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地方政讯     
四川省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推进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的意见》(川委发[2005]9号)。《意见》明确了推进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基本原则,明确用3年时间在农村建立起以最低生活保障、“五保”供养、医疗救助和教育救助为重点的社会救助制度,在城市建立起以比较完善的最低生活保障、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医疗救助为重点的社会救助制度,到2010年,在全省建立起覆盖  相似文献   

2.
《湖北政报》2009,(11):19-23
<正>鄂民政规〔2009〕1号第一章总则第一条市(州)、县(市、区)要设立负责最低生活保障工作专门工作机构(最低生活保障局、最低生活保障管理办公室或社会救助局、社会救助管理办公室),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城乡低保  相似文献   

3.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指对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城乡居(村)民实行差额救助的社会救助制度。有关专家学者也称这项制度为我国社会保障的最后一道“安全网”,即困难对象通过各类工资、奖金、社会保险以及各类劳动等收入后,其家庭仍未达到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  相似文献   

4.
2005年11月22日,经顺义区委常委会和 区政府常务会讨论通过,顺义区出台了《关于 推进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的实施方案》。根 据方案规定,2006年将有近3000万元资金纳 入区财政预算,专款用于全区城乡弱势群体的 最低生活保障、医疗、住房、教育等方面的全 面救助。这样一个3000万元的惊人数字,这样 一个完善的社会救助体系,有力地说明了顺义 区委、区政府坚持以民为本,为民解困,关心 关爱贫困群体的服务理念和工作思路。  相似文献   

5.
雷鸣 《中国民政》2009,(6):21-22
新疆阿勒泰地区民政局突出重点、整体推进,配套衔接、提升效能,不断健全完善以最低生活保障为重点、各项救助相配套、覆盖城乡全体居民的社会救助体系,充分发挥对“三个群体”(城乡困难群众、孤老残幼特殊群体、重点优抚群体)基本生活的保障作用。  相似文献   

6.
李诗伟 《政策》2008,(3):44-45
近年来,武汉市汉阳区坚持把改善困难,群体生活状况作为建设“和谐汉阳”的重要抓手,把加强对困难群体的救助放在为民办实事的重要位置,并采取了一系列切实有效的措施。现已初步形成了以最低生活保障为中心,以就业、养老、医疗、教育、住房等各种专项救助为辅助,以政策优惠、对口扶贫、社会慈善、群众互助相配套的社会救助体系。目前,全区已纳入社会救助体系的困难群体总量达3万余人,占全区总人口的7.2%,使困难群体共享发展成果,感受社会温暖。我区的主要抓法是:  相似文献   

7.
社会救助体系是社会保障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社会救助体系的建设;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完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健全社会救助体系”。《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要求广东省珠江三角洲地区率先完善以以最低生活保障为基础的社会救助体系。民政部广东省人民政府《共同推进珠江三角洲地区民政工作改革发展协议》约定,健全社会救助管理和服务机制,实行最低生活保障和其他专项社会救助制度的衔接机制建立。社会救助管理和服务的规范化运行机制,落实民政部门在社会救助体系建设中的综合协调职能。  相似文献   

8.
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坚持以"享有基本生活保障"为总体目标,确保困难群众基本生活,稳步提高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推进各项救助制度落实、完善、衔接、配套,发挥社会救助体系的整体效能,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健全社会救助的协调发展机制。着眼于社会救助制度的长远构架和城乡一体化的趋势.统筹做好低保、农村五保、灾民救助和流浪人员救助,建立健全城乡”分类施保”和临时救助制度.  相似文献   

9.
2003年永康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社会困难群众的救助工作,形成了以最低生活保障救助为基础,祔互助为辅助,临时救助为补充的社会救助体系。市委市政府把救助工作作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城乡一体化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来部署。永康市委市政府重视社会救助工作  相似文献   

10.
《江西政报》2006,(13):33-34
各市、县(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 为进一步完善社会救助体系,提高城乡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保障水平,省政府决定,自2006年7月1日起,建立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进一步提高农村五保供养标准,扩大农村困难群众大病医疗救助范围,建立城市困难群众大病医疗救助制度。现就完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提出如下意见。  相似文献   

