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代以来,科学作为对真理辩护的角色并不成功。20世纪科技对自然的精妙控制,使科技文化的危机性日益彰显,人类在其划定的严格秩序下遭遇新的焦虑。从批判向度钩沉科技文化的焦虑根源与诉求,把握其文化自觉的脉络,攸关人类的未来走向。  相似文献   

2.
唯物辩证法作为自然、社会、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和谐社会是人类社会的至高价值理想,也是永恒的实践诉求.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分析和谐社会,我们能够认识到和谐社会辩证的三维向度,即其内源本质体现为同一性与差异性的统一,其过程状态表现为渐进性与飞跃性的统一,其发展趋势呈现为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3.
传统科学哲学从研究文献和研究逻辑出发,注重科学知识,而缺乏人文因素,是一种典型的知识论哲学。科学的本质与核心在于其思想,人的创造科学知识的文化过程是哲学研究理应予以重点关注的问题,这是文化论哲学的研究理路。文化论哲学将科学看作为一种文化,并将人看作是科学文化之根。为此,从知识论到文化论将成为科学哲学研究范式的重要转型,这种转型将带来一种新的科学哲学范式,即科学文化哲学的生成。  相似文献   

4.
李张容 《长白学刊》2021,(1):149-156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有特定的实践基础和理论诉求,也有特殊的文化背景和文化土壤。因此,从理论上来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表现为马克思主义在实践向度、理论向度和文化向度的充分展开过程。然而,由于历史上革命任务的紧迫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向度和理论向度充分展开而具有外显性,并得到学界的重点关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向度或文化动因问题则相对弱化而具有内隐性,也没有得到学界充足的重视。从近代中国文化发展视角来分析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能够为全面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提供另外一种面相。以民主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概念的提出为例来看,在近代中国文化发展的逻辑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共产党在构建"中华民族的新文化"的过程中,随着自身对文化民族性关注度的提升而必然要提出的重要概念。在发展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新时代,重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概念提出的文化动因具有重要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5.
夏海蕾  王炎琪 《求索》2012,(5):162-163
"文化"和"科学"这两个不同的概念之间的嫁接,反映了文化的独特地位。科学文化层面探讨当代文化和科学的机遇,从现代科学,科学和社会学知识,文化和科学价值等维度来理解现代文化哲学的内涵,从真实的生活世界和文化价值来探索世界理想,勾勒出人类文化和科学的世界图景。  相似文献   

6.
陈新辉 《传承》2008,(6):100-101
SSK(科学知识社会学)认为科学实在论的科学是客观实在性知识体系的观点是错误的,抹煞了科学的社会建构性。SSK从相对主义出发通过对科学理论、科学实验和科学文本话语进行社会学分析,彻底否认科学的客观性和真理性,宣称"科学知识只是一种社会建构"。SSK试图解构科学实在性的行为最终只是导致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之间裂隙的进一步加深。  相似文献   

7.
新时代背景下的文化自信具有丰富的价值意蕴与时代内涵。通过理论向度、实践向度、文化向度、价值向度等多重向度来理解文化自信,有助于深刻把握其科学价值与实践方法,对进一步研究文化自信、稳固国家发展与民族进步的文化根基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  相似文献   

8.
SSK(科学知识社会学)认为科学实在论的科学是客观实在性知识体系的观点是错误的,抹煞了科学的社会建构性.SSK从相对主义出发通过对科学理论、科学实验和科学文本话语进行社会学分析,彻底否认科学的客观性和真理性,宣称"科学知识只是一种社会建构".SSK试图解构科学实在性的行为最终只是导致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之间裂隙的进一步加深.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建设的重要论述对于人民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和精神力量的激发,对于民族凝聚力和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以及助推中国梦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具体来看,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建设重要论述的基本向度有:以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为原则向度,以实现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双创"为历史向度,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为价值向度,以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助推中国梦的实现为目标向度,以立足国情和世情特点为现实向度,以促进文明相互交流借鉴为世界向度。  相似文献   

