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谢青松 《党课》2020,(1):82-85
注重此世、安住当下,乃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精神品格,蕴含在儒、道、佛的经典文本当中。今天,我们学习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应忽略中国文化注重“当下”这一重要维度。儒家注重此世,关注现实人生。孔子曾说“未知生,焉知死”(《论语·先进》),“敬鬼神而远之”(《论语·雍也》),“子不语怪力乱神”(《论语·述而》)。在孔子看来,关注今生,活在当下,敬鬼神而远之,不做杞人忧天之思,不热衷于谈论怪力乱神之事,这才是对生命的敬重。  相似文献   

2.
习近平:《孔子家语通解》与《论语诠解》 连日来,中国孔子研究院院长杨朝明顿生坐过山车之感。他参与主编的两本书——《孔子家语通解》、《论语诠解》,从“需编者贴钱才能出版”到“一夜之间卖断货紧急加印”,原因无他,在于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的点赞。  相似文献   

3.
我是从2007年9月份《东方今报》发表的一篇报道中知道闫合作的,他对《论语》的独到见解深深吸引了我。闫合作认为,现在流行的对《论语》的解释,大都不符合孔子和《论语》编著者的本意。他认为,儒学包含孔子的思想,但儒学并不等于孔学;孔学实际上是圣学,是一门关于如何做人如何做事的学问;《论语》并不像后人所说的只是记述孔子言论的一本语录,也不是有些人认为的是孔子学生们课堂笔记的选集,它有自己的理论框架和严密的逻辑体系,这就是“文、行、忠、信”。  相似文献   

4.
中国远古文章之道,文史哲水乳交融。有西方人不谙中国文脉,只把孔子看作世俗智者而非哲学家。《论语》里的哲学,不在条分缕析,在乎行坐言谈。《论语·子罕篇》记载孔子在达巷的故事,短短数语间,文史哲兼备其中。孔子领着众弟子游学到了达巷,当地人说:“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达巷人觉得孔子学问太渊博了,却看不出到底什么技艺才是他的专长。  相似文献   

5.
《庄子》一书虽为道家经典著作,但其中关于儒家及其代表人物孔子的记述却占了相当大的篇幅。作为儒学宗师的孔子在庄文中的形象颇为复杂:一方面他是道家批判的对象,另一方面他又俨然成为道家理论的宣扬者。本文试从把握《论语》中的孔子形象入手,来分析探讨庄文对孔子形象改塑的具体表现及成因。  相似文献   

6.
《论语》中孔子评价管仲以“仁”,与孔子对管仲的其他评价相左,这是一种理解之惑,涉及儒家关于价值评价与道德实践的冲突。明清学者阐释《论语》时,在遵从程朱立场的基础上,围绕着孝悌、忠君、道义、生死、功业等观念,提出兄弟伦理、王位继承、君臣之义、建功立业、民族大义、理念时代变迁等多维的解读。明清学者多以推究孔子的原本意图为目的,把孔子言论视为圣人规范,以准确理解儒家“仁”的体系和内涵,以期为当下儒者的价值选择提供指导和借鉴,走出道德困境。  相似文献   

7.
孔子在《论语》中提出了“礼之用,和为贵”(《学而篇》)的社会主张,这里的“和”就是和谐的意思.亦即中和两者之间不和谐的地方.使相互关系能和平相处、均衡发展:儒家把中庸思想看作是最高的道德.其中“和为贵”的思想就成了中国人几千年来处理人际关系、民族关系、社会关系的传统原则.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思想 ,构成了中国传统法文化的主题 ,这一主题的具体表现就是儒家传统“德治”思想。一儒家传统“德治”思想 ,是儒家法律思想最高原则的体现。儒家所强调的“德治” ,其基本含义是“以德治理” ;其根本出发点是对人的尊重 ,对人性的信赖 ;其基本用心是力图以每个人的内在道德融合彼此间的关系 ,实现人伦社会的和谐 ,从而达到国家的治理和稳定。儒家一向重视人伦关系的和谐 ,崇尚人伦和谐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在《论语》中 ,孔子反复讲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种人伦关系 ,要求做到“臣…  相似文献   

9.
<正>中国古代家训,起始于西周,发展于隋唐,在明清进一步完善。传统家训内容主要以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崇忠孝”为主。提起儒家,不能不提到它的创立者孔子。《论语》记载,孔子的学生陈亢问孔子的儿子孔鲤:“你在你父亲那里得到过特别的教诲吗?”孔鲤回答说:“一日,父亲独立在庭院中静思,我从旁走过,父亲问我学《诗》没有,我说没有。父亲说,不学《诗》,无以言。我退而学《诗》。又一日,父亲又独立庭院中,我从旁走过,父亲问我学《礼》没有,我说没有。父亲说,不学《礼》,无以立。我  相似文献   

