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福建省晋江市把推进党务公开作为发展党内民主、保障党员民主权利、实现党内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完善党内监督机制、提高党的公信度的重大举措,积极推进党务公开常态化、规范化建设。在公开的内容方面,晋江市根据《党务公开指导手册》、《党务公开目录》及流程图,定期公开。在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方面,重点公开党组织机构设置、换届选举、民主生活会、干部选拔任用、干部监督管理等内容。在全局工作和民主科学决策方面,主要公开党组织任期目标和阶段工作重点、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目标、涉及  相似文献   

2.
《法治与社会》2011,(5):80-80
程竹汝在《领导科学》上撰文认为,选举民主、议会民主、参与民主、协商民主等不同民主实现形式,各有其自身独特的意义。在一定意义上讲,现代社会的所谓政治发展特色也就是上述民主实现形式表现出的不同的结合方式。因此,对于当前中国的政治发展而言,重要的是民主实现形式的发展,要寻求民主实现形式的最优次序和各自重心。  相似文献   

3.
在成为中央党的地方组织党务公开联系点和河北省党务公开工作试点县后,藁城市以打造阳光党务、推进党内民主、深化党风廉政建设为根本,强化党务公开五项机制,为党务公开提供制度保障。强化领导机制。成立市党务公开工作领导小组,统一协调全市党务公开工作,制定《关于在全市推行党务公开的实施意见》,明确党务公开试点单位创建标准和工作要求。各基层党组织也成立了相应的领导机构,全市形成了市委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推进党务公开,健全党内情况通报制度,及时公布党内信息,畅通党内信息上下互通渠道。”这是在党的十七大明确把“推进党务公开”作为党内民主建设一项重要举措基础上的进一步深化和发展。  相似文献   

5.
何勇 《中国监察》2010,(13):4-7
党务公开是党内民主的基本要求。党的十七大以来,党中央对党务公开工作高度重视,提出了一系列新要求。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尊重党员主体地位,保障党员民主权利,推进党务公开,营造党内民主讨论环境”。党的十七大通过的党章把“实行党务公开”明确为党的组织制度的一项内容。  相似文献   

6.
许文 《中国监察》2010,(4):27-27
近年来,江苏省丹阳市高举创新旗帜,紧紧围绕推进党内民主、深化党内监督、密切党群关系,突出解决农村改革发展稳定中的现实问题,从健全党务公开目录入手,积极探索建立以党员群众满意度为价值取向的党务公开绩效评价机制,推动了党务公开在新时期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7.
郭惠芳 《中国监察》2010,(22):17-17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党的基层组织实行党务公开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执行。《意见》的颁布实施,既顺应了中央对发展党内民主的要求,也体现了党员群众的共同愿望,不仅标志着我们党在积极实施党务公开进程中又迈出重要的、实质性的一步,而且意味着一个走过89年风雨历程的大党对如何顺应信息化时代新形势、加强自身建设有了更新的认识,将对党内民主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8.
论协商民主——从哈贝马斯的“商谈论”说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龙 《中国法学》2007,(1):31-36
本文从哈贝马斯的“商谈论”说起,在论证协商民主的由来、协商民主法哲学基础的同时,结合实践,提出与阐明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实现形式:以协商民主为前提、以选举民主为纽带、以自治民主为基础的多元民主。指出了这些民主形式的优越性与某些不足,并就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对完善我国民主实现形式的借鉴意义作了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9.
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的核心要义,是中国共产党和当代中国的理想和追求.我国设计了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标志的一系列制度措施来实现人民民主,但在具体的政治实践中却面临种种问题.协商民主是强调讨论对话和审议的民主形式,恰好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目前我国人民民主实践的不足.  相似文献   

10.
郝爱芳 《中国监察》2011,(16):41-41
推进县委权力公开透明运行是扩大党内民主,推进党务公开,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必然要求。在实践中探索推进县委权力公开透明运行,应从强化目标、固化制度、搭建平台等多方面着力。  相似文献   

11.
宪政和民主是现代政治体制中相辅相成的两个部分,如果说民主是河,宪政则是堤。为了限制民主的冲动性与盲目性,美国人制定了成文宪法,在代表制基础上实现了宪政民主。与国会、总统一样,美国最高法院也是民意代表,只不过更为间接和持久。通过解释宪法,美国最高法院不断修补宪政之堤,在尊重民意的基础上引导民意,将宪政民主转向民主宪政,维护了自身的地位与权威。  相似文献   

