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立法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从起步到基本形成.回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发展历程,可以得出我国立法工作的诸多有益启示.展望未来,我们要以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为目标,加强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确保到2010年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相似文献   

2.
吴邦国作2010年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时表示,按照规划,到2010年我国将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今年是实现这个目标的关键一年。为此,今年要在提高立法质量的前提下,一手抓法律制定,一手抓法律清理,努力在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上迈出决定性步伐。  相似文献   

3.
法律体系的形成有其事实上和法律上的判断标准,依照这两个判断标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但是,在今后,我国立法任务仍然十分的艰巨。需通过科学立法,逐步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以适应法治国家建设的需要。  相似文献   

4.
当代中国法律体系构建模式之探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改革开放事业的重要部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必然也会体现改革开放的总策略。因此,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就不可能完全依据建构理性而为,而必定基于经验理性的探索试验渐进形成。这种渐进主义改革观反映在我国立法工作上,就是长期以来所坚持的审慎立法政策及其包括试行立法、试点立法和先行先试等在内的法律试行机制。然而,基于整体利益考虑,在法律体系的渐进形成过程中政府都占据主导地位。法律体系构建的中国模式一方面因其试验性而体现出渐进的一面,另一方面又因其政府主导性而具有明显的人为控制色彩,这种"试验-控制"模式使得当代中国法律体系的构建方式呈现出与西方发达国家法律体系形成过程明显相异的特色。  相似文献   

5.
《法庭内外》2011,(5):F0002-F000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 3月10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全面阐述了“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重大意义和基本经验”。1997年的中共十五大提出了到2010年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立法工作目标。吴邦国说,以宪法为统帅,以宪法相关法、民法商法等多个法律部门的法律为主干,  相似文献   

6.
李林 《中国司法》2011,(4):16-22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作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中郑重宣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党的十五大提出到2010年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立法工作目标如期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是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为帮助广大读者深刻学习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的重大意义,本刊特别约请著名法学家、中国社科院法学所所长李林撰文解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的重大意义和发展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7.
陈丽评 《政府法制》2009,(11):12-13
“到2010年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组成以后的立法工作目标。要如期实现这一目标,今年的立法工作十分关键。  相似文献   

8.
3月10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听取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同志作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吴邦国委员长庄严宣布,党的十五大提出的到2010年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立法工作目标如期完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9.
中共十五大提出:到2010年形成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十几年来,中国已经制定了百多件法律、法律解释及行政法规、部门规章等。而随着立法速度的加快,立法质量已经成为当前立法工作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法治是政治文明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标志,是全世界人民的向往和追求,更是13亿中国人民不懈追求的目标。新中国成立61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立法速度之快世所罕见。今天,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用短短数十年的时间形成自己的法律体系,走过西方发达国家数百年的立法进程……这是中国创造的奇迹。  相似文献   

11.
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在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过程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既是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客观需要和必然选择,也是确保到2010年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1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在其形成之后仍将面临着如何完善的问题,至于如何完善,仁者见仁,但在三方面的完善应是当务之急,即:公民政治权利与自由的立法亟需完善,从我国有关公民政治权利的立法及其完善分析,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三:一是缺乏公民言论自由范围的界定;二是缺乏保障出版、结社基本自由权利的法律;三是已有的《集会游行示威法》需要加以修正;以立法为重心到以法律的解释为重心的转向,通过法律适用性司法解释将是完善我国法律体系的最重要的路径选择;完善以宪法为标准的法律审查机制,确保国家法制的统一和法律规范之间的协调,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提供法律保障。  相似文献   

13.
言论广场     
《中国司法》2011,(2):5
吴邦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各方面坚持不懈的共同努力,我国立法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永葆本色的法制根基,从制度上、  相似文献   

14.
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工程启动并已经初步造就成为我国取得的诸多举世瞩目成就领域中最突出的一项。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工程首在立法,并坚持权为民所赋、权为民所用。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开放发展的体系,它将随着法治工程建设的进展而自我完善。我国法治建设任务的重点就是实现行政法治,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的法治政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完善和成熟将集中体现在中国特色行政法律体系的完善和成熟方面。  相似文献   

15.
将立法评估“加减乘除”的理念引入到立法后评估中去,真正达到对立法效果进行全面、准确评价,是立法及其施行工作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也是确保2010年形成较为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6.
《法学》2011,(8)
[编者按]自从党的十五大在确定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基本方略以来,我国法制建设经过艰辛的探索,终结硕果。2011年3月10日,吴邦国委员长在人民大会堂庄重宣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我们用30年的时间完成了其他国家大约用400年到500年才完成的形成自己国家法律体系的任务,创造了世界立法史上的奇迹。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可喜可贺,但要使中国  相似文献   

17.
刷新立法理念 提升立法质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强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到2010年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党中央提出的一项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战略任务。要实现这一宏伟目标,就要适应形势的要求,不断刷新立法理念。  相似文献   

18.
《政府法制》2012,(2):10-10
法律体系形成后必将凸显执法的重要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首先意味着中国立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也意味着中国法制发展具有了较好的制度基础。法律体系的形成侧重解决了“有法可依”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吴邦国委员长在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向全世界郑重宣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如期形成,这是我国民主法制建设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我国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进程中的重要里程碑,必将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提供有力保障。回顾、总结上海30年地方立法之路,前瞻地方立法发展的新趋势,  相似文献   

20.
规范性司法解释在法律体系实施中的责任和使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之后,法律的正确实施就成为我国法制建设的首要任务,也是进一步完善法律体系的基础。其中,司法解释对于法律体系的形成和完善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担负着统一法律适用、填补立法漏洞的重要职责。伴随着法律体系的形成,由最高司法机关出台的大量解释、规定、批复等规范性司法解释,成为司法解释的基本形态。其在无限接近立法的同时,与个案适用却似乎渐行渐远。在实施和完善法律体系的进程中,如何评价司法解释立法化趋势?如何对规范性司法解释进行功能定位?如何具体适用规范性司法解释?如何完善我国现有司法解释体制?这些问题的解决,对于正确发挥司法解释的功能,更好地完成实施法律体系的责任和使命,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