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政党协商是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开展的政治协商,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形式和充分体现,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特色,是我国政党制度的显著特点。在政党协商中,民主党派参与协商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的具体实践,是其作为政党的一种重要政治行为和作为,肩负着该党派的政治使命,体现着其党派在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民主党派在政党协商中要扮演好角色,发挥好作用,体现参政党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中的地位和作为,就必须不断提升党派的自身素质,加强党派在政党协商中职能履行和作用发挥。  相似文献   

2.
民主党派政党认同的有效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果不把对不同政党的认同放在对立的两端,而是从"心理认同"这一核心要素出发,即可在中国政治生态中使用政党认同来观察不同政治主体对民主党派的政治态度。在中国多党合作制度框架下,民主党派政党认同的高低不仅关系着民主党派自身的存亡,而且关系着中国政党制度的安危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本文通过分析民主党派与执政党、国家政权、党派成员和社会民众的四维关系,认为民主党派的政党认同具有共生性、理性、内部的稳固性和外部的松散性等特性,并提出有效构建民主党派政党认同的路径。  相似文献   

3.
根据政党发生学的观点,不同类型的政党的起源决定了政党制度的特殊性,政党制度的特殊性决定了政党认同的特殊性。我国的政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因而我国政党认同分为中国共产党执政党认同和民主党派参政党认同。调查发现:民主党派成员执政党认同度和政党制度认同度较高,而党派成员的内部认同度需进一步加强。为了进一步促进我国民主党派的发展,各社会主义学院(校)要主动调整教学内容以增强教育培训的有效性;民主党派要加强自身党建,促进党派成员从被动身份体认转向主动性认同;民主党派要加强职能发挥和主体性培育,从而更充分地发挥我国特色政党制度的重大效能。  相似文献   

4.
民主党派是政党,不是学术团体,党派成员一定要有政党意识。一个政党的政党意识就是该政党的群体共同意识。  相似文献   

5.
民主党派参政议政工作机制的建立,应当遵循政策性、系统性和实效性原则。当前。建立健全民主党派参政议政工作机制迫切需要解决四个方面的问题,即制定刚性的政策要求、建立制度化的民主协商机制和协商平台、建立科学化正规化的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组织系统、全面提升民主党派自身的参政议政能力。建立健全民主党派参政议政工作机制还需要处理好三个关系,即在党派活动中处理好党派整体功能与党派个体成员作用发挥的关系;在民主党派成员参与党派活动中处理好本职工作与党派事务的关系;在参政议政活动中处理好党派成员履行责任与政策激励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政党协商是我国独特的、独有的、独到的民主形式。加强民主党派主体性建设,是推进政党协商规范有序、务实高效、充满活力的必然要求。基于民主党派的角度分析,加强党派主体性建设需要做好以下工作:在社会基础层面,需要增强代表性,扩大民意基础,彰显民主党派的主体形象;在自身建设层面,需要聚合党派力量,发挥民主党派的主体作用;在党际关系层面,需要坚持平等协商,提升民主党派的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7.
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 ,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 ,这是中国政党制度的基本特征 ,这个“合作”与“参政”的一个基本体现 ,就是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互相监督” ,而共产党的历代领导人又都强调 ,“互相监督” ,主要是民主党监督共产党。但是 ,在我国政治生活中 ,由于政党监督本身的非权力特点 ,由于对共产党“一元化”领导的片面强调以及对党派活动的淡化 ,政党监督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民主党派对共产党的监督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软监”、“虚监”、“空监”、“白监”的问题。一些民主党派人士抱怨 ,搞政党监督是“剃头挑子一头热” ,…  相似文献   

8.
民主党派参加中共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既不在野,也不在朝,成为事实上的参政党。新民主主义时期,民主党派的政治转型实现了与中共在政治上的“同心同向”,民主党派的思想改造实现了与中共在思想上的“同心同德”,民主党派与中共的“同心同行”,形成了“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的政治格局。但长期以来,“团结、教育、改造”的统战思维惯性延迟了民主党派从“改造党”向“参政党”的转变,民主党派的主体性、独立性和主动性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民主党派作为“参政党”的定位,成为新时期参政党建设理论发端的原点。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革命进程中,多党竞争和一党专政都是没有前途的。中国大陆当代的政党制度是“申国多党合作制度”,即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发出了促进政党关系和谐的号召,指出政党关系的和谐对于增进团结、凝聚力量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民主党派政治交接的根本任务是高举爱国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两面旗帜,把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在长期共同致力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形成的“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政治格局中各党派在与共产党的长期合作中形成的各自的优良传统传承下去,从而进一步促进各政党的和谐关系。  相似文献   

