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共产党七十年治国理政探索实践,构建了"中国之治"的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中国之治"的现代化治理体系由价值体系、制度体系和保障体系三部分构成,以人民为中心、人民当家作主、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价值体系是国家治理的逻辑起点,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构成的制度体系是国家治理的运行规则,党的领导、组织保障、权力监督的保障体系是国家治理的实现条件,三者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彰显出国家治理体系的科学性。"中国之治"的国家治理体系不是封闭的系统,而是开放的体系,它将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随着实践的检验而完善,与时俱进是其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2.
钟其 《观察与思考》2011,(10):10-17
我国历来注重县治,无论是传统社会中的“政不下县”,还是近代强调地方自治的新县制改革,抑或是当代县域的党政治理模式,县级政权都拥有比较完整的国家治理功能。  相似文献   

3.
张建 《长白学刊》2021,(2):9-16
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接续奋斗中,着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了“风景这边独好”的中国之治.新时代治国理政的实践,标注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一系列重大问题的深刻回答,诠释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目标的引领与担当.梳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  相似文献   

4.
政治 ,简单地说 ,就是政权与治权的结合 ,它是一个政府的特质。政府的政权和治权使它区别于人类社会最初的自然状态。边沁曾说 :“它(社会或社会的状态)与政府或政府的状态是同义词 ,与自然状态相反。在这种意义上 ,可称为政治社会。”可见 ,有了政权与治权 ,政府才开始具有管理人民和维护秩序的权力。权力是把双刃剑 ,在绝对专制的皇权统治中 ,它常常扮演屠戮民主和扼制自由的角色。英国十九世纪著名的自由主义政论家阿克顿勋爵的名言“权力导致腐败 ,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 ,可谓一语道破要害。阿克顿曾预言 :“围绕着集权还是限权和…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社会治理思想是马克思所处时代孕育的伟大思想,是马克思基于无产阶级立场,在对资本主义经济劳动关系分析、对资本主义制度批判的时代背景下形成的,主要包括社会治理合力论、社会治理主体论、社会自治重要途径论、社会治理公平正义价值目标、社会治理终极目标等思想认识。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来,我国农村社会治理经历了“政权下乡”“政社合一”“乡政村治”“多元共治”四个阶段。新时代我国农村社会治理面临村民参与社会治理的积极性不高、村组织自治能力较弱、基层政府职能越位错位、农村政府财力相对不足、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尚有差距等挑战。马克思社会治理思想对于新时代加强和创新我国农村社会治理,提升农村社会治理效能具有重要的理论借鉴和方法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杨华 《湖湘论坛》2018,(5):51-61
税费改革后国家强化了部门组织和权力下乡,但是并没有因此实现乡村治理秩序,反而引发了乡村治理困局,原因就在于弱化了乡村组织和乡村治权,以部门为载体的国家基础性权力无法转化为基层治理能力。由于乡村社会的广泛存在,尚有大量乡村治理事务无法通过部门及其基础权力来完成。乡村治权的配置性、灵活性、系统性及全能性恰好与乡村社会的不规整性和乡村治理事务的综合性整体性相耦合,因而能够应对系统性的乡村治理事务。要通过推动职能部门及其基础权力下乡,完善乡村组织和乡村治权建设,加强乡村组织与职能部门的协同作业等路径推进基层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乡村治理模式变迁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甘信奎 《前沿》2008,(10):108-111
中国乡村治理模式历经了县政乡治模式、人民公社体制、乡政村治格局三次大的变迁。目前“乡政村治”模式面临行政化、权力二元化、城市化等诸多挑战,从“乡政村治”向“县政乡社”模式转换是一种必然趋势。乡镇直选、村庄合并、农业税免除及乡镇机构改革等实践使“县政乡社”模式从构想一步步变成现实。  相似文献   

8.
市域社会治理已经成为我国新时代的社会治理中关键一环,承载了国家和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任,新时代市域治理现代化要以法治化为目标,依靠法治来推动,市域治理法治化关键是要“地方立法科学化、法治政府服务化、普法守法全民化、法律问题科技化”同步进行。  相似文献   

9.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国家治理现代化已经成为霞要的国家共识。中共十八幅四中全会提出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是要建立一系列合理的、理性化的国家治理制度体系;国家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就是指这一制度体系能够得到有效的执行和落实,并促成各种公共问题得到理性的、公平的解决。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建设社会治理共同体,实现政府治理与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社区是社会的基本组成元素,是构成社会的基本单元,是政府治理与社会自治的交互场域。新型社会治理格局的建构需要社区层面的实践呈现,而社区治理共同体是政府行政治理与社区自组织、自治理共同作用的产物,并主要关涉地方政府、社区居委会和社区社会组织三大主体。研究发现,N区政府通过“三事分流”的制度创新,让渡地方政府的社区治权进行“全能型政府”治理格局的自我解构,并提供相应的支持性资源;N社区居委会则在政府制度化的合法性支持下,通过微小公益路径的居民需求回应及资源整合视角下的社区社会组织培育、孵化和支持,实现与政府让治的功能对接与互补。N区政府让治转向与N社区结构化信任和治理主体资源整合的有机结合,为社会治理共同体理念提供了实践层面的正向反馈。  相似文献   

