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8 毫秒
1.
《传承》2015,(7)
良法是有利于促进社会发展的法。良法体现了社会的公平正义,反映了全社会的意志和要求,依法治国内在地要求依良法治国,良法是善治之前提。为确保所制定的法律为良法,必须科学设定良法应然性目标体系,并实现良法由应然层面向实然层面转化,有效推进价值和规范层面的道德向法律的转化,正确把握道德规范与法律的界限,使法治中国目标的实现有一个良法的法制前提。  相似文献   

2.
现代文明社会是法治的社会。法治,意味着良法之治。良法的概念是古希腊思想家亚里士多德提出的。他指出“法治应包括两重意义: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本身应该是制定得良好的法律。”立法怎样能够制造出良法?这是法治社会的客观需要,更是立法者不能回避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法治在于“良法之治”。一项“恶法”的存在,较之无数次的邪恶执法危害更大,因为它腐蚀的是法治的“水源”,滋生并助长法律实施过程中的各种邪念。现代国家,法律、法规和规章数量繁多、体系庞大,倘若缺乏常态而有效的审查监督机制,难免会给一些“恶法”隐匿之所,其恶劣影响犹如一粒极臭的“老鼠屎”,败坏了法治这一整锅“汤”。  相似文献   

4.
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只有当法律真正反映和代表了绝大多数人的意志和利益、而不是仅仅服务于一小部分权力主体或利益集团时,法律才能成为良法,通过“法制”才能实现“法治”。  相似文献   

5.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四个基本点,即“法律之治”;“依法之治”;“宪法之治”:“良法之治”..要坚实地树立起“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就必须牢牢地把握住“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这四个基本点,坚定不移地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真正有力地推进中国的社会主义法治建设。  相似文献   

6.
陈叶兰 《求索》2008,(8):140-142
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法治是必由之路。而农业生态环境的立法现状及其法制保障的不足却尚未受到应有的关注。要实现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良法之治,从立法的角度,需要从四个方面着手改良,首先要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立法的基础理论研究,这是所有立法的基础和前提;其次要完善立法技术;再次要完善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法律体系,最后还要增强立法的公众参与。在良法的基础上,还需要有体现良好监督的执法体制,以及国民尤其是农民对相关法的普遍遵从。  相似文献   

7.
良法与法治     
胡余旺 《前沿》2008,(3):96-98
“恶法非法”的良法论,是自然法理论的法治观,与之对立的“恶法亦法”论,则是分析法学的法治观。良法是法治的前提和基础,所谓法治,只能是良法之治。  相似文献   

8.
田宏伟 《求索》2011,(6):158-160
法律文化与法律信仰关系极为密切,前者决定与影响着后者的发展,而后者则是前者的外在表现形式。在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家长制宗法社会体系、君主专制的政治特征以及根深蒂固的"无讼"法律价值观均不同程度拘囿了法律信仰的萌芽与发展空间,造成了法律信仰的整体确实。即便如此,只要我们极力追求良法之治,凸显法律的公心与良善,为法律之健康运作创造司法独立与自由、平等成为惯性的社会秩序,加大法律知识普及力度,提升公民运用法律解决争端的能力等,公民法律信仰之整体提升还是可期的。  相似文献   

9.
亚里士多德对“法治”有一段精彩的论述,“法治应包括两重意义: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本身是制定得良好的法律。”何谓“良法”?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法律具有告知、指引、评价、预测、教育和强制等诸项功能。为实现这些功能,立法中对相关制度的规范性、确定性的表述,应当是评判一部法律是否为“良法”的基本标准,也是实现法治的前提和基础。  相似文献   

10.
现代文明社会是一个法治社会,需要良法之治,而良法的诞生,最根本一的是立法理念正确、立法科学民主。法具有规范、引导、教育和保障等多项功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不同,需要立法发挥作用的着力点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1.
"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前不久,立法法修正案草案(以下简称草案)二审稿提交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审议,为进一步提高立法质量、推进良法善治,提供强有力的法治保障。据了解,此次草案二审稿根据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完善立法体制机制等要求,在诸多方面作出修...  相似文献   