12.
民主为什么不能只从基层开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刘松山 《法学》2007,(3):40-54
在中国,发展民主有一个不言而喻的基本方略,即从基层开始,并力图通过发展基层民主来推动国家民主的发展。优先发展基层民主有特定的历史背景以及诸多观念基础。但是,从几十年的实践看,城市居民自治和农村村民自治的效果未尽人意,指望通过发展基层民主来达到的其他初衷也并未如期实现。历史经验表明,决定中国民主发展方向和进程的只能是国家民主,优先发展基层民主而缓行国家民主,不仅会使基层民主的发展陷于孤军深入,也可能延误发展国家民主的宝贵时机。与时俱进地调整中国民主发展的方略,将大力发展国家民主放到中国民主建设的首要地位,确立发展民主的基本方向和步骤,对于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充分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彭阳春 《中国监察》2008,(17):51-51
党的十七大报告在论述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这一新的伟大工程时,强调要尊重党员主体地位,保障党员民主权利,推进党务公开,营造党内民主讨论环境。这是我们党顺应新的历史条件对进一步发展党内民主提出的明确要求,对于做好纪检监察工作特别是案件审理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中央纪委向十七大的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加强案件审理工作,探索和推进审理方式的改革创新。  相似文献   

14.
刘晓 《法制与社会》2010,(15):280-281
民主是西方文明特有的产物,是在西方社会历史进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19世纪中叶,宋教仁等革命党人开始了在中国建立议会民主制的尝试。本文通过探讨使民主运转起来所必须的要素,来透析中国早期的议会民主制在缺乏民主生根发芽所需的养分——民主所需的前提、条件、手段,走向失败是必然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民主在不同的国家制度下,有不同的含义,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国家是极少数资产阶级利益的的代表,而在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制度下,民主将是绝大多数人的民主。通过从西方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比较看“民主政治”,人们将发现社会主义民主不是乌托邦,而是实实在在的民主。  相似文献   

16.
二元民主结构中的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中国的民主结构是由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主构成的独特的二元民主.其中,党内民主是核心和灵魂,是民主发展中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党内民主领导和决定着人民民主,根本的是要通过党内民主的先进性来实现,但将西方政治学或法学中的所谓"合法性"理论适用于党内民主对人民民主的领导,是不恰当的.充分研究党内民主,大力发展党内民主,打开中国民主发展之门的金钥匙就找到了.  相似文献   

17.
曹金龙 《法制与社会》2013,(14):146-147,155
民主问题一直都是诸多政治问题的重中之重,在漫长的人类历史长河中,关于民主的探讨经久不衰。理想的民主是全民参与的直接民主,但由于现实的考虑,理想从来就没有真正实现过。随着网络的迅速发展,一种新的民主模式——网络民主应运而生,给直接民主带来无限希望。然而网络民主在解决许多问题的同时也带来新的问题,加上现实的局限性,网络民主在未来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也只能作为现有代议制民主的一种补充。  相似文献   

18.
胡冰清  成锴 《法制与社会》2011,(14):244-244
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道路是当代中国发展的需要,然而在认识上的误区影响着中国的政治民主化。本文主要从强化公民在民主生活中的主体地位,实现国家权力合理配置和重视全社会的监督力量三个方面浅析怎样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道路.  相似文献   

19.
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发展基层民主,特别是推进农村基层民主的建设保障农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保障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对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本文分析了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的意义、面临的困境,并对我国落后地区的农村基层民主的有效实现方式进行探讨,以期推进我国落后地区的农村基层民主建设。  相似文献   

20.
张成铁 《法制与经济》2008,(16):121-122
民主是现代国家文明和社会文明的根本标志,本文通过分析公民独立的民主人格、公民社会的妥协意识、公民社会宽容理性以及公民的表达权利实现的基础,作者指出,公民的权利意识、现代社会的妥协宽容精神、公民参与社会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表达愿望的实现,并不能只是停留在观念和价值上,必须在法治的层面上寻求坚实的基础,公民的个人和群体的民主气质才能得到生成和发展,只有法治才是公民民主气质生长的肥沃土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