10.
政党社会基础问题的实质是政党代表性问题,这是一个具有普遍性的理论问题。对民主党派成员的问卷调查及对民主党派团体提案的统计分析发现:我国民主党派在代表所联系群体利益诉求方面比想象的做得要更多一些,但这种客观情况并未反映到党派成员对党派利益取向的主观认知上来,即对很多党派成员而言,他们对于"民主党派应该代表特定群体的利益"这样一种观念并不是很认同。明确这一点,对于我们从利益代表功能的角度思考如何进一步调整和优化民主党派与其社会基础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我国现在共有八个民主党派,每个党派的章程都经过了一个长期的发展和完善过程,各民主党派的章程反映了民主党派发展的历史。党章是一个政党性质的反映,从民主党派早期章程来看,民主党派并不具备现代意义政党的属性。因此,民主党派成立早期,中共便将一些进步的党派称为"爱国党派",1947年以后称为"民主党派"。此后,一些党派也在一些重要的文件中自称"民主党派"。民主党派章程随着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的发展而不断完善。如今,八个民主党派都制定了较完备的章程。我国的民主党派已经发展成为具有现代政党意义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  相似文献   

12.
坚持和完善当代中国政党制度,要求站在科学发展的高度,进一步揭示其丰富内涵。注重从党际关系范式深入研究,有其必要性也有其局限性。如果从当代中国政党政治的实际出发,从更为宏观的“政党三维关系”研究范式着眼,就会发现:以“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共产党代表、多党派为民”为显著特征的党际关系、党政关系、党群关系制度化成果,构成当代中国政党制度的科学内涵。把握这一科学内涵,有助于推动当代中国政党制度的科学发展,使其政治文明水平再上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13.
从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看,中国协商民主的制度缘起于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之间的协商以及各民主党派互相之间的协商。这种政党协商民主生长于近代中国特定的政治生态环境,正式启动于新中国筹建过程中。而“五一口号”的发布,进一步促进了各民主党派的政治转向,确立了一种以协商民主为内涵的新型政党关系,标志着这种新型政党协商合作关系的建立,为在中国确立协商合作的政党关系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民主党派政治交接具有深刻的内涵,很有必要进一步研究探讨,它是我国政党制度发展的一个重要函数值,是中国社会政治发展的一个重要因果链,是民主党派自身建设的一种有效承载体。政治交接至少有以下几个功能:延续政党生命;提高合作能力;形成党派合力。开展政治交接,要辩证地处理好几对关系:活动内容与工作形式的关系;交接活动与其他工作的关系;个人成长与组织发展的关系;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的关系;尊重老一辈与培养新一代的关系;执政党建设和参政党建设的关系;代表人物培养与一般成员成长的关系。随着我国政党制度的不断完善和民主党派自身建设的不断深入,政治交接的研究成果将会不断刷新。  相似文献   

15.
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的多党合作的政治格局,是我国政党制度的显著特征,也是我国政党关系的基本内涵。这一新型政党关系模式深深植根于中国社会各个组织当中,高校民主党派成员要充分认识这一政党关系,处理好与中共各级组织的关系,为建设和谐校园发挥参政党的作用。然而,目前高校多党合作制度的实践在制度完善和理念创新上存在薄弱环节。本文从政治、价值观、制度等层面分析了高校政党关系,并提出了一些相关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16.
民主党派政党意识的核心是"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要认真学习党章,以党章规范言行,增强政党意识.要从维护宪法尊严的高度来推进多党合作制度.  相似文献   

17.
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民主党派跨界别发展日渐增多,客观上对各党派组织发展的界定和结构产生较大影响,成员趋同化现象日益显现,各党派组织特色受到影响。市场经济的竞争机制,是驱使民主党派结构性趋同变化的重要因素;自身建设滞后,从组织程序上造成了成员结构趋同化;向经济实力型人士倾斜,是造成民主党派结构趋同化的新原因。要根据新形势,结合党派特点,规范组织发展,创新工作机制,以保证民主党派自身特色,以实现和谐政党关系。  相似文献   

18.
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是新中国多党合作事业的开创者,其历史贡献主要体现为:深刻批判党内“左”侧关门主义,阐明革命胜利后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继续保持政治联盟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为新中国的多党合作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支持帮助各民主党派整顿发展组织,将人民政协确立为党派合作的机关,为多党合作提供了组织形式上的保障;制定并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党派关系基本方针,实际上建构了我国社会主义政党制度;在“文化大革命”极端困难的情况下.维护保存了多党合作的根基.为新时期党派关系的新发展准备了必要的条件。  相似文献   

19.
高校民主党派成员的政党认同是指高校民主党派成员对自己所属政党的认同状况。从目前情况来看,高校民主党派成员对其所属政党有一定的认同和组织归属感,但也有一部分党派成员对自己所属政党缺乏认同和归属感。因此,作为政党存在和发展的最深层依据,提高民主党派成员的政党认同是统战工作必须面对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20.
民主党派的民主监督是我国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实效性如何,直接影响民主党派在我国政治体系中的角色功能的实现,影响整个政治系统的发展和完善。要提高民主党派民主监督的实效性,必须实现主体自觉,各级党派组织要充分认识到自身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组织性对民主监督实效性的影响和重要性,并利用这种自觉,去弥补民主党派民主监督工作本身性质上的劣势,避免党派成员等个体监督主体在能力和位置上的弱势,从而实现民主党派民主监督的政党监督、政治监督的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