12.
《民主与法制》2014,(31):24-25
依法治国与国家治理是相互作用、相辅相成的关系。依法治国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主要途径,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核心是要推进国家治理法治化。坚持和实行依法治国,可以从宪法、法治、立法、依法执政等多方面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和法治化。为此,应当根据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改革总目标,强化法治权威和良法善治,加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设,完善法律体系,加强宪法和法律实施.推行法治建设指标体系,在加快建设法治中国进程中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  相似文献   

13.
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的法治中国,不仅有法可依,而且是良法善政;法不仅要定纷止争凝聚共识,而且是对民族精神的提炼和升华。全会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必须坚持立法先行,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抓住提高立法质量这个关键。"立法权是法律赋予人大及其常委会的一项重要职权,在  相似文献   

14.
司法公信力具有公共权力运行的属性,是使公众信服裁判结果,并自愿遵照裁判结果执行之能力,不以国家强力的介入为必要,是实现依法治国方略的必要条件。提高司法公信力,既需要确保良法之治、法律程序正当、裁判正当等,又要以制度外之因素即国民素质的提升、法律信仰的树立、公民权利意识觉醒作为推动因素,使制度内改革与制度外的文化积淀形成合力。  相似文献   

15.
石文龙 《思想战线》2008,34(3):100-104
中国文化语境下的良法观,我们可概括为法律的真、善、美三个字,这是良法的基本内涵.法律之"真"包括立法之真、守法之真、法律实现之真.我们认为还权于民,充分赋予公民权利,此为现代法律的"基本之善";真正地还权于民,落实权利实现的制度、程序并排除权利实现的种种障碍,此为现代法律的"善之善者也";法律之实质之美是法律的内在之美,这是法律之美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法治是人类特定时空文化条件下的治道活动,文化是法治的深层土壤,道德是法治的源头活水。现代治理既是德治与法治的结合、道德治理与法律治理的统一,也是在文化认同、文化共识之上的规则之治和良法之治。德治是基础,法治是保障,两者紧密结合方能达至善治。法律与道德都是民族历史文化精神的产物,法治既是对恶念恶行的约束和禁止,更是对人性本善的维护与倡导,是全社会对契约精神的崇尚和对诚信原则的恪守。法律是道德的底线,也是道德的屏障。从文化层面而言,道德是内心的法律,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与法律相对分离、法治与德治主次有序,但最终只有获得更高层次的复归,才能形成良法善治的统一体,而这一"正反合"的辩证发展过程,寓于社会主义法治中国建设的伟大实践,必然体现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自觉与自信。  相似文献   

1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是有法可依的重要前提,也是良法可依的生动诠释。法是国之重器。质量是法律的生命。无论是法律、行政法规还是地方性法规,都有一个硬性的要求,那就是要反映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体现人民的意志,符合我国的实际,并具有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18.
史峰  李鹤飞 《人民论坛》2012,(11):86-87
依法治教是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依法治教工作对于推进教育领域法治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通过阐述依法治教内涵,剖析依法治教工作存在的现实问题,并结合学生管理实践,论证了推进依法治教工作的几点举措:教育立法需要"良法"之治,教育执法需要"规范"之治,同时要构建和完善教育法律救济机制等。  相似文献   

19.
正法者,治国之重器;良法,善治之前提。对于人大及其常委会而言,依宪法之精神,制管用之良法,既是发挥人大在立法工作中主导作用的职责所系,更是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使命所在。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又站在了一个新的更高的起点上。党的十九大确定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  相似文献   

20.
良治始于良法。新加坡的立法实践告诉我们,法律绝对不是冰冷的概念和机械的条款,它所代表的是蕴藏在文字深处的社会理想、人文关怀和精神信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