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胡沫 《唯实》2002,3(2):72-74
主体认识结构中的理智和情感制约、影响着人的思想和行为。其中 ,理智起主导作用 ,情感起动力调控作用。主体既是感性的存在物 ,又是理性的存在物。因此 ,主体情感和理智的二元张力决定了思想政治工作的二元向度。由于主体的整体性存在始终是二元张力的共同指向 ,所以思想政治工作的二元向度也是对同一对象在不同层面不同水平上的合力建构。  相似文献   

2.
现实的个人都是自然存在物、社会存在物和精神存在物,具有丰富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以及各种各样的自然性、社会性和精神性需要。满足大学生现实需要和期待、增强利益亲和力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提升的基本前提;现实的个人都是有思想、有意识、有激情的情感存在物,具有丰富的情绪和情感需要,增进师生情感交流与情感亲近程度、增强情感亲和力是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关键环节;教师个体人格魅力是影响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提升的重要因素,教育者只有大力提高自身道德修养,增强个体人格魅力,形成教育主体人格亲和力,才能有效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  相似文献   

3.
大学时期是大学生个体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价值观教育不仅要关注大学生理性层面的提高,更应加强其情感层面的认同,唤起其情感的需要。情感教育是一种基于关系思维的价值观教育模式。情感培育,需要一定的情感环境,而有效交往关系的建构是其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4.
政治认同的类型、特征与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治认同是人们从内心深处产生的一种对所属政治系统情感上的归属感.对政治认同的类型、特征与功能进行界定,是研究政治认同问题的基本前提.从不同层面,可把政治认同分为认同不认同、盲目认同与理性认同、消极认同与积极认同、本能认同与情感认同等不同类型.政治认同的基本特征是自发性、潜隐性、动态性与社会性.政治认同的功能主要表现为支持功能与评价功能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5.
当前,文化焦虑作为一种普遍的文化心态,折射出当代中国人的文化认同危机,这既是中国近代以来文化认同危机的延续,又是中国当代空前复杂的文化冲突和文化矛盾的外在体现.文化焦虑体现了文化忧虑意识、文化自省意识和文化主体意识,但文化焦虑更多地是主体对于外部文化环境自在反应的情感性行为,缺乏理性的反思.当今时代,确立一种文化自觉的理性心态,是克服文化焦虑,促进文化持续健康发展的可能路径.  相似文献   

6.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高校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教育,既是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伟大中国梦的现实诉求,又是推动自我教育、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有形载体。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上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质上是一种态度,形成的关键在实现价值认同。价值认同的形成是认知认同——情感认同——行为认同的过程,高校要通过加强学校教育、重视环境影响、推动实践育人来强化理性认知、唤起情感共鸣、引导自觉践行,从而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脑、入心、外化于行。  相似文献   

7.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它不仅需要外生动力的外部嵌入,还必须强调个体内在的自觉建构。从内生动力机制探寻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规律,关键要从大学生主体的内在需要出发,引导大学生在情理感召中获得价值认同,在分析和鉴别中学会理性选择,在思想碰撞反思中不断内化,在主体自觉中实现实践升华,从而促进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践履。  相似文献   

8.
《探索》2020,(4)
大众马克思主义认同问题是事关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根本性问题,对认同生成机制的研究是大众马克思主义认同问题研究的关键环节。大众马克思主义认同的本质与目的是大众对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主流意识形态在价值认同的基础上,将自身归属于马克思主义的认知、情感和行为。在理论和实践两个维度上,马克思主义均具备获得大众普遍认同的可能性。大众马克思主义认同的生成遵循人类基本价值认同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认同两条线路"双螺旋式交互上升"的机制。本着"有利于促进大众马克思主义认同生成"的原则来构建大众马克思主义认同的培育路径,需要通过"理论阐释+环境熏陶",增进大众对马克思主义的理性认知和情感共鸣;通过"双向互动+需求满足",提升大众对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认同和归属意识;通过"实践体认+长远规划",补足大众马克思主义认同的"造血"功能和发展动力。  相似文献   

9.
董宏鹰  李怡 《求实》2013,(2):9-13
马克思的"劳动"概念有三个层次,依次是"生存劳动"、"生产劳动"和"自由劳动"。"生存劳动"是一种绝对的自然事实,没有被建构性,因而不具有意识形态性。"生产劳动"和"自由劳动",在对外启蒙上,前者因受到政治理念严格规整和阶级、情感的巨大认同,变成功能上合法性制度框架的基础;后者则因成为特定观念来对抗现实世界继而成为一种普遍价值,进而都获得意识形态性。在当代,坚持强调"劳动"的意识形态性对已获启蒙后的民众进行自我反思和理性质疑方面,在强化劳动者的阶级认同和社会认同方面和制约"新阶级"扩大和塑造具有思考力的群体方面,无疑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0.
路杰 《当代贵州》2004,(20):46-47
赢得认同有三种基本类型:情感认同、理智认同和欣赏的认同.每种类型各遵循不同的原则.区别对待三种不同的心理认同,是赢得认同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11.
爱国是一种忠于自己祖国、热爱自己祖国、报效自己祖国的情感,理性爱国具有目的性、批判性、合法性和实践性。理性爱国是爱国的最高体现。理性爱国在于要有理性的国民心态、理性的爱国理念和理性的爱国行为。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实现这个目标,不仅需要科学的理论阐释,更需要在继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逐渐培育.但这都离不开一个重要的逻辑前提,即要实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性认知、真正认同、高度自觉.认知、认同、自觉和自信环环相扣,逻辑递进,缺一不可.  相似文献   

