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龙树森 《创造》2001,(9):16-17
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特点。一方面农产品出现了阶段性、结构性相对过剩,农产品价格下降,销售困难,影响了农民收入的增长,制约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已经进入一个优化结构、提高素质、提高效益、向广度和深度进军的一个新阶段。在这个新阶段,农民对我们党提出了新的、更高的期望和要求,能否带领他们迈好结构调整这一步,使农村生产力有一个新的发展,这是当前农村党组织面临的一个新的考验。另一方面,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化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社会也产生了一系列新的矛盾…  相似文献   

2.
翟泰丰在《文汇报》2010年2月6日载文指出:我国目前农村尚有7亿人口。逐步实现农业产业化,形成新的农业生产关系,将进一步解放农村生产力,这是我国农业生产力发展的一次革命。加快我国城镇化、工业化、现代化速度,是从根本上  相似文献   

3.
孙津 《中国发展》2009,9(2):51-56
中国农村的现代化建设进入深入创制的新时期,其核心问题,是土地生产关系的创制和农民自身的转型。从城乡关系的实际情况以及农村人口的转移来讲,该创制包括两个基本的现代化建设任务。其一,农村必须实施自己的城市化,而不仅仅是建设小城镇、更不是被动地接受既有城市的扩张需要;其二,农民必须在这种城市化的同时实现转型,也即农民将作为农村和农业的现代化建设主体,使农民本身不再成为“问题”。为此,国家批准新建一大批由农民自己建设的建制城市是一个可行的途径。  相似文献   

4.
刘洪福 《政策》2013,(1):78-80
【正】随着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纵深推进,土地、人口、资金等生产要素加快流动,农村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正在发生显著变化,引发了一系列新的社会问题。其中,征地拆迁越来越被公众高度关注,如何妥善解决"四化同步"发展中被征地农民的生存发展问题,是摆在各级党委政府面前的重要课题。前不久,我们就夷陵区被征地农民的生活...  相似文献   

5.
一、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封建制生产关系代替奴隶制生产关系是社会发展的一大进步;明确封建的土地所有制是封建制生产关系的基础;深入理解封建制生产关系的内涵及其主要特点。 2.使学生认识封建制生产关系取代奴隶制生产关系后,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从而,使封建社会的生产力水平比奴隶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提高。  相似文献   

6.
江泽民的农业农村改革观主要包括:肯定了农业家庭承包制能够与先进生产力和现代农业相融,必须长期坚持;长期坚持和稳定家庭承包制度的核心是稳定土地承包关系,提出农民土地承包期再延长三十年,赋予农民长期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从理论上提出如何不断完善和创新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提出了农业产业化理论,找到了在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在保持农业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内在机制基础上实现农业外部规模经济的一种新型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和产业组织形式;坚持农业农村改革的市场取向,提出了我国农业农村改革的总目标和具体改革措施,并概括了我党领导农村改革的经验;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出发,进一步提出了“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的农业农村改革思路和决策。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邓州市高度重视农业转型发展工作,将加快放活土地经营权、优化土地资源配置作为重要抓手,不断创新方式方法,调整生产关系,探索集体所有权、农民承包权、土地经营权分置,以此放活土地经营权,实现规模化发展,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了农村经济转型发展,被视为农业农村新一轮改革的“试水之作”.  相似文献   

8.
中国共产党百年土地政策大致经历了土地农民私有制、土地集体所有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三权分置的演进,与反贫困始终紧密联系在一起。中国共产党百年来运用土地政策反贫困的经验:一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二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三是完善土地公有制的生产关系,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四是以人民为中心,保障农民的土地权益;五是发挥政府与市场的双重作用。中国共产党运用土地政策反贫困的实践生动有力地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中国人民为什么“棒”。梳理中国共产党土地政策演进的历程和特点能更好地理解土地政策与反贫困的关系,从而为后扶贫时代推进农业现代化、构建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于生产力性质的规律是人类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根据这一规律,当一种新的生产关系建立后,在一定时期,它和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适应的,但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原来适合生产力的生产关系,便逐渐成为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桎梏,这样,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就日益激化起来,于是客观上必然出现改变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向前发展的要求,革命就要爆发,旧的生产关系就必然要被抛弃,而代之以适合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新的生产关系。但是马克思主义在揭示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同时,从来没有把历史看成一幅呆滞刻板的图画。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反复指出,历史的发展不是一成不变的数学公式,不是简单的一次方程,“历史  相似文献   

