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快乐大叔 《党课》2010,(11):98-99
“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曹操作为在军事、政治与文学上皆有所建树的一代风流人物。因其墓葬在河南安阳安丰乡西高穴村被发现而在岁末年初红透了半边天,现在又因新版电视剧《三国》而再成热议焦点。  相似文献   

2.
毛泽东从1906年13岁起始读《三国演义》,到1976年9月逝世前还以赞赏的口吻谈论曹操自学成才,评读三国历史整整70年。他读三国历史持续的时间之长、评三国历史涉及的范围之广,均为世所罕见。仅就三国人物而言,经毛泽东仔细评点的就多达30人。  相似文献   

3.
蔡建军 《前线》2013,(11):82-82
曹操以唯才是举、知人善任著称于世。三国时代,大才子陈琳奉命写讨伐曹操的檄文——《为袁绍檄豫州文》,笔锋犀利,洋洋洒洒陈列曹操的种种“罪过”,引发各路诸侯纷纷发戈。曹操读罢,也惊得浑身发凉,从床上一跃而起。后来,曹操打败了各路叛军,活捉了陈琳。曹操问陈琳檄文骂他一个犹可,为什么骂他祖宗三代?陈琳不亢不卑,用“箭在弦上,不得不发耳”以对。言外之意,就是说我当时奉命写文章,文思泉涌,骂得痛快,就骂过头了。曹操听出了他这含蓄的说辞,  相似文献   

4.
三国时,曹操在赤壁大败后,仓皇逃 命,来到一个三岔路口,前面有两条路可 供选择。探子来报:"大路平坦,要多走 50里路;小路崎岖,却可少走50里路"。 曹操难以决断。探子又报:"小路山边有 数处冒烟,大路之上悄然无声。"此时, 曹操深信"虚则安之,实则虚之"的经 验,断然决定选择小路逃跑,结果,却中 了孔明的埋伏。差点送了性命。显然,这 是曹操决策的失误,因为他凭借的是古 人的经验和自己的直觉。  相似文献   

5.
曹操、刘备、孙权分别是魏、蜀、吴三国的开国君主。“三国之主各能用人”(《廿二史札记》卷七),对他们的用人作些比较,分析其异同,还是很有必要的。一概而论之,曹操、刘备、孙权的用人有这样几个共同点:第一,重视人才,随时征简。曹操认为,人才是治国安邦的重要依靠力量,“自古  相似文献   

6.
正毛泽东诗词中,用一首词的一半篇幅来写一位掌控国家大局的最高统治者,只有三国时代的曹操独享此种特殊荣誉。请看《浪淘沙·北戴河》:"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相似文献   

7.
由于《三国演义》的广泛流传和深远影响,曹操被视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似乎已是铁案如山。千百年来,偏见掩盖着历史的真实。毛泽东却不然,他在熟读《三国志》中《魏书武帝纪》等有关曹操的篇目时,做了不少圈画批注,认为对曹操的评价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毛泽东曾对在他身边工作的同志说:“曹操结束汉末豪族混战的局面,恢复了黄河两岸的广大平原,为后来西晋的统一铺平了道路。”另一次在北戴河,毛泽东充满感情地说:“曹操统一北方,创立魏国。那时黄河流域是全国的中心地区。他改革了东汉的许多恶政,抑制豪强,发展生产,实行屯田制,还督促开荒,推行法制,提倡节俭,使遭受大破坏的社会开始稳  相似文献   

8.
古典小说《三国演义》第十七回记述了曹操"割发代首"的故事:曹操出兵攻打张绣时,恰逢麦熟季节,沿途老百姓因官兵而至,纷纷逃避,不敢割麦。曹操知晓后严申军法:"大小将校,凡过麦田,若有践踏者,皆斩首。"  相似文献   

9.
曹操自古以来就是颇有争议的人物.有人说他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挟天子以令诸侯",有称王称霸之野心;"宁可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亦可见乱世奸雄之像.特别是《三国演义》的广泛流传和戏剧舞台上对其造型的脸谱化,曹操作为"旷世奸雄"似乎成为千古定评.毛泽东评价历史人物,有自己独立的判断,从不人云亦云.他以政治...  相似文献   

10.
曹操为什么杀杨修李邦云杨修是三国时曹操手下一名主薄。公元219年被曹操杀害,时年34岁。当时曹操与夺取汉中后的刘备在斜谷界口一带相持不下。曹操欲进不能,欲退不舍,心中犹豫不定。一天恰好厨师来送鸡汤,曹操见碗中有鸡肋,于是便以"鸡肋"为夜间号令。当时全...  相似文献   

11.
1918年6月下旬,在北京大学任教授的杨昌济先生给毛泽东写了一封信,劝毛泽东去北大读书,还告诉他吴玉章、蔡元培等人发起并组织人到法国勤工俭学的消息。毛泽东阅信后非常高兴。8月15日,毛泽东偕萧子升、李维汉、张昆弟、罗学港、罗章龙等24名青年,启程前往北平。途经许昌的时候,毛泽东同罗章龙、陈赞周专程去了距许昌约30里的老城。老城是三国时魏国的都城。三国人物中,曹操不仅是一位政治家、军事家,还是一位开一代诗风的诗人。在当时毛泽东等进步青年的心目中,曹操是相当被看重的。老城还有一些曹魏的历史遗迹。毛泽东等三人在魏…  相似文献   