10.
《论语》是"述而不作"的孔子思想最直观的表达。2500年来,其中的智慧早已成为中国读书人的精神故乡。作为儒家经典代表著作之一,《论语》体现了孔子思想与儒家文化的哪些"道"?这些"道"对于今天的世道人心有何价值?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采访了同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人文通识教育中心主任刘强。  相似文献   

11.
社会控制思想是孔子思想体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要系统全面地把握孔子的思想体系,必须研究其社会控制思想。一礼法并重礼和法是孔子思想体系中的两个基本范畴。“仁者爱人”(《论语·颜渊》。下引《论语》,只注篇名),从爱人,“泛爱众”(《学而》),亦即爱护百姓、保护百姓的愿望出发,孔子希望社会“无讼”。他认为,礼是达到这种理想境界的有效手段,“不知礼,无以立”(《尧曰》),必须“以礼为国”。孔子重礼,但同时认为,刑和法也是社会控制的重要手段。过去人们只注意其礼治思想,面对他的法治思想重视不够。下面  相似文献   

12.
《大学》是《礼记》的一篇,是汉初综合先秦儒家(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作品。自从南宋朱熹把它编入《四书章句集注》后,与《论语》、《孟子》、《中庸》合称《四书》,成为封建社会的经典。《大学》与儒家其他经书比较有一个明显的特色,就是有一套系统的修身方法。朱熹认为《大学》是“为学纲目”,是“修身治人底规模”。好象盖房子,读《大学》等于搭好房子的“间架”,以便将来“却  相似文献   

13.
<正>《论语》一书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由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整理编辑而成。书名是书成之日自然形成的。《论语》一书影响中国文化两千多年。尤其南宋朱熹把《论语》《孟子》以及《礼记》的《大学》《中庸》合编为四书,作为儒家经典普及本以后,流传极广。南宋以后,中国科举考试题目、内容均出自四书。所以,南宋、元、明、清四代对《论  相似文献   

14.
《论语》是儒家思想的经典著作,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书”。《论语》辞约义富,是记载春秋末期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散文。全书共二十篇,内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学、哲学以及修身处世的道理等多方面。2014年3月25日,《论语》当选“在法国最有影响的十部中国书籍”之一。  相似文献   

15.
贺伟 《前线》2014,(1):113-113
自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并一直持续了两千多年。儒家经典受到了历代统治者和士人的热捧,留下的著作可谓汗牛充栋。但奇怪的是,作为《论语》的姊妹篇《孔子家语》,遭到了不可思议的冷落,历代先贤大儒鲜有提及,对许多国人来说,更是一张陌生的面孔。  相似文献   

16.
杨朝明 《前线》2014,(1):112-112
2013年11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到孔子研究院视察。在展览大厅离门较近的桌子上摆着孔子研究院的主要成果、书刊以及研究院承办的世界儒学大会的论文集等。习总书记认真观看并翻阅了《孔子家语通解》和《论语诠解》,并说“这两本书要仔细看看”。习总书记对这两本书的青睐,也是要人们走近孔子思想、了解儒家学说、学习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7.
孔子画像被搬上了福利彩票,这种玩法据说很有开创性,是将儒家经典著作《论语》中的名言警句用作奖符,对应不同级别的奖金。如一等奖奖符为“礼之用,和为贵”,中奖者可领取30万元的奖金,最低第八级能够拿到10元奖金,奖符为“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这也是《论语》中的名句,但仿佛彩票发行方是故意避开了这句话,没把这句话当作奖符,否则的话就成了自己伤自己。  相似文献   

18.
众所周知,孔子的伦理思想影响了中国社会两千多年。对孔子的伦理思想究竟怎么看?这是一个见仁见智的事情。笔者在这里谈一点不够成熟的看法以就教于方家。 一、伦理指归——仁 孔子学说以“仁”为核心。“仁”也是孔子伦理思想的核心、宗旨、指针和目标。 孔子说:“仁者,人也。”(《礼记·中庸》)一部《论语》,“仁”字凡109现,孔子对“仁”的论述超过其他任何一个概念,足见其在孔子学说中的地位。郭沫若在《十批判书·孔墨的批判》中认为仁的“含义是克  相似文献   

19.
《党的建设》2011,(3):48-48
《论语》,今本共20章,一万五千余字,“论”是论纂的意思,“语”是话语,“论语”就是论纂语言。它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以语录体的形式记录孔子及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俗话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这是对政治家而言的。对于平民百姓来说,感悟孔子的智慧与修养,会如同在心中点燃一盏长明灯一样,在得意和成功中会有所教益,在挫折和失败中会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20.
在先秦诸子中,儒家首先提出“义”的概念。《论语》、《孟子》等儒家经典里对“义”字有很多的论述,我们今天所谓“义”即源于此。那么,儒家的“义”是什么意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