10.
土地流转一定要尊重农民意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力 《政策瞭望》2003,(12):27-28
“农户在承包期内可依法、自愿、有偿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完善流转办法,逐步发展适度规模经营。”这是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对农村土地流转问题的一贯政策精神的进一步明确和重申。这既是对农民拥有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充分肯定,也体现了农村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对保护农民权益、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土地流转是农业和农村生产力水平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近年来,特别是在土地二轮承包后,土地流转的规模有所扩大,开始由沿海和城郊向内陆扩展。在实践中正确引导土地流转、确保中央的土地流转政策不走样,确保农民的土地承包权益在流转中不受侵害,这是有关专家和政府官员从不同的层面反复强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正> 生产力标准是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农村实行土地规模经营,根本目的是为了发展生产力。因此,要保证土地规模经营的顺利进行和健康发展,必须坚持运用生产力标准指导土地规模经营实践。实行土地规模经营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近几年来,土地规模经营这一新的生产经营形式,不仅引起了理论学术界的注意和探讨,而且广大农民在实践中也进行了大胆探索。目前,我们钟祥县20亩以上的规模经营户已发展到18928户,占全县总农户  相似文献   

12.
“三农”问题是我国的大问题,关系到我国实现现代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成败。解决“三农”问题的目标,就是要提高农业生产力,实现农业现代化;提高农民素质,实现人的现代化;改变农民生活方式,促进社会风气根本好转。提高农业生产力,实现农业现代化是基础,实现农村产业化是主线,在这一过程中带动农村人口、环境、生活方式及社区治理等各方面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3.
“城乡结合一体化”的经营体制首先诞生在生产力特别落后的边疆民族山区,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是推动边疆民族山区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的一种经营体制。(一)“城乡结合一体化”的经营体制,引发了生产关系的变革,创造出了适应并能够推动边疆民族山区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的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经营体制是生产关系的重要内容之一。改革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通过生产关系的调整与变革,使之适应并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城乡结合一体化”的经营体制,诞生在生产力落后的边疆民族山区,有其客观必然性。县级以上厂矿企业、科研学校事业单位、农林水利农垦、商业供销外贸、党政部门群众团体到乡村与农民联营兴办经济实体,这就打破了所有制界限、城乡界限、工农界限和行业界限,在农村建立起了一种新型的以公有制为基础的多种形式的混合型所  相似文献   

14.
张兆江 《群众》2012,(7):31-32
加快农村土地流转,是对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提升农业竞争力、释放农村生产力的必然要求。纵观当前农村基层发展现状,土地流转工作还面临一些问题亟待解决:一是农民对土地流转的认识有偏差,总认为进行土地流转是要收回或调整他们的承包权因而对土地流转积极性不高。二是农村劳动力“三多三少”(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呈现女多男少、  相似文献   

15.
土地使用权的买断经营,是坚持土地集体所有.允许土地使用权在一定的年限(如50年内)一次性出售给农业经营者,经营者购买土地使用权,在国家宏观产业政策的引导下从事农业经营。它是在家庭联产承包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经营模式。一、现行土地使用权的弊端社会主义国家的农村土地制度,必须尊重土地的内在规律,在促进生产力的前提下,选择适当的土地关系,才能有利于土地经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根据生产力的变化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实行家庭联产承包的双层经营体制,在一定程度上使土地使用权和所有权适当分离…  相似文献   

16.
殷金华 《政策》2005,(2):59-59
2004年,作为农业大镇的孝感市孝南区三汊镇,实现了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新的一年,我们将按照中央和全省经济工作会议精神,采取有效措施,扎扎实实抓好农村工作,保持农业和农村发展的良好势头。 --继续落实好农村政策。一是广泛宣传中央和全省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及党的农村政策,使农民放心投资、安心种田,激发农民的生产热情;二是落实好土地政策,依法做好土地二轮延包工作,从法律和制度上保证农村的土地承包  相似文献   

17.
农民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主体和创造者。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农村社会利益关系日益复杂,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面对这一新的形势和任务,如何加强农民教育工作,不断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加快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已成为农村各级党组织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8.
季建业 《群众》2008,(10):45-46,52
一、当前我国农村发展面临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 1、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制把农民从集体土地上解放出来,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释放了农村生产力。但是经营权模糊造成了土地的实际使用权、流转权、收益权、抵押权等缺位,当前农业经营方式已制约了农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如何在不改变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前提下进一步释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9.
何锡英 《创造》2004,(10):24-25
"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那么,农业如何加快发展?农民怎样才能增收致富奔小康?农业产业化经营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实践证明,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和农业生产力不断发展的产物,是农业经营组织制度和经营机制的重大创新,是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是实现农业"两个根本性转变"和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20.
生产力范畴的本质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关系,这种物质变换是否协调直接关系到生产力能否可持续发展。马克思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下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断裂导致生产力发展的源泉——土地和劳动者遭到破坏,自然生产力下降,社会生产力极大浪费,使生产力的发展严重不可持续。为了防止人类社会与自然界之间新陈代谢断裂的发生,实现生产力的可持续发展,马克思提出了变革社会制度,建立新的生产关系;使土地得到永续利用;劳动力得到全面发展;劳动可持续发展;发展循环经济等一系列极具实践性的理论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