13.
钱颖萍 《探索》2015,(1):155-159
法治文化建设有赖于道德的支撑作用,因为法治文化的生成需要理性与道德的契合,而法治治理中的局限性也需要道德治理加以弥补。道德对于法治文化的基础培养以及法治文化的认同都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道德对我国法治文化建设的支撑作用主要体现在:一是通过道德法律化,培育民众对于法治文化的情感基础;其次是通过提升法律适用者的道德素养,提升民众对于法治文化的认同;第三则是通过道德的宣传提升民众的守法意识来推动法治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4.
爱国是一种忠于自己祖国、热爱自己祖国、报效自己祖国的情感,理性爱国具有目的性、批判性、合法性和实践性。理性爱国是爱国的最高体现。理性爱国在于要有理性的国民心态、理性的爱国理念和理性的爱国行为。  相似文献   

15.
关于道德的起源和基础,一直以来存在两种针锋相对的声音。道德理性主义者认为道德的基础是道德理性,道德情感只是一种本能冲动,需用理性对其进行约束;道德情感主义者则认为道德的基础是道德感性,道德理性并不能解决道德上的善恶,只有情感才能彰显人的感性生命与自由本性。但事实上,人是理性和情感交织的对象,既是道德的载体,也是道德的主体。道德理性与道德情感之间是一种"理不离情、情不离理"的关系,正是这种关系让道德具有了一种可能之美,让道德之学成为了一种富有动力和韧性的哲学。同时,二者相互统一的辩证关系也为人类道德实践,特别是当下中国德性社会的建设提供了积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6.
《探索》2017,(2)
全面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不仅需要与各国展开密切的经济合作,还需要提升中国国际认同以获得政治和社会支持。"一带一路"建设中影响中国国家认同的主障碍是长久以来利益博弈造成的思想冲突、偏见和误解,集中表现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重返古"朝贡体系"和新"马歇尔计划"的忧虑;美国和日本等国家对力量失衡引起的秩序重构及对中国崛起的不满与焦虑;跨文明交流引发的文化冲突等。借助历史唯物主义的宏大视野和理性工具,创造性地发挥中国先进意识形态的服务性功能、防御性功能和建设性功能,构建人类利益责任命运文化共同体。这不仅能够促使"一带一路"建设达成经济目标和助推中国国际认同,又能实现其推动中国国家安全与发展的价值指向。  相似文献   

17.
对公民爱国情感跨国比较的数据分析是发现其演变规律的认知基础。基于公民爱国情感的跨国比较能够引发人们对于国家情感的现状、经济成就与激发爱国情感、政治和文化建设在国家认同中的地位以及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兼容并包等问题的客观理性思考。  相似文献   

18.
正从《不要辜负我们的时代》开始,周小平写了一系列的文章,思考自己、时代和中国的命运。这些文章引发了互联网上广泛的讨论和关注。周小平的文章最重要的特点是他对中国的认同,这也是引起诸多年轻人共鸣的最关键方面。他其实是找到了中国"沉默的大多数"的共同情感和选择。这种认同是文化和情感的归属,但更是理性选择  相似文献   

19.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心理认同机制是指社会成员政治心理、道德心理、学习心理和社会心理中的认知、情感、意志、信念和行为等因素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进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心体悟、心理认同和自觉践行,主要包括理性认同机制、情感认同机制、利益互动机制和自律转化机制。分析、探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心理认同机制在新时期党的建设伟大工程中的价值,对于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一和深化党员干部的思想认识,引领当代中国的社会思潮,确保我国现代化建设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作为经济政治的全方位联盟,欧洲一体化进程决定了欧洲联盟不仅是利益和目的的共同体,还是文化和理念的共同体,为所有的欧洲公民创造一个情感归属的“精神家园”。解读欧洲认同及其建构途径,需要从理论前提、内涵界定与认知方式三个方面进行考察。欧洲需要建立更具包容性的新认同政治,而不是狭隘的、地方化的“欧洲意识”。以文化与民族多样性为前提,欧洲认同是在与其它认同形态共生、共进、共融的过程中,区别于“他者”的“欧洲文化特性”的集体认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