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吴卫国 《群众》2011,(10):47-48
2010年11月份苏格兰国际慢城会议上,高淳桠溪“生态之旅”被世界慢城组织正式授予“国际慢城”称号,成为中国第一个“国际慢城”。“从容、品质、和谐”这一“国际慢城”核心理念,在产业与生态协调共进、富民与强县同步推进、经济与社会和谐并进的科学发展道路上,已逐步成为高淳新一轮发展的鲜明特征。  相似文献   

2.
国家安全学     
国家安全是一个大问题,是原有的任何一门学问都不能完全包容的大问题。虽然学者们在“国际政治”与“国际关系”两个术语的含义和关系问题上还一直争论不休,虽然人们对研究有关问题的学科称作“国际关系学”还是“国际政治学”也还无法达成一致,但无论是“国际关系学”还是“国际政治学”,都容纳不下完整意义上的“国家安全”,都没有也不可能把整体性的“国家安全”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  相似文献   

3.
我不知道有什么样的绝对标准和相对标准 ,或者需要什么样的硬件和软件 ,反正“国际大都市”这个词儿 ,在当今的中国很是时髦起来。建设这种“国际大都市”,一些地方也特别卖力气 ,下本钱。据新闻媒体公布的一个资料显示 ,上海为了建成“国际大都市” ,10年来已经投入了7150亿元!至于北京 ,恐怕就更大了。据说 ,有的地方为了达到“国际大都市” ,县城的街道两旁都要盖城楼墙!建设“国际大都市” ,并没有错。世界上的发达国家 ,都有一些“国际大都市”。当然 ,这还是非绝对标准或者相对标准意义上的跟着感觉走的认识。但是 ,如果一些…  相似文献   

4.
闫五一 《乡音》2023,(7):11-12
<正>秦皇岛因海而生、依港而兴,港口与城市发展一脉相承,全力推动港口高质量发展是港地共同的责任。建议在“融”上下功夫,在“通”上求突破,在“聚”上做文章,全面建设国际知名旅游港和现代综合贸易港。在“融”上下功夫,高标准建设国际知名旅游港。立足秦皇岛国际一流旅游城市定位,坚定推进秦皇岛港西港区成为港航旅游经济综合体。建议加快推动《秦皇岛港总体规划》报批进程。深化港城对接合作,优化支持秦皇岛港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5.
曹琪 《今日上海》2011,(11):18-19
“国际民间艺术组织成立的宗旨是促进各民族人民间的和平相处、相互理解和相互尊重……上海宝山国际民间艺术节这些年的发展越来越好,已经真正成为一个人民大众的节日。”联合国国际民间艺术组织主席卡门·帕迪拉在第七届上海宝山国际民间艺术节的开幕式上如是说,而副主席伊廷先生则盛赞此次艺术节是“当今世界上无与伦比的民间艺术节”。  相似文献   

6.
在实施“国际减灾战略”行动计划以来的第一个“国际减灾日”之际 ,宝鸡市 2 0 0 0年“国际减灾日”座谈会暨“宝鸡科技减灾广播电台”创办 1 0周年座谈会同时举行。市国际减灾委主任、常务副市长孟祥义发表了题为《综合减灾面向新世纪》的“国际减灾日”寄语 ,强调“提高全民防灾意识、强化政府减灾功能、依靠科学技术支撑”这三条 ,是推进综合减灾事业不断发展的宝贵经验 ,今后应当进一步发扬光大。市国际减灾委副主任、市政府副秘书长周长安出席会议并作了重要讲话。市国际减灾委办公室和宝鸡减灾中心负责人 ,在会议上宣讲了“国际减灾战…  相似文献   

7.
张远婷 《理论月刊》2022,(9):118-130
人工智能时代“深度伪造”滥用行为将对现行法定证据、民事侵权救济、刑事制裁甚至国际安全机制等法律制度带来多重现实挑战。法律规制此类行为需要协调安全与自由两个层面利益需求引起的冲突,应以安全价值为主导构建相应的风险防范机制。各国在监管“深度伪造”虚假信息的过程中形成了数字平台“自我监管”、政府“直接监管”以及“平台+政府”联合共同监管三种治理模式。抑制“深度伪造”滥用行为需要国际与国内法律互相配合,在国际法上,我国可倡导建立或完善具有针对性的国际监管合作机制;在国内法上,我国可采取“平台+政府”联合监管模式,强化数字平台“准行政”审查责任并引入惩罚性赔偿机制。  相似文献   

8.
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首先需要通过一。张“名片”来展示自己的独特魅力,提升国际知名度以形成品牌效应。同时也增强海南人的自豪感,自觉按照“名片”要求修身养性、开拓创新,进而提升文化品位、丰富旅游内涵,从整体上增强海南国际旅游岛的综合竞争力。而选择“梦幻之岛”作为海南国际旅游岛的“第一名片”或“总名片”,按照“梦幻之岛”的要求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可以让游客来海南真正感受到什么是人间天堂,什么叫海外仙境。  相似文献   

9.
《台声》2013,(8):54-54
台湾“网球一姐”谢淑薇与湖南姑娘彭帅这对“薇力无比、帅气非凡”的两岸组合,在世界网球圣殿温布尔顿网球公开赛女子双打中力战群雌摘得桂冠。被国际媒体称之为“海峡组合”的谢淑薇和彭帅两人,携手在国际体坛上发挥两岸优势,无疑成为两岸合则两利的最佳典范。反观两岸在产业合作、经贸投资,乃至政治议题上,同样的“海峡组合”都将发挥互补优势,进而创造双赢。  相似文献   

