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阿计 《法治与社会》2008,(12):13-15
近年来曝光的诸多高官腐败案中,其配偶、子女、情人、秘书乃至司机等“身边人”纷纷卷入其中。这些“身边人”或借用高官权势暴发横财,或为钱权交易牵线搭桥,或协助腐败官员逃避追查。贪官与“身边人”结成腐败同盟.俨然已成当今腐败的一个突出特点。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随着反腐败斗争的不断深入,一些曾经身披耀眼光环的领导、劳模、十佳、先进人物被相继挖出未。从这些“名人案”中可以发现,他们曾经奋斗过,并取得过较大的成绩。他们的违法犯罪,其内因无疑起着决定因素,但是反观他们的上级领导,在对他们的教育和管理上,也不无问题,其中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在处理贡献与腐败的关系上,陷入了“贡献大不腐败”的误区。一个时期以来,在一些领导干部头脑中,要抓的只是那些后进的、亏损的、无为的;至于另一面:先进的。盈利的、有为的,则只是一味地表扬、鼓励和保护,有群众反映,发现了问…  相似文献   

3.
官场双面人     
综观这些年落马的腐败官员,他们几乎有一个带共性的特点,就是善表演、爱作秀,最典型的如语言秀,如什么“想到广西还有700万人没脱贫,我这个当主席的就睡不好觉”;什么“我要做一个清廉的市长,不飘浮、不作秀、不忽悠、不留败笔、不留遗憾与骂名”;什么“廉洁是一种幸福,做清官是大智慧”……啧啧,听听其说法,再看看其落马后披露的腐败事实,常常示人以滑稽,进而感到一种悲哀。  相似文献   

4.
加强领导干部世界观改造的必要性赵云阁贪污受贿等经济犯罪,特别是领导干部贪污受贿,是腐败的集中表现。就近些年来北京市检察机关查办案件情况来看,所查处的县处级以上干部贪污受贿犯罪呈上升趋势。导致他们腐败、堕落、走上犯罪邪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驱动这些干部...  相似文献   

5.
在经济成份和经济利益格局多样化的情况下,市场经济的等价交换原则很容易被少数人用于社会其他领域,由此诱发权钱交易等腐败现象,廉政建设的任务变得更加繁重和艰巨。对改革中的国企而言,在众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中,围绕容易产生腐败的关键流程和环节,完善制度,制衡权力,当是防范腐败首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加强制度建设,规范权力。要依法规范权力,就要建立相应的制度。有腐败行为者,一般都具有关键流程的决定权或关键流程岗位人员任免的影响权,他们利用这些权力谋私,构成腐败的产生。以权谋私者一般不希望有明确的流程规定,这样他们更容易蒙…  相似文献   

6.
腐败的危害与遏制朱保生腐败:社会主义大业的凶恶敌人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任何一代王朝或一个执政党的衰败,都与腐败有关。一个国家,不除腐败,无以立国;一个政党,不除腐败,无以立信。目前,由于腐败现象的存在,已严重危害了我们社会主义的大业。腐败严重扰乱了社...  相似文献   

7.
《政府法制》2011,(32):10-10
为什么消极腐败的危险是最根本的危险?第一,消极腐败对脱离群众的影响。党和人民本应是鱼水关系,腐败行为不仅使党群、干群关系变为油水关系,更可能演变为水火关系。第二,消极腐败对能力的影响。腐败或廉洁是属于德方面的内容,它对能力起到一个导向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任建明 《政府法制》2009,(22):10-11
这些年来,随着我国腐败的蔓延和反腐败的不断深入,领导干部"身边人"成了社会上一个比较特殊、敏感的群体。这个群体之所以特殊或敏感,当然主要是以其共同腐败或介入领导干部腐 败的现象所决定的。具体地说,则是以共同腐败或介入领导干部腐败的风险高低来分级的。  相似文献   

9.
《法治与社会》2003,(11):6-9
据有关资料统计:几乎每一个腐败官员背后,往往都站着一些贪婪之徒,或者都有着一个欲壑难填的家庭.这个家庭,可能是表面上的"全家福",实质上的"全家腐";所谓的贪婪之徒,或者是贪官的夫人,或者是他的情人,也许是他的儿女;这些环绕于贪官身边,站在其背后肆意妄为的"身边人",还有可能是他的秘书、司机或活跃其间的"贿托"们.他们或从中推波助澜,或同流合污,或赤裸裸地帮助受贿、索贿、窝赃、转赃,甚至订立攻守同盟,开脱罪责…近几年反腐的工作经验表明,反腐工作不仅要抓大案要案、健全法律监督机制,还要从源头抓起,从领导干部的"身边人"抓起.尽管我们不能断言每个腐败官员背后都有一个推波助澜的女人,都存在沆瀣一气、上行而下效者尤甚的"身边人",但一般说来,一位清正廉洁的领导干部背后,往往有一个廉洁贤惠的好配偶和廉洁家庭.  相似文献   

10.
王晓雄 《政府法制》2012,(14):20-20
长期以来,腐败一直是捷克面临的一项社会顽疾。而在捷克,一家旅行社借腐败旅游出了名。据法新社3月19日报道,这家旅行社于今年2月推出的“腐败之旅”涵盖了许多腐败景点,如奢华别墅、毫无用处的索道、一片为从来没有举行过的奥运会配备的体育场草地,甚至还包括一个水泥陵墓。  相似文献   