11.
安徽省黄山市积极推进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不断健全完善城镇最低生活保障、农村特困群众救助、城乡大病医疗救助等重点救助制度,启动住房、教育、法律、就业等专项救助和慈善等社会帮扶救助,仅2005年就有10万多困难群众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救助,为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起到了重要保障作用。  相似文献   

12.
北京市丰台区积极落实各项社会救助政策,已初步建立了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为基础,以专项救助相配套,以应急救助和社会互助为补充的社会救助体系,有效地保障了全区城乡贫困群体的基本生活。  相似文献   

13.
沈志强 《今日浙江》2004,(10):12-14
自2003年起,衢州市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度,在全省率先建立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五保对象集中供养、贫困家庭子女就学救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定额补助等5项社会保障制度,让农民“生活有保障,老来有依靠,大病有统筹,就学有救助”,为社会困难群体撑起了“保护伞”,被群众称为实实在在的“阳光工程”。确定目标,先行试点,积极稳妥推进社会救助系统工程按照全市“一年时间开展试点,三年时间构建体系框架,五年时间达到基本完善”的社会救助建设总目标,各县(市、区)同时制定了相应的量化目标,形成了一套上下联动、覆盖城…  相似文献   

14.
短讯     
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上海市嘉定区设立了社会救助应急专项资金,进一步完善以低保为基础,以养老、医疗、教育等专项救助为辅助,以其他救助、救济和社会帮扶为补充的城乡一体化的社会救助体系。这一救助措施的出台,对保障全区城乡困难群众生活、维护社会稳定发展将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张洲平顾晓华)  相似文献   

15.
<正>相城区地处苏州市区北部,城乡发展融合度较高,全区共有各类困难群体3661人。近年来,相城区坚持以困难群众“没有不满意”为目标,着力提升社会救助温度,打造“相帮扶·城温暖”困难群体帮扶服务品牌,积极开展民政部服务类社会救助试点,彰显了社会救助“让无助者得到帮助,让无望者看到希望”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16.
王晓东  高则一 《前沿》2010,(15):196-200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中的“最后一道安全网”,是从制度上保障城乡贫困人口基本生活的重要途径,它的建立与完善不仅彰显了政府对社会弱势群体的人文关怀,更体现出我国社会救助制度发展的新阶段。本文以内蒙古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例,从制度覆盖面与服务递送、财政负担与给付标准等定量指标对制度实施的现状进行评估分析,并试图针对问题提出完善内蒙古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广东民政》2008,(11):50-51
近年来,绍兴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省委“八八战略”,在注重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高度关注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按照建立和完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的要求,探索创新,扎实工作.着力形成城乡统筹、政策配套、运作规范的最低生活保障工作机制,全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受益范围不断扩大,低保标准逐步提高,分类分层救助制度全面实施,最大限度地解决了贫困群体基本生活困难问题,确保城乡困难群体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促进了社会和谐与稳定。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七大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提出要实现民生“五有”目标——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这一统筹城乡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宏伟目标,无疑使城乡困难群众的民生获得进一步的保障。因此,尽快完善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基础,临时救济为补充,各项救助制度相配套,覆盖城乡困难群众的社会救助体系成为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19.
新时期民政要着力三大体系建设,切实 解决好民生,落实好民权,维护好民利。 一要着力构建城乡社会救助体系,解决 好民生。构建城乡社会救助体系,要着力构建 以城乡低保救助、灾害应急救助、住房救助、 医疗救助、助学救助为主体,以就业援助、科 技援助、司法援助和临时救助为补充,与各类 优惠政策相衔接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形成 “政府领导,民政牵头、部门实施、基层落实” 的保障城乡特困群众基本生活的长效管理机 制。一是要推行自然灾害救助工程,妥善安置  相似文献   

20.
《中国民政》2007,(2):F0003-F0003
汉中史称天汉,位于陕西省西南部,全市辖十县两区。近年来,全市民政工作坚持“以民为本、为民解困”宗旨,全面建立和完善了城乡社会救助体系。2006年下拨救灾救济资金968万元,救助灾困群众32万人次;保障城市低保对象40483户71872人,最低生活保障金达到每月150元,纳入农村低保对象57971户68542人,占全市农业人口总数的2.4%;为18246名农村五保户颁发五保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