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正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法治在国家治理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社会各领域都表现出了对法治的强烈诉求;另一方面,随着中国社会的进步,法治运行的社会条件也日渐具备。这种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良性互动预示着中国的法治建设必将从"中国法治"走向"法治中国"。第一,"中国法治"表征的是中国的法治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一个组成部分,而"法治中国"命题则表达了将中国特色社会主  相似文献   

2.
面对新常态下的疫情防控形势,高职院校必须把依法防疫工作作为保护师生健康平安、维护正常教学秩序的重要工作抓紧抓实,形成“依法、找法、用法、靠法”的良好“四维”法治环境,推进依法管理、以法育人,引导学生严格遵守疫情防控法律法规,积极支持配合各项疫情防控举措,营造和谐稳定、健康平安的校园环境。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围绕法治主题已建立起各种各样的制度。但值得注意的是:当制度建设在量上有了惊人积累的时候,制度权威缺失却构成了制约法治进展与水平的关键性问题。笔者认为:制度权威是现代法治的题中要义,它既是法治的核心构成,也是法治追求的重要目标。推进现代法治,既要重视制度构建与制度创新,更要注意发掘、培植与展现制度权威。法治的过程,实质上是法治与人治较量和斗争的过程。这一过程,在一个侧面集中反映为制度权威与个人权威的较量和斗争。中国的法治能否从形式意义上的初级阶段进入实质意义上的成熟阶段,从根本上取决于能否…  相似文献   

4.
舒颖 《中国人大》2020,(2):30-31
在我国,官贵民轻民不与官斗等观念曾根深蒂固。1990年10月1日,行政诉讼法正式实施,普遍建立起行政诉讼制度,塑造民可以告官的社会理念,为公民提供了一个与政府掰手腕的平台。近三十年来,随着行政诉讼制度的深入贯彻实施,民告官已从早期的轰动新闻成为平常事,并促进了整个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的建设进程。  相似文献   

5.
中国特色法治秩序的核心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果国家不能以身作则,严格遵循自己制定和颁布的法律,那么规则就会逐步变得形同虚设,政府也势必失信于民。有充分权威的法律以宪政的制度安排为前提条件,而不必借助赤裸裸的强制手段去取得实效。  相似文献   

6.
<正>中共十八大以来,国家法治建设驶上"快车道"。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到"建设法治中国",从法治"新十六字方针"到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执政党力行法治的思路清晰可见。今年10月召开的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研究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重大问题",勾画出未来法治中国的新蓝图。在法律体系已经建成、法治设施逐渐完备  相似文献   

7.
陈菲  方列  王存福  杜放 《浙江人大》2014,(11):15-16,23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重大任务。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我们强调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目的是什么?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阐明,“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为的就是“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更引人关注的是,四中全会第一次明确提出依法治国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这不仅表明我  相似文献   

8.
《人民政坛》2009,(7):35-35
何平在《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09年第5期上撰文认为,法律信仰和法律制度是形成法治社会的两大支柱,一个社会如果没有社会公众对法律的尊重和信仰,那么就是再多的再完善的法律制度也无法促成一个国家法治精神的形成。建成合理、公正的法治秩序也只能是一种空想。完整意义上的法律信仰,应当包括法律信服心理和法律拜从行为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9.
法治中国的建设离不开法律化、制度化的程序保证,而法律化、制度化的体系的建立,又离不开精神与信仰的引导。健全的法律体系是筑起法治大厦的外部条件,而能够让公众形成普遍的法律信仰则是其内部条件。法律信仰为法治中国提供精神支撑、意识基础和信念鼓舞,然而由于受传统文化影响、法律工作者法律信仰薄弱、法律程序冗杂等因素影响,使得当前我国法律信仰缺失。对此,可以从提高公民法律认同感、提高权利意识、增强法律法律工作者的法律信仰、通过多种媒体进行舆论宣传和指导等方面来培养公民的法律信仰。  相似文献   

