了艺术的存在方式——他们都以"游戏"为切入点开启了自己的哲学、美学新篇章。他们的游戏观既有相似,也有不同——这些都需要我们去细细考索和重新审视。  相似文献   

20.
陈军 《求索》2011,(7):138-139,106
尼采将"存在"理解为求权力意志的虚无世界,基于此,在尼采的思想体系中,通过创造虚无,艺术(尤其是悲剧)成为把握"存在"的本源性方式。换言之,尼采颠覆了亚里士多德和黑格尔的经典戏剧美学思想,他不再把戏剧艺术作为模仿或显现理念的工具,而是把戏剧艺术理解为创造存在之意义的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