10.
目前的中国学界把“国际中国学”定位为“学术性的工具”的观念,往往是建立在对我国人文“特定学术价值”的“自我认定”为中心的评价标准基础上的。这在事实上可能导致对“国际中国学”作为一门具有世界性意义的“学术的本体”缺乏更有效的和更深刻的理解与把握。以“日本中国学”研究为例,中国的研究者需要在“文化语境观念”、“文学史观念”和“文本的原典性观念”上,作出深刻的反思,并调整学术视角,保持学术操守,惟学术自重,方能在“国际中国学”的学术中创造出属于中国学者自己的天地。  相似文献   

11.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国际社会的主题,也将是二十一世纪国际社会的主题。如何实现这一世界各民族的共同目标.就必须跳出当前“国际法”所维持的国际和平格局,走向“国际伦理”的新时代。就目前世界和平的现状及其基本准则而言,其思想基础基本上是西方近代社会产生的“国家权利”观念。这一国家权利观念直接是从康德的“主权国家”引申出来的,而康德的主权国家概念是来之于卢梭的“契约论”,是把“个人权利”概念运用到国际关系上的结果。在这一观念指导下,产生了现代国际社会的“国际法”。无庸置疑,现代的“国际法”为当今的国际和平…  相似文献   

12.
于贵明 《前沿》2002,3(4):68-70
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 :国际社会应“逐步改变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 ,使经济全球化达到共赢和共存的目的。”表明中国对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这一问题的高度重视和积极立场。本文拟就“冷战”结束后西方国家“国际新秩序”观的本质和中国所主张的“国际新秩序”以及这一基本原则作一论述。一、美国、日本和西欧的“国际新秩序”观冷战结束后 ,西方国家一改过去对发展中国家提出的改变不公正不合理的旧的国际秩序不予理睬的态度 ,而积极行动起来提出了建立“世界新秩序”口号…  相似文献   

13.
方樟顺 《中国减灾》1992,2(4):14-16
我国是世界上遭受地震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也是最早响应联合国“国际减灾十年”活动决议的国家之一。据专家们研究预测,整个90年代我国将处于本世纪以来的第五个地震活跃期,这恰恰与联合国倡导的自1990年~2000年的“国际减灾十年”活动在时间上相吻合。因此,我国的防震减灾工作积极响应“国际减灾十年”活动的号召,贯彻我国“国际减灾十年委员会”的部署,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值此“国际减灾日”之际,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一下我国近年来防震减灾工作的进展和取得的效果以及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河内9月26日宣布,“最后一批”侵柬越军这一天撤离柬埔寨回国,并称这是“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越南这次所谓“最后撤军”,是在柬埔寨问题巴黎国际会议没有达成任何协议而宣告休会之后采取的“单方面撤军”行动。在巴黎国际会议上,大多数与会者主张由联合国主持成立  相似文献   

15.
陈述 《时事报告》2006,(5):26-28
陈水扁在两岸同胞的强烈反对和国际社会的一片谴责声中,强行决定终止“国统会”动作的“国统纲领”适用。这是对国际社会普遍坚持的一个中国原则和台湾和平稳定的严重挑衅,是在走向“台独”的道路上迈出的危险一步,我们对台湾当局加紧“台独”分裂活动的危险性,必须保持高度警惕。  相似文献   

16.
全球经济一体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一大趋势。顺应这一趋势,扩大对外开放,加快与国际市场接轨,是加快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 接轨,是因“轨”不同。我国原有的“轨”,是计划经济的“轨”。它不仅体现在对外贸易规则上,更建筑在整个经济管理制度上。为此,与国际市场接轨,不仅意味着与国际通行的贸易规则接轨,更深层地还意味着彻底改变传统计划体制,与世界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则接轨。  相似文献   

17.
世界上“中国制造”已是非常流行,但是我们的价值观,我们的文化有没有随之输出?文化到底怎样“走出去”?我认为在很大程度上是要有一批真正了解国际文化和国际趋势的国际型人才。目前,文化走出去最大的问题和障碍就是国际化的人才太少。  相似文献   

18.
从26:1谈起     
据国际权威反腐机构“透明国际”公布的最新各国“廉洁”排名,芬兰仍然保持第一,这已经是芬兰连续五年被评为世界上最廉洁的国家了。  相似文献   

19.
众所周知,台湾是“国际社会的弃儿”,世界上近200个国家中,只有29个国家与其有“外交关系”。在亚洲连一个“邦交国”都没有,被称为“亚细亚的孤儿”。自1989年以来,李登辉曾几次想外出访问,但除新加坡外,“都因缺临门一脚”而落空。台报认为,作为一个“国际社会  相似文献   

20.
赵骏  孟令浩 《探索与争鸣》2022,(5):102-115+179
在国际谈判中,“一揽子交易”是一种经常用来促成妥协和达成共识的谈判方法。长期以来,“一揽子交易”在国际造法中被普遍运用,彰显出强大的制度价值与内在生命力。国际造法中的“一揽子交易”既对条约起到积极的塑造作用,能够维护条约的稳定性、完整性并影响条约的解释与适用,又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条约的模糊性,容易引发国际争端以及阻碍条约的渐进发展。总体来看,“一揽子交易”虽然不是国际造法的最佳状态,但是在当前的国际关系背景下是比较可行且值得推崇的国际造法方式,体现了互谅互让的国际合作原则与协商一致的精神。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一揽子交易”对中国参与国际造法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能够促进中国的主张融入国际法体系和助力中国开展国际斗争与合作,不过同时也要注意防范其可能给中国权益带来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