12.
毛泽东生前曾多次不厌其烦地评价一位历史人物——曹操。因而引起了人们种种猜测,有的认为毛泽东评价曹操属于在读历史书籍时,对人物进行臧否的范围,是他谈古论今的学术行为;有的认为毛泽东评曹操乃是他的英雄情结所致;还有的认为毛泽东评价曹操,纯粹是为了给曹操翻案。难道毛泽东重评曹操真的只是为了给曹操翻案,抑或是他的英雄情结所致?这里面是否还有其他特殊用意?本文作者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结合当时的历史条件,为你解开个中之谜。  相似文献   

13.
《三国演义》第六十回写道,曹操的相府掌库主簿杨修向西蜀别驾张松炫耀曹操所著《孟德新书》。张松看后,靠过目不忘的本领故意贬低它,说此书是战国时无名氏所著,在蜀中连小童亦能背诵。为了证实他的话,他让杨修看着书,自己从头至尾一字不差地背诵一遍。杨修把这件事告诉了曹操,曹操听后,虽不相信张松的话,但却顾虑自己的著作与古  相似文献   

14.
赤壁之战与彝陵之战是三国时期两次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役,在我国战争史上具有深远的影响。 赤壁大战后,作为战败一方的曹操,面对着“樯橹灰飞烟灭”的大败,叹曰:“郭奉孝(郭嘉)在,不使孤至此,”(引自《三国志》卷14) 彝陵大战后,作为战败一方的诸葛亮,面对着  相似文献   

15.
曹操历来是一个颇有争议的人物。在《三国演义》中,他被塑造为“奸雄”形象,其奸险狡诈令人生畏;在《三国志》中,他是一个具有“双重性”的人物:既有阴暗的一面,也有辉煌的一面。作为小说,《三国演义》以曹操的历史形象为原型,突出了其“奸雄”的一面,塑造了一个新的人物形象,与《三国志》分别体现了曹操的文学形象和历史形象。  相似文献   

16.
曹操是我国历史上具有雄才大略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其文治武功都不同凡响,尤以知人善任著称于史册。《三国志》作者陈寿誉其“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评价是相当高的。归纳曹操的用人思想,有如下几个突出特点: 以人为贵。“天地间,人为贵”是曹操在《度关山》一诗开头的话,表达了“不信天命”而对“人”的重视。《短歌行》“对酒当歌”一诗中,他先以“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之句,唱出了对贤才的渴慕心情,继以“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之语,抒发了尽揽天下贤才的恢宏气度,可以说是用诗歌形式寄出的又一个“求贤令”,而在《封功臣令》中所说吾起义兵,诛暴乱,于今十九年,所征必克,岂吾功哉,乃士大夫之力也,更表达了爱才重才的心迹,展示了不揽臣下之功的宽阔心襟。唯才是举。官渡之战后,适应统治区域扩大的需要,曹操从军队中选拔了一批有战功有才能的将吏担任地方长官。当时有人提出:“军吏虽有功能,德行不足堪任郡国之选。”他却  相似文献   

17.
1959年曹操评价问题讨论始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操,可以说是千百年来争议最多的历史人物之一;对他的评价,历来有毁有誉。20世纪50年代末,著名历史学家郭沫若,翦伯赞等人,曾发起为曹操恢复名誉的讨论,人们称之为"替曹操翻案"。然而这件当代史上重要的事情,很少有专门的文章谈及它。今年距离这场争论的发生已整整50周年,为了推动学界更深入地研究这场争论,笔者梳理了近年来问世的当事人的回忆录等资料,考察了这场争论的来龙去脉。  相似文献   

18.
具圣姬 《世纪桥》2010,(19):33-33,55
曹操建立的魏国在三国中最强盛的原因也在于他成功的用人方法。蜀国的刘备、吴国的孙权虽都善于管理人事,但总体来讲曹操的用人术应该在他们两者之上。他不仅讲义气、讲情谊,还会注重奖赏、保证官位稳定,给予相应的物质补偿,当时他就已经采用了现代管理技术。  相似文献   

19.
周礼 《党课》2011,(8):67-68
在《三国演义》里,曹操被刻画成了一个奸诈多疑、背信弃义、嫉贤妒能、狼心狗肺的小人,而事实上这是对曹操的误读。虽然曹操有他眭格阴暗的一面,但他敬重人才,爱膳人才,知人善用,敢于担当,算得上是一位不错的领导。曹操从镇压黄巾起义起家,逐步扩展壮大,灭吕布,败袁绍,逐鹿中原,三分天下有其一。  相似文献   

20.
毛泽东对《三国演义》情有独钟.从1906年13岁起始读《三国演义》,到1976年9月逝世前还以赞赏的口吻谈论曹操自学成才,毛泽东评读三国历史整整70年.他读三国历史持续的时间之长、评三国历史涉及的范围之广,均为世所罕见.仅就三国人物而言,经毛泽东仔细评点的就多达30人.如曹魏集团的曹操父子、郭嘉、夏侯渊、刘晔等,刘备集团的刘备、关羽、张飞、赵云、诸葛亮等,孙吴集团的孙权、周瑜、吕蒙、陆逊等,司马氏集团的司马懿父子,其他军阀如董卓、吕布、袁绍、刘表等,几乎囊括了三国时期各实力集团的主要人物.一方面,毛泽东的点评信手拈来,挥洒自如,在切中要害的同时,往往又能发前人所未发,可谓把历史读活了.另一方面,毛泽东又并非就史论史,而是紧密联系实际,阐幽发微,以史为鉴,可谓把历史用活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