10.
何明 《思想战线》2011,37(4):7-12
人类学对艺术研究的重视程度逐渐提高、参与者增多;同时,"多文化之文化"视角和"多点民族志"方法,与艺术理论和美学特别是从中派生出的"文化研究"形成了更明显的整体性把握人类建构艺术经验的"合流"态势。迈向艺术建构经验的艺术人类学,必须参与观察处于自然状态中的生活世界如何建构艺术与艺术如何表述生活世界,整体性分析艺术与日常生活、实用与非实用、审美因素与非审美因素等之间的关联。从实践出发的关系分析是艺术建构经验研究的关键工具。迈向艺术经验的艺术人类学的研究有两个主要维度:社会文化的艺术建构经验和艺术的社会文化建构经验。从这两个维度切入,会呈现包括艺术边界、艺术圈子、艺术生产、艺术变迁、艺术交流等在内的一系列重要研究论题。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创新思想突破了单一"技术创新"的科学向度,存在对"创新"基本认知的历史向度与理性审视的价值向度,使其体系更加独立完整。马克思以自己的话语方式诠释"创新",指出人类创新活动为何存在?何以可能?在考察资本主义社会时,马克思理性审视了创新活动的"革命性"与"偏狭性",指明无产阶级只有推翻资产阶级,创新活动才能从狭隘的生产关系中解放出来,人的创造本质才得以充分彰显。两种向度的有机统一弥补了熊彼特及当代西方创新理论的盲区和缺陷,不仅为中国创新发展提供方法指导与理论自信,也为全球创新发展的未来走向提供指引。  相似文献   

12.
论当代大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华松 《理论月刊》2005,(6):169-170
科学精神是对科学知识体系与实践的理论升华,体现了一系列的价值观念、信仰和行为准则,是人类精神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高校教育要用科学精神充实大学生的生活世界,使科学精神的培养成为大学生教育的时代主题。  相似文献   

13.
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先进文化建设路径的选择成为了具有理论研究意义和现实实践价值的双重诉求。文章从系统论的角度出发,论述了与"引领"逻辑紧密关联的三个方面的问题:为什么要"引领":先进文化建设路径的逻辑起点;用什么去"引领"先进文化建设路径的逻辑内涵;怎么样来"引领"先进文化建设路径的逻辑范式。  相似文献   

14.
全球化与文化冲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臧宏玲 《长白学刊》2008,(2):141-143
经济全球化必然导致也必然伴随着文化的全球化,即人类文化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融合又相互碰撞、相互冲突、相互磨合。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应该从本国的现实出发,制定科学的对策和原则,采取有效的措施和方法,从容应对全球化过程中的文化问题。  相似文献   

15.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倡导尊重世界文明与文化的多样性,反映了中华文化追求和平、和谐,建设大同世界的理想,反映了人类社会的发展潮流和诉求,是各国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强调文明与文化要互鉴共进,通过文明和文化的交流增进共识,推动人类社会的繁荣与进步。  相似文献   

16.
思想政治方法论是个传统议题,而将其置于唯物史观视域加以深化研究却是条新路径。《德意志意识形态》蕴含着丰厚的唯物史观理论与方法,有助于帮助我们深刻认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相关问题。要立足“现实的人”向度,根据其“实际活动”“发展过程”“社会关系”“需要”深化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研究;立足“历史”向度,从人类社会形成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的思想形成发展规律中探析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形成发展规律;立足“实践”向度,坚持“从实践出发解释观念”“从人间升到天国”的研究路线,致力于“在现实的世界中并使用现实的手段”实现人“真正的解放”,正确处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系统总结了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中国共产党执政轨迹;作为世界社会主义第五次飞跃的"中国模式"发展指南,科学描述了社会主义发展的一般规律;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指导思想,充实推进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在本体论、认识论和历史观方面,纵向上有与时俱进的发展和应用,横向上有人类终极关怀的倡导和贡献。"两山"理论再次实现了天人关系的一体化,世界科技强国思想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升级到"创新是第一动力"的新认识水平;"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精准把握"改革"与"开放",完整描绘"复兴"与"梦想",持续深入探索了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发展一般规律、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等"三个规律";在"群众观点"、"群众路线"的基础上更加突出"人民主体地位"的理论高度;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标注当前中国发展历史向度,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代替"多极化政治格局"确定未来全球治理方案。  相似文献   

18.
文化人类学是研究整个人类文化的发生、发展、变迁和演化的过程,并比较世界各民族、各群体、各国家、各地区文化的异同,藉以发现人类文化的普同性与特异性,建立符合社会实际的文化理论,以便构筑或指导人类文化发展的一门科学。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在不同时期对殖民与东方道路关系进行了考察。由"双重使命"到对殖民的否定,由主张外部资本刺激到从公社内部寻找东方社会新的因素增长点,东方社会在世界历史中完成了由被动从属到主动构建的角色转换。在马克思那里,这一角色转换背后所涉及的是东方社会如何在以资本所主导的世界历史中实现自身发展、并以最高形态完成对世界历史构建的问题。马克思的考察论证了人类历史发展道路的非连续性与非目的性的复杂特征,为落后国家实现真正发展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也在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丰富了世界历史理论向度。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一个历史的概念,必须先思考"马克思主义在21世纪",才能确定什么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在构建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需要正确处理马克思思想中主体向度与科学向度的关系、经典马克思主义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关系、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与世界马克思主义的关系。在具体理论形态上,应该落脚于历史唯物主义新的增长点、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学以及后资本主义时代的社会主义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