11.
辛华 《政府法制》2013,(6):38-39
不管在穷国还是在富国,腐败,这一人类社会几千年来的痼疾,始终是世人永恒不齿的话题。腐败,不仅仅是一个历史性问题,同样也是当今世界的一个现实性问题。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将腐败定性为与恐怖主义、气候变暖同等级别的“全球性威胁”,可见腐败现象之世界性危害与普遍存在。他还指出:“腐败减少机会,造成普遍的不平等。腐败损害人权和良政,抑制经济增长,扭曲市场。腐败加剧环境问题,助长危险废物非法倾弃和动植物非法贸易。但腐败并不是什么巨大的非人力量,而是产生于人为的决定,往往受贪婪驱使。幸运的是,人们有办法反击腐败。”  相似文献   

12.
一个被判死缓,一个被判死刑,四川省交通厅原正、副厅长刘中山、郑道访相继堕落成腐败分子,被判死刑实在是罪有应得。 愤慨之余,还当深思,他们何以如此胆大妄为,他们何以能够为所欲为?刘、郑案例具有一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利用建设项目搞腐败,项目、权力与私欲的畸型结合,遂使腐败现象孽生。近年来,国家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发行了几千亿元长期国债。这些国债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交通建设项目即是重点投资项目之一。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国债及其他专项资金的拨付也在向西部倾斜。项目多多,资金多多。于是就有人把国家…  相似文献   

13.
信仰的力量     
杨静 《法治研究》2006,(5):45-45
公元二三世纪,在古罗马气势雄浑的灰色城墙里,诞生了这样一类群体:他们德高望重,巧舌如簧,他们分析精妙,心思缜密,他们穿梭于大街小巷之中,往返于平民贵族之间,他们或狂傲或冷静,或势利或刚正,他们是权力民心间微妙而强大的砝码,是司法体系中不可或缺的元素。若干年后,历史与现实共同赋予了他们一个响亮的名字——律师。  相似文献   

14.
通过主观态度调查的方式了解公众对政府的清廉感知,进而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是廉政领域的普遍做法。2015年度全国廉情调查的数据显示,公众对不同层级政府的清廉感知存在着差序格局。采用多层线性模型分析发现:随着地方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公众倾向于认为地方比中央更清廉;公众的腐败容忍度越高,越倾向于认为地方比中央更清廉;腐败信息来源主要为官方报道的公众倾向于认为地方比中央更清廉,而腐败信息来源主要为小道消息和有过直接腐败经历的公众,其态度则相反;腐败案件的曝光会导致公众出现对中央清廉感知的负面评价。这些发现可以提供全面、多元的信息,推动未来的反腐败工作建立在更加科学、精准、有效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15.
张玮 《江淮法治》2009,(18):44-44
欧洲议会因为建制的缺陷出现了很多问题。议员腐败作为其中比较严重的一个,其实长期以来都没有引起人们的警觉。因为这些腐败往往都是悄悄地进行,“打枪的不要”。但是近几年,由于众多媒体越来越多的关注,欧洲议会议员腐败的问题越来越广泛地得到揭露,从而间接促使议会进行改革。媒体,在西方有时被称为“第四权力”,意思是除了行政、司法、立法三权之外的第四种社会力量。  相似文献   

16.
腐败与反腐败是一个博弈过程,腐败与反腐败虽然产生于政治领域,但是可以通过经济学分析的方法来找到一般规律。腐败的成本按照“经济人”原理可以分为政治成本、经济成本、法律成本和道德成本,通过分析腐败的成本可以探究腐败的戍因,找到遏制腐败的方法。反腐败是政府进行的重要活动,反腐败的成本属于政府成本的内容,通过分析反腐败的政治成本,经济成本和社会成本,确定了反腐败斗争要在政治意识上高度重视、运行中经济节约和社会影响上一分为二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成本理论与反腐败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往论述腐败与反腐败,大多观点驻足于政治、经济、社会、历史和文化的成因,忽视了腐败行为人的心理探究及反腐败的经济目的。本文试从犯罪成本理论,并结合腐败黑数规律、犯罪起伏及幅射规律,分析腐败的产生过程,论述反腐败的宏观和微观策略。长期以来,腐败与反腐败斗争起伏剧烈,并为社会瞩目。从经济角度看,在社会经济活动中,人们选择使用可以有其他用途的稀缺的资源以便生产各种商品,并在现在或将来把商品分配给社会的各个成员或集团,以供消费。在这一过程和其他社会活动中,人们同时对国家机关及社会的公正进行消费,国家机关…  相似文献   

18.
在腐败中升迁,在升迁中腐败,成了近年部分落马高官不同履历中的共同“印记”。面对官场“边腐边升”症,人们不禁要问:谁为这些腐败官员打开了升迁之门?谁纵容了这些官员在升迁中继续腐败?  相似文献   

19.
何丹羽 《检察风云》2011,(12):13-14
亚腐败是诱发严重腐败行为的温床,也是导致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不正的罪魁。亚腐败的主体一般都是掌握一定权力的人员,他们在权力运行的灰色地带为自己或利益集团谋取利益。这些年来,亚腐败恣意泛滥、屡禁不止,属于久治难愈的痼疾。因此,剖析其特征、危害及其成因,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20.
李有观 《检察风云》2011,(21):32-35
一个下雪的晚上,俄罗斯律师兼博客作家阿列克谢·纳瓦尔内坐在莫斯科一家广播电台的播音室里,现年35岁的他因致力于反对俄罗斯商界和政界的腐败而闻名一时。在过去的三年里,纳瓦尔内在自己的博客上不遗量余力地揭露了俄罗斯主要石油公司、银行和政府部门的腐败行为,他将此举称之为“用尖棍子戳他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