11.
第一,人大是依法治国的重要载体,是治国理政的重要机关。依据宪法、法律,治国理政实施依宪治国、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依法治国换句话说,就是让人大参与国家的治理。国家治理的好坏,不仅是党和政府的事情,也是人大的事情。现代的国家治理跟古代国家治理最大的区别就是有一个民意代表机关参与,古代是没有的,古代就是政府治理国家。现在的国家治理,是分享的制度,由人民和政府共同治理。  相似文献   

12.
吴国邦 《探索与争鸣》2024,(2):56-66+178
村治与乡政之间的关系是基层治理及其法治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命题。通过建构“草根—科层”二元框架发现,村民委员会的科层性只可能在拟制的意义上成立,因为它本质上是由村民委员会主导者的身份转换诉求、政治权力欲望与乡镇政府的情感控制策略共同促成的假想科层关系。借助新制度主义的“组织场域”理论解读,村民委员会主导者试图在乡村基层治理的“组织场域”中,诉诸三重秩序资源的再生产,而将假想科层关系制度化。但由于“村治”与“乡政”的分离格局具有难以突破的规范和价值理由,这种努力往往难以实现。化解这种假想科层关系是基层治理法治化的题中之义,但受其“后坐力”影响,法治化的相关制度安排会导致村治与乡政展开资源拉锯战,村治与乡政的关系状态会随之走入另一种格局。但就像将“假想”制度化的期待无法实现一样,这一法治悖论也无法成为扭转基层法治化进程的阻碍事由。  相似文献   

13.
王国生 《政策》2015,(4):14-21
这次研讨班省委高度重视,列为贯彻落实全国“两会”精神的第一个重大活动。鸿忠书记亲自出席开班式并作辅导报告,要求全省各级领导干部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做法治型领导干部,为我们全面推进法治湖北建设提供了有力指导,我们一定要学习好、领会好、贯彻好。根据安排,我就法治政府建设问题,同大家作一些交流。“法者,治之端也。”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当前,全面依法治国已按下“快进键”、步入“快车道”,正  相似文献   

14.
毛泽东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毛泽东政治图式的核心是国家公共权力的主体归属问题,其表现形式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建国前,以“异化的权力”为“革命”政治设计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建国后,以“权力的异化”为“革命后”政治设计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也就是说,解决和保持国家政权的人民性,是毛泽东“人民民主”政治图式的中心内容。' “异化的权力”:“革命” 阶段政治设计的核心指向 毛泽东始终将国家政权作为自己政治视野关注的焦点。他认为,政权是属于人民的,可是人民却遭受着旧政权…  相似文献   

15.
许安标 《乡音》2014,(12):37-38
政府职能转变是行政体制改革的核心,是当前政府自身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对于建设法治政府、服务型政府,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在基层治理现代化的背景下,村庄面临着形式化治理的困境。基于关中X村的考察表明:加强村民自治建设,提升乡村社会与基层政权、国家治权之间的协调能力,实现国家与社会的协商共治,是破解基层治理困境的有效路径。小组自治是村民自治的重要形式,具备村民自治的社会基础和拥有比较完善的主体和治权,使得村民自治能够正常运行。在X村,村民小组具有自治主体性,行政与自治各得其所,国家与社会相互依赖,村庄实现了"双轨治理",有效破解了基层治理困境。国家需要给村民小组提供必要的自治空间,使其更好地将群众组织起来,并以资源输入为契机,实现国家治理与群众路线相结合。  相似文献   

17.
"放管服"是推动政府治理体系改革的关键举措,顺应了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发展趋势。在平台时代,进一步释放"放管服"改革红利的要求以及平台革命浪潮的兴起呼唤着平台型治理模式的产生。平台型治理是基于多边平台开放治权、联接价值网络以推动互动合作的治理范式。平台主办方通过整合政府、市场、社会三种机制及其力量,推动多边合作共治和公共服务的平台型创新。平台型治理模式的多边汇聚、供需匹配、赋权释能、平坦化运作以及网络效应激发等机制,有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释放改革创新活力、降低合作共治成本、增强用户粘性,从而能够提升放管服改革的效能并保障改革的深化落实。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首用“国家治理”一词,将“社会治理”与“政府治理”“市场治理”并列为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围绕“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对社会组织的改革发展进行了专章部署;同时,明确提出推广政府向社会购买服务。当前,就推行政府向社会购买服务来说,如何运用社会治理理念系统推进?笔者从积极构建新型政社关系和社会格局的视角,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19.
在第二个百年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解决乡村相对贫困、提升乡村发展水平和实现乡村治理现代化,营造一个能够充分保障农民获得感、幸福感以及安全感的乡村善治环境,已经成为破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致力共同富裕不可或缺的、关键的“最后一公里”。在共同富裕视域下,乡村治理将发生相应的逻辑转换:在治理价值上,从秩序取向拓展为兼顾秩序与发展取向的综合取向;在治理内容上,从生产、行政、社会建设等局部治理拓展为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的全方位治理;在治理主体上,从乡镇政府、村庄主体等有限主体拓展为市场主体、社会组织和不同层级政府力量的多元主体;在治理场景上,从城乡分离拓展为城乡融合。在此过程中,我国的乡村治理体系将从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乡政村治”架构,发展为自治、法治和德治“三治融合”的制度构造。下一步,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实践,需要统合理念变革、制度优化、主体协同以及民生服务,全方位破解乡村基层治理的瓶颈,释放、激发乡村潜力和活力,走出一条以共同富裕促进乡村现代化和善治的道路。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八届三申全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同时全会还指出,“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可见“政府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内容,政府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是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