10.
一、现代法治的渊源与原则 "法治"在《牛津法律大辞典》被看作"一个无比重要的,但未被定义,也不能随便就定义的概念"."它意指所有的权威机构、立法、行政、司法及其它机构都要服从于某些原则.这些原则一般被看作表达了法律的各种特性.如:正义的基础原则、道德原则、公平和合理诉讼程序的观念,它含有对个人的至高无上的价值观念和尊严的尊重"."在任何法律制度中,法治的内容是:对立法权的限制:反对滥用行政权力的保护措施:获得法律的忠告、帮助和保护的大量的平等的机会;对个人和团体各种权利和自由的正当保护;以及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它不是强调政府要维护和执行法律及秩序,而是说政府本身要服从法律制度;而不能不顾法律或重新制定适应本身利益的法律".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努力净化政治生态,营造从政环境。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法治政府则成为党中央的重要政治方略。构建法治政府,核心是以制度规约权力,把政府的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为此,在全社会打造"法律约束机制"、"司法约束机制"、"党内约束机制"和"舆论约束机制"四位一体的战略格局,对深入推动中国法治政府的建设进程,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与欧美、澳洲相比,亚洲宪政和法治相对滞后,但近年来中国周边国家和地区也得到了长足发展。农历大年初四,新加坡国立大学组织召开了“亚洲宪政的变化版图”研讨会。除新加坡本地学者和代表中国大陆的笔者之外,还有来自香港和台湾地区、韩国、印度、印尼等地的学者提交论文并发言。虽然这些国家和地区对我们来说或许不算起眼,但制度改革很有起色。  相似文献   

13.
王学辉 《传承》2011,(16):76
最近,网络上流行一篇题为别人家的孩子的网络文章。文章调侃道:从小我就有个宿敌叫‘别人家的孩子’。这个孩子从来不玩游戏,不聊QQ,不喜欢逛街,天天就知道学习……而我们在父母眼里却是从来不务正业,只会吃喝拉  相似文献   

14.
建设"法治浙江"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在浙江的具体实践,"法治浙江"逻辑地是法治中国的有机组成部分。"法治浙江"由于所针对问题具有先发性、建设实践具有先行性、经验做法具有可复制性,因而之于法治中国具有多方面的先行示范意义。今后的"法治浙江"建设,必须以归零的心态,找准补齐短板,通过深化改革,继续发挥好先行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15.
张宁 《人大研究》2002,(4):21-22
现代法治观念犹如北极星 ,以其永恒的光辉照耀着、指引着人类探索和追求合理、公平、正义、自由、秩序的理想社会。本文以宪法至上、自由和程序公正三个核心法治观念 ,以小见大浅论三者所反映出的整个现代西方法治观念的精髓和内涵。(一 )宪法至上法治的前提条件  在法和国家的关系问题上 ,人们通常认为国家立法。但在宪法与国家逻辑关系上 ,恰恰相反 ,是先有宪法 ,后有国家。也就是说宪法立国。宪法与国家的这种关系以人民和国家的关系的理论认识为依据。近代的一些进步思想家针对“君权神授”、“君主主权”等理论观念提出“人民主权论…  相似文献   

16.
正随着十八届四中全会的召开,有关法治中国建设的议论不绝于耳。其中,有一种声音尤其值得注意:建设法治中国需要进一步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管理和约束,容不得"法外之地"长期存在。最近两年来,随着全党加强作风整顿、铁腕惩治腐败收到明显成效,一些领导干部的"法外之  相似文献   

17.
曹达全 《群众》2014,(11):20-21
<正>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并把法治建设作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方面,提出了建设法治中国的基本目标。四中全会则直接以法治建设作为主题,在目标定位、道路选择和重点任务等方面作出了全面部署,把法治建设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由此可见,在当今中国,正把法治建设作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先手棋"逐步加以展开。  相似文献   

18.
国之有礼,个人就有制度规范;国之有义,社会就有公平正义;国之有廉,世间就有浩然正气;国之有耻,主体就有勇猛精进国有四维论最初是由春秋战国时期管子提出来的,他在《牧民第一》中说:国有四维,一维绝则倾,二维绝则危,三维绝则覆,四维绝则灭……何谓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到了宋朝,欧阳修进一步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9.
入世与“法治中国”的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WTO的加入无疑为建构“法治中国”提供了有利的平台 ,WTO时代的政府应当是“法治政府” ,WTO时代的中国应当是“法治中国”。  相似文献   

20.
梁国栋 《中国人大》2014,(19):18-19
14年前的2000年3月15日,在这天举行的九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闭幕会上,立法法被表决通过,并于当年7月1日起实施。这部明确了立法权限、完善了立法程序、细化了法律解释、确定了适用原则、完善了立法监督机制等内容的宪法性质的法律,把国家的立法工作置于更加规范的法律框架之内。这意味着在经过20多年"加速式"立法后,国家的立法航船开始从追求